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国报业变革曾先后受到政策监管、市场机制、传媒技术三种力量体的影响,当前媒介批评正成为促进中国报业变革的第四种力量体。  相似文献   

2.
韩立新  甄巍然 《传媒》2008,(3):70-72
中国报业变革曾先后受到政策监管、市场机制、传媒技术三种力量体的影响,当前媒介批评正成为促进中国报业变革的第四种力量体。这表明学术力量和知识力量在中国报业发展中开始扮演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媒介从业人员和新闻传播学者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在聚集。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理解媒介及其传播内容,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新闻实践》2007,(4):33-33
深度整合经营资源提升报业核心竞争力何建平算二期)媒体泛娱乐化现象批评时统宇(第二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王一义(第三期)求证党报改革的若干问题周荣新(第三期)实施“三大战略”推动报纸改版‘张扣林(第三期)管理与提升报业品牌价值的思考范以娜(第三期)让版面涌现更多的好新闻陆照篇四期)新闻品牌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张乘礼算五期)中国报业数字化的前瞻闺大洪(第五期)从“三化”建设到“三力”建设姚民声(第六期)为新农村建设鼓与呼王建国(第六期)新农村建设与“三农”报纸的发展陆元林(第六期)媒介市场化新趋势研究喻国明嘛六期)在…  相似文献   

5.
(上部分见本刊2005年第3期)四、媒介经营管理03—04年新闻刊物发表媒介经营管理方面文章篇数就两年来的研究主题看,主要是如下几个研究热点:一是媒体集团的核心竞争力问题;二是报业集团的发展;三是媒体资本运营问题;四是国外媒体经营管理的介绍。关于对媒体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文章,所选的统计刊物上都有很多。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系的李法宝就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新闻传媒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问题,提出需要加强中国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的观点。文章  相似文献   

6.
陈力峰  夏文 《今传媒》2007,(11):55-56
"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近两年来,国内各报业集团推出的"手机报"终端正不断探索着其未来的商业模式与发展方向,有专家甚至将"手机报"定义为继"第四媒介"--网络媒体后的"第五媒介".本文试就纸质媒体借助"第五媒介"拓宽发展空间进行可行性探析.  相似文献   

7.
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新闻评论作为主流媒体的"优质资源"并未显现出应有的优势,创新手段与呈现方式稍显滞后。在当前的媒介生态下,如何让纸媒新闻评论更好地助力"四力"的提升需要重视。本文以深圳报业集团晶报社全媒体评论中心可视化转型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媒介批评学的新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明 《当代传播》2001,(6):24-27,23
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并由宏观层面推进到 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使其更具实践意义。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历史性反思,而 媒介批评理论则是新闻活动的现实反思。近几年,我国媒介批评理论形成了新的 学科架构,主要包括媒介批评的对象研究、媒介批评的内容研究、媒介批评的方 法研究和传播政策分析。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研究界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 在聚集。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报道的强烈反思,转移到如何分析、评价 新闻作品,如何认识传媒行为,已经深人到媒体的各个领域。媒介批评学引导人 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地理解媒介和新闻,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 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媒介批评是中国现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概括和抽象新闻实践、演绎新闻理论成果的重要手段。抗战初期他就撰文批评当时战区报刊匮乏的不良文化生态,在抗战进入第二阶段之后,他又及时撰文对抗战形势下新闻工作的变化进行总结,对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和评述。范长江以是否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作为媒介批评的主要标准,以读者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对新闻传播作出具体评价。其媒介批评透过现象直逼本质,具有极强的理论概括性。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锐 《新闻与写作》2004,(12):39-41
如今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在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方面已经迅速崛起成为媒介市场竞争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传统媒体一直强调的舆论导向问题在网络环境下遇到了前所  相似文献   

11.
新论速览     
《新闻前哨》2013,(3):7
传媒发展的"八大预测"徐园在2013年第1期《中国报业》撰文认为,未来传媒业发展会呈现以下趋势:预测一:整合在即,大数据媒体集团不会超过10家。互联网对媒介产生的最深刻的变革,是将媒介从一个特殊经济的部门转变成一种全民适用的分享工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转变尤甚。未来的大媒体集团必然是拥有强大数据库支撑的平台型公司。预测二:单纯依赖广告的媒体,活不过10年。媒体的商业模式将从主要依赖广告,转向更加多元化,比如付费订阅、  相似文献   

12.
张璐 《新闻知识》2012,(7):89-91
自从1995年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对媒介产品、媒体传播行为和媒体行业开展媒介批评。媒介批评一般借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价值判断,消费主义理论作为传播学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指导我国媒介批评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在运用消费主义理论开展媒介批评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结合中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3.
媒介载体的更替无法改变人们对于新闻与资讯的消费需求。报业媒体近年来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较多机遇。特别是对中国报业媒体而言,中国相对宽松的经济压力和良好的政策空间将带给报业媒体更多的机遇与空间。2012年,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4.
高校新闻院系作为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摇篮,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亟需探索传媒教育的有效路径,实践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指导学生开展"寻访百封红色家书重温百年壮阔征程"实践项目,在真实媒介场域中尝试融合传播。项目采用四类实践教学策略:统合家国情怀与个体叙事以塑造新闻价值判断力,结合历史记忆与现实事件以锻炼新闻传播共情力,整合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以强化传播路径影响力,联合校内资源与业界力量以提升师资力量协作力,从而帮助新闻学子更好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进而成长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5.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07,(18):25-25
中国报业的发展,是在行政力量主导下的渐进式变革,首先试行,然后逐渐推而广之。报业内在的"心变",催生了种种振聋发聩的"新变"。由于种种复杂因素,一些创新之举会遭遇暂时的停滞,所以,每一项变革对报业来说都是艰辛的破冰之旅。最初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使报业获得了经济自给的能力,接着是多元化报业体系的构建,晚报都市报等各种鲜活的市场化媒体出炉,并在市场中成长为强大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报业结构调整和集团化发展浪潮,使报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而资本之路是目前走得最谨慎的一步。  相似文献   

16.
近年学界对媒介同质化、媒介传播内容的重复性多有批评.有的认为,同质化是传媒竞争力脆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主张"减去共有的东西";有的认为同质化是造成国内报业恶性竞争的重要内因,因此主张培育不同报纸的个性特色……这些关于媒介同质化的批评和应对之策应该说各有其立足点和合理性,但这些批评中似乎都涉及到对媒介传播相同新闻内容或相似新闻内容的否定.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媒介批评尚未引起业界特别是传统媒介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一些媒体对自身的态度正令他们处于难于言说的尴尬之中.本文认为,在不完善的现实的政府管理、市场秩序和社会管理条件下,何以在新闻传播系统内外培育一种扶持、弘扬、提振在价值现上、时代精神上,特别是新闻职业道德层面上的文化力量,强化媒介批评,以便打造一大批名副其实的责任媒体,抵制资本的诱惑、权力的诱惑、名利的诱惑与人情的诱惑,是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同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深化新闻传播体制改革,改变政府监管上的诸多缺失与新闻传播机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过渡性体制的不尴不尬,从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方面解决好监督新闻传播业者的问题,同样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媒体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的新闻改革和媒体变革,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种对新闻改革不同的理解跟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代表的利益密切相关.有四种人对中国的新闻改革和媒体变革有四种不同的理解:1、媒体投资者和经营者;2、媒体打工仔(又称为"记者民工");3、政府官员;4、公众.  相似文献   

19.
新闻文摘     
全球报业发展的大趋势──集团化报业集团,一般是指同时在两个以上地区、拥有两种以上报刊或其他媒体的报业联合体。建立社会主义报业集团问题势在必行。第一、报业集团化是世界报业发展的潮流。第二、集团化是中国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报业集团化,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第四、报业集团化,是适应经济增长的方式的转变以及追求最大效益的理想选择。第五、报业的集团化,还是加强报业市场管理的需要。(范毕摘自《中国报刊月报》)西方新闻界写短新闻的办法第一,采用客观报道手法报道新闻事实,用事实说话,避免空泛的议论。。第二…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新闻式电视批评在媒介组织体系中,扮演着联袂聚焦的权力角色。电视媒体因而视其为一种营销途径,水门事件以后,新闻式批评有意识地反抗这种角色,张扬专业主义批评精神。国内的新闻式批评,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产业作用和文化影响,但仍然值得关注,这对于媒介研究本身及理解当下的文化现实,都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