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04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施行,第29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这一新的司法解释在人身损害赔偿具体标准上(主要是死亡与残疾赔偿金),对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采取了不同的标准,这就意味着在同一起人身损害赔偿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人可能因身份的不同而得到的赔偿有较大差别。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同命不同价”规定,显然与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精神相违背。本文将针对这一司法解释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公正性问题进行一系列探讨,力图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平等是人类文明的基本信条,是能够看得到的正义。对公民给予平等的关怀,是当今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共同准则。但在当代中国,囿于历史的局限,人为地建立起了二元社会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在二元社会结构中长期处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不平等的地位。法律和行政管理需要对社会人员进行分类无可厚非,但分类不应当成为造成不平等的理由。《侵权责任法》的出台,折射出"同命不同价"到"同命同价"农民平等权保障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9条引发了人们对"撞伤不如撞死"的道德风险和"同命不同价"的广泛争议,而即将实行的《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又将"同命同价"规定了太多的限制条件,离人们真正期待的、完全的、普遍的"同命同价"还相差太远,我国的人身伤亡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缺陷。完善我国人身伤亡损害赔偿制度的当务之急并不是消除城乡差别,而是将死亡赔偿金的性质确定为定额化的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人不分城乡、地不分东西的全国统一赔偿标准,并适当考虑个人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等差异,以便彰显生命的尊严,真正实现"同命同价",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4.
在回顾消费外部性与习惯形成理论基础上,选择1994-2009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收入、消费外部性与习惯形成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不仅受当期个人收入因素决定,而且受消费习惯形成与城镇居民消费外部性影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收入弹性大(2.540),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是其旅游消费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有显著的不可逆性(0.486),消费习惯形成的"棘轮效应"明显;城镇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有显著的外部性"示范效应"(1.675)。最后提出了相关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死亡赔偿金制度在赔偿数额方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因此引发了理论界、实务界及社会上关于"同命不同价"的激烈辩论。《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一问题,但是否符合法理而非社会压力下妥协的产物还有待商榷。通过讨论死亡赔偿金的性质,从生命双重价值观和人身损害赔偿类型两个角度解读了死亡赔偿金数额差异的合理性,对《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在指出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国内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论表明,在促进旅游人数增长上和提高旅游总收入上,增加农村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要比增加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2010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侵权责任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其大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隐私权首次得到法律认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首次得到法律彰显、"同命同价"首次得到法律肯定、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和惩罚性赔偿制度得到法律完善、高空抛物侵权邻里共同补偿制度首次得到法律明确。  相似文献   

8.
"同命不同价"现象,一直为我国社会公众所诟病,具有很大争议。死亡损害赔偿不是生命按质"定价",并非对生命权本身的救济,它应是对因侵害生命权所引起的各种现实利益损失的补偿。死亡赔偿应给予受害人更多的经济财产赔偿,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加强公民对他人生命权的敬畏,防止肆意侵犯他人的生命权,这应是我国立法政策的法治取向。  相似文献   

9.
《侵权责任法》自2010年7月1日施行以来,明确规定我国的死亡赔偿金制度将全面实行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同命不同价”的社会现状似乎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必然推动着我国法治发展进程迈向更加巨大的进步,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同时,对我国的法治理念也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是,从法理学的角度出发,并且结合我国现阶段不平衡的社会经济状况,显然,这并不完全符合我国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同命同价”在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价值的进程中,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未来的道路还会很艰辛.  相似文献   

10.
现行硕士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材必须重构。现行教材比较重视"理论"本身的分析,忽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必然性的深厚背景分析,缺乏历史说服力。现行教材比较重视孤立的"板块"理论和国别的"小实践"的分析,忽视整个科学社会主义大运动"大实践"的分析,缺乏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性的分析总结。现行教材忽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与时代主题关系的分析,缺乏整体上的时代把握,没有从整体上、从发展趋势上探讨和论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与时代主题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带着无数人的期盼,<侵权责任法>终于在接近2009年年末颁布了.该法不仅涉及了交通事故侵权、产品缺陷、医疗侵权、网络侵权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填补了许多权利空白,提出"同命同价"的赔偿原则,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规定了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无一不是该法的亮点.但是,<侵权责任法>并不是完美元缺的,依旧存在瑕疵,有关机关应当尽快出台配套的司法解释和政策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将<侵权责任法>保护公民权利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复制技术、流通体制的不断发达,人们对商业外观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在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没有出现"商业外观"这样的概念,而"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则属商业外观的范畴。该文结合商业外观的概念、特性和我国现行的保护商业外观的法律来分析"红罐包装"争夺战,这一案例对我国商业外观保护法律发展前景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复制技术、流通体制的不断发达,人们对商业外观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在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没有出现"商业外观"这样的概念,而"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则属商业外观的范畴。该文结合商业外观的概念、特性和我国现行的保护商业外观的法律来分析"红罐包装"争夺战,这一案例对我国商业外观保护法律发展前景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法律身份是关于教师与其他各类教育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规定,是建构教师权利、责任与义务体系的核心依据.明确教师的法律身份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前置性与根本性问题.我国现行相关法律对义务教育教师法律身份界定不明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权益保障与队伍建设.当前,以法律形式确立义务教育公办教师的国家教育公务员身份是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与现实需求,同时应抓紧研究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以及相关的职业、待遇、培训、法律救助和监督问责等保障机制与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学生身份概念可以明确法律视角下学生权利的来源包括:学生首先作为"人"而存在,其次学生拥有"国家公民"的身份,再次学生依据年龄被划定为儿童、未成年人或者成年人,拥有与其年龄相对应的身份存在。教育法学应在兼顾人权、公民权、儿童权利和受教育者等4方权利基础之上建构学生权利与义务,这更有助于厘清现实案例中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往往有其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理论的背景。身份权作为民法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其存在有两个重要基础:身份关系和平等人格。身份权应当是民事主体因特定身份而享有的权利;身份权的客体为此身份所产生法律上的某种特定利益;身份权的类型深受立法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时,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是在现实实践中,由于利益的驱动,存在用人单位以简单的口头形式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情况,导致事实劳动关系的大量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亟待解决.本文主要围绕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产生原因和类型,通过案例进一步分析提出了对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8.
房产权本来没有"大"、"小"之分,"小产权"也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它的涵义没有一个规范的解释。"小产权房"存在着多种法律风险,"小产权房"的产生折射出很多深层次问题,"小产权房"合法化将会产生严重的结果。因此,应立即叫停"小产权房"建设,同时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从法律和政策两个角度认真研究对待、解决和规范"小产权房"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建设小康体育的社会背景探析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从农村居民收入来看,1979年到2007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3%.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从城镇居民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60元,城镇居民已经整体上实现小康.  相似文献   

20.
交通事故认定直接关系到交通事故当事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现行法律框架下交通事故认定存在的弊端,往往会导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济.解决的办法是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定是交警部门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同时加强对公安交警部门事故认定的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