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五册最后一篇课文《群鸟学艺》是一篇童话。讲的是群鸟向凤凰学搭窝的故事,小燕子虚心向凤凰学习,把搭窝本领学了到手。故事告诉人们学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学不成的道理。课文的中心在第二自然段的开头。教学时,紧扣中心,层层剥笋,激发想象,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一、课题人手,通览全文,捕捉中心。学生初读课文时,可依课题设问:“群鸟学艺”中的“群鸟”指哪些鸟”?“艺”指什么?(从第一自然段找答案)这些鸟都向凤凰学艺而最后的结果怎样?  相似文献   

2.
《群鸟学艺》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群鸟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只有小燕子虚心学习,才把本领学到手的故事。课文集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可读性很强。教学中,可以以群鸟学艺过程为线索,围绕群鸟学艺的不同表现,紧扣重点词句进行品评性阅读,在此基础上反复朗读,讲、读、练紧密结合,使学生切实地受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 一、初读,提取学艺主线,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一开始,可扣紧“学艺”主线,从分析题眼入手:“群鸟学艺”中的“群鸟”指哪些鸟?“学艺”是什么意思?“群鸟学艺”又是什么意思?从题目看,课文将会写些什么内容呢?让学生揣摩一番后说一说,然后带着提出来的问题自学课文。  相似文献   

3.
《群鸟学艺》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群鸟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小燕子虚心学习,把本领学到手的故事。教学中,可以群鸟学艺过程为线索,围绕群鸟学艺的不同表现,紧扣重点词句进行品评性阅读。在此基础上反复朗读。讲、读、练紧密结合,使学生切实地受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4.
《群鸟学艺》这篇童话,主要写群鸟向凤凰学搭窝的本领。其它鸟马马虎虎,只有小燕子认认真真地学,才真正学到了搭窝的本领。作者为了表现这一内容,先总写许多鸟都到凤凰那儿去学本领;然后分别具体地写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怎样向凤凰学习搭窝;最后写群鸟学艺的不同结果。教学这篇独立阅读课文,最好是让学生懂得按故事情节发展顺序给文章分段。教师指导学生分段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群鸟学艺》是一篇颇具特色的童话故事,通过写群鸟向凤凰学搭窝本领时的不同表现及其学艺的不同结果(只有燕子学会了搭窝的本领),告诉人们:只有不怕苦,虚心求教,认真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教学时可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彩图演示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体验,从而悟出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由《群鸟学艺》想到的湖北刘应福人教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有一篇课文,叫《群鸟学艺》。其主要内容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等“群鸟”们,听说凤凰会搭窝,便慕名而来,向凤凰求教。凤凰“诲人不倦”地一句一句对众鸟传授“搭窝”的技艺。可是...  相似文献   

7.
《群鸟学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猫头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搭窝的本领,结果,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只有耐心学习的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课文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学本领如果不虚心,没有耐心,就什么也学不成。教学时,要依据教学大纲的精神,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教学目标:一要认真读懂课文的每一句话,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二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朗读训练。教学这篇课文,要充分体现阅读课“半扶半放”的课型特点,以指导学法为…  相似文献   

8.
一杯清醒剂     
《群鸟学艺》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许多鸟向凤凰学搭窝,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都只求一知半解,才学到一点肤浅的知识,就自以为是,觉得已经把搭窝的技术学到手了,一个个半途而废。只有小燕子自始至终都认真地听,虚心地跟凤凰学。因此,最后只有它搭的窝漂亮、结实、暖和。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读了《群鸟学艺》这篇文章,感触很深。这篇文章讲的是许多鸟都到凤凰那儿学本领———搭窝。凤凰热心地为大家讲解,老鹰、乌鸦、麻雀来不及听完,就自以为学会了,拍着翅膀得意洋洋地飞走了。只有小燕子专心致志地听完了凤凰的讲解。结果其他鸟搭的窝都很粗糙,有的甚至还不会搭,只有小燕子搭的窝既漂亮又结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学一样本领都要有虚心、耐心,没有虚心和耐心是什么也学不会的。我对这个道理深有体会。一次,妈妈说要教我种菜,我高兴地跟着妈妈来到地里。妈妈一边示范一边教我:种菜要先挖好小坑,再把菜苗放进坑里,然后填…  相似文献   

10.
一、案例分析的背景“提问”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互动式教学区别于灌输式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如今的课堂教学又从教师向学生提问转向学生向教师提问,这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大进步。但是不是只要学生提问题,就是先进的教学方式了,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呢?先请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断:《群鸟学艺》教学片断:师:我们已预习了课文,现在就把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生1“:唾沫”是什么意思?师:请坐。生2“:根基”是什么意思?师(还是):请坐。生3:群鸟为什么要到凤凰那儿学本领?师(纠正):学搭窝的本领。(接着又一句)请坐。生4…  相似文献   

11.
师:哪一个自然段交待了群鸟学艺的结果?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交待了群鸟学艺的结果。师:请同学们自读这一自然段,用“”勾出表示三种不同结果的词语,并将这些词语填在表格里(学生自读填表)。师:请用“有的……有的……只有”的句式说说群鸟学艺的三种不同结果,注意用自己的话说。生:几种鸟都向凤凰学过招窝,可是有的鸟还是不会搭,有的乌塔的窝很难看,只有小燕子搭的窝漂亮。结实、暖和。师:想想还有哪些情况,可以用上这种句式?生:放学了,同学们有的已经走出了教室,有的还在教室里整理书包,只有王小红还坐在座位上发呆…  相似文献   

12.
《群鸟学艺》是义务教材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借许多鸟向凤凰学习搭窝,结果只有小燕子学得最好,说明只有认真、虚心、耐心,才能把本领学到手.如何让学生明白童话所说明的道理,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可借助直观形象的鸟窝图感染学生,由果溯源,引出道理.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读”字当头其义自见平罗县城关二小龚丽萍《群鸟学艺》是一篇童话,内容浅显易懂,富有趣味性,读后给人以启发和教益。课文讲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搭窝的本领,由于态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为了使学生在40分钟之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在...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自己在教学之后,习惯在本子上记上几笔,记自己的一孔之见,记自己教学中的疏漏失误,也记学生学习中闪亮的光点。这样的教学后记,有助于知教知学,知己知彼,有利于总结和积累教学上的经验教训。以下摘录两个片断。 (一) 《群鸟学艺》(语文五册)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试用填表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我首先从课题着手,引导学生审题。“群鸟学艺”写的是鸟。课文写了多少鸟呢?是“群鸟”。“群”表明很多。什么叫“艺”?学生查字典后,知道是本领,技术、才能。“学艺”就是学本领。理解了课题的意思后,我提出一个思考题:“课文写了哪些鸟?它们向谁学什么本领?它们各是怎样学的?最后的结果怎样?”让学生读课文,自己掌握课文内容。这时我挂出小黑板,出示如下表格:  相似文献   

15.
《群鸟学艺》这篇童话通过群鸟学艺时不同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的对比,揭示了只有认真、虚心、耐心地学习,才能把本领学到手的道理。课文浅显易懂,段落结构大体相同。因此,教学时可采用比较法,放手让学生操作阅读过程,在“比”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悟道理,反  相似文献   

16.
说话和写文章,难免要遇到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摆事实,无非要把事情的真实情况揭示出釆,让人置信;讲道理,就要根据事实,运用推理的形式和法则,说明事件的实质和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使人们明白和信服。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找到许多带推理性的例子。例如《群鸟学艺》(第五册),说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和小燕子向凤凰学搭窝的本领的童话故  相似文献   

17.
《群鸟学艺》是一篇阅读课文。由于本课结尾段交代了,群鸟学艺的结果,关联全篇,所以采用由果溯因的逆推式的教学,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一、直奔结尾,明了结果板书课题后.抓住题目设疑:群鸟指什么?“学艺”什么意思?它们向谁学艺?学艺结果怎样?(指引学生直奔结尾段阅读)  相似文献   

18.
一、课堂摘录 (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能叫出这些鸟儿的名字吗? 他们准备向鸟中之王--凤凰学艺,他们是怎 么学本领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群鸟学 艺》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9.
《群鸟学艺》一文要使学生弄懂“只有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把本领真正学到手”这个道理。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上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让“耐心”这一重点词语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会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群鸟学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阅读文.这个童话故事构思巧妙,语言浅显易懂,表达的中心很有说服力,也富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根据本组课文进行“段(自然段)的训练”,的训练重点和阅读课文教学“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因人定法,突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教法一:围绕“结果”,逆推导读.本课结尾段交代了群鸟学艺的结果,关联全篇.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段文字,读懂课文.一、揭题质疑,初识结果.板书课题后,抓住题目设疑:“群鸟”指什么?(许多鸟)“学艺”是什么意思?(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学本领”来理解)它们向谁学艺?(凤凰)学艺结果怎样?(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初步了解事情的结果,并理解结尾段和开头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