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从学术层面着重探讨了“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认为“人”包括社会全体成员和人民两层含义;“本”主要是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主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一、建立“以人为本位”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 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和内在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经济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人,是社会人的需要,即社会和人的发展观已从以“物质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的发展,“以人为本”即“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这是人类全新的发展观。 我国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一直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含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我国未来十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亦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世纪人力…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人本思想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它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辩证扬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判断标准就是我们的工作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实践以人为本,必须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4.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所谓“根本”就是最高的出发点和最后的根据、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归宿。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更好地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  相似文献   

5.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根本上看,就是要强调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6.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7.
拙文《“以人为本”为高教改革指导原则质疑》发表后,听到了一些提出商榷的不同意见。这促使笔者进一步思考了这个问题,这里拟就几点想法就教于同行专家,并兼作对刘智运教授商榷意见的答复。一、“以人民利益出发”与“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提法究竟其涵义是什么呢?主张高教改革和在其他管理实践中坚持这一提法的论者,通常把“以人为本”的涵义解释为:“一切为了人”、“一切从人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并以此作为说明人的问题的方法论原则、价值原则和解决人的问题的实践原则。笔者并不否认持这种观点的论者在本来…  相似文献   

8.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根本上看,就是要强调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关于以人为本的内涵问题”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3月25日召开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如何准确理解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问题各抒所见。现将发言内容综述如下。关于以人为本的内涵,学者们提出,关键是对“人”和“本”究竟如何理解。有的学者认为,“以人为本”的“人”(hum an being),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人人”(everybody);另外一层含义是指人民(people),这是主要的。只有从肯定第一层含义深入到肯定第二层含义,才能对“…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根本,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解放与自由、人的利益与幸福为根本。以人为本中的“人”既可以是总体层次上的人(即人类),又可以是特殊层次上的人(即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和民族等),还可以是个体层次上的人(即具体的个人)。邓小平“人本”理念中的人,指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是特殊层次上的人,是群体的人。在邓小平理论语境中,其“人本”理念是以“民本”话语表达出来的,即通过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肯定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注重人民群众的解放及主体性的发挥等,表达他重视人、关怀人,把人作为根本的“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1.
当前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领域都在讨论科学发展观问题。我认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比其他领域更应该关注这一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的不应该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工具性的、单向度的人,也不应该是抽象的、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解读.从人学的视角来看,邓小平在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以“人民是目的”、“人民是主体”、“人民是准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以人为本”人学思想.研究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开放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开放性教学就落实这项改革的途径之一,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它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蕴涵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其教学模式是动态、开放、科学的,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八年级几何“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探讨开放性教学.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社会每个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最高要求,也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人不仅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而且也相对于人本身。“以人民为本”直接涉及的只是人与人的关系,“人民”是和“国家”、“执政党”、“统治者”相对应的政治范畴,是表征“民”与“官”的关系,不能将“以人为本”理解为就是“以人民为本”。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哲学概念的“以人为本”与政治直接统一并作为执政理念,并在抗震救灾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口号正在中国广泛流行。“以人为本”之“本”是多义的。一指哲学上的“本体”,二指价值论上的“本位”,三指管理学上的“本质”,而其每一方面,又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这就导致诸多的歧见。文章对此作了哲学分析,评论了来自西方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观念。我们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以此为基础的人学观,致力于生产力的解放、发展和中国人民共同富裕要求的实现,与此同时,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的自由、民主和一切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很多人对“教”、“学”只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我则认为“教”、“学”不仅如此,它还应包括教师的“学”与学生的“教”,这样才算是完整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改革(不仅仅是国企改革),其改革理念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以劳动为本还是以资本为本?我认为改革的理念应“以人为本”,改革成功和改革的目标是使人民能从中分享改革的成果,使绝大多数人受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叶澜教授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1] 然而,我国两千多年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造就的中华传统教育却与其格格不入.仅从古文中的“教育”一词说起,荀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说文解字》则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相似文献   

19.
陈秀琼 《湖南教育》2004,(16):16-17
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课程目标。它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将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依靠人民群众与为了人民群众的有机统一。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本文通过对传统“实体化”的社会观、马克思“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和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观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分析,论证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才能真正确立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