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方位词是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它既具有名词的某些特点,也具有名词所没有的特点。把它归为名词的下位类,对全面认识方位词的特点不利,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方位词在语法上的最大特点是黏着性,在表义上的特点是不确定性。从词类系统的内部一致性,外部排他性的角度上说,方位词应是一个独立的类。  相似文献   

2.
方位词,即表示方向和位置的名词,又称方位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它一般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合成表示处所、时间的名词或方位结构.而古代汉语中的方位词在基本意义上尽管与现代汉语的方位词大体相同,但在用法上却有较大的差异.目前,有关古代汉语方位词用法的论著甚少,为便于掌握其用法特点,本文试通过一些例句的分析,以探索其一般规律.由于笔者才疏学浅,管窥蠡测,不免谬误,务求指正.  相似文献   

3.
英汉语中有大量人体隐喻词。其中,部分人体名词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被引申到了表空间关系的语法范畴,产生了语法化现象。分析英汉语语料后,发现两者都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人体域到物体域的隐喻阶段;(2)成为表示方位的名词;(3)最后语法化为表示空间关系的语法标记。产生此语法化现象的内部语义条件在于该人体名词的空间意义得到突显,其外部条件在于人们的语用需求。不同之处在于:英语中人体名词其相应的空间关系主要由副词和介词来体现;而汉语中,则主要集中在方位词。  相似文献   

4.
上古文献中方位词"中"和名词结合一般是放在名词后,但是也有很多放在名词前的.这种"中 名词"的特殊语序主要出现在《诗经》中,如: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方位词,特别是单语素的方位词,总是粘着于前,它的结合面一般都很宽。所以,根据这两个特点,不难把方位词同一般性的名词,特别是表处所的名词区别开来。《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的语言虽然比较接近中古初期的口语,可是毕竟跟现代汉语差别太大。在古代汉语中,方位词并不总是粘着于前的,它往往单用。《世说》中的方位词既有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又有和现代汉语一致的地方。所以,在确定《世说》方位词的范围的时候,我们除考虑“普遍地具有后附性”这一语法特点外,还要从词义上进行类比。比如说,A、B两个表处所的名词是同义词,虚化程度相近,A被认为是方位词,那么B也可以认为是方位词,尽管B的结合面很小甚至没有后附的用例。  相似文献   

6.
施关淦先生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中把方位词分为以下三类: A.表示空间的方向和位置: 山上,河里,门外,房间内,树下 B.表示时间的方向和位置: 时间词+方位词: 元旦之前,国庆节以后表示时间的数量词+方位词:三天后,五天以前动词或动词短语+方位词:出发前,做完作业以后一般名词+方位词: 饭前,饭后,雨后(但雨前) 主谓短语+方位词: 衣服干了以后,日出前后 C.表示数量的方向和位置: 五斤左右,四十以上“表示方向和位置”,只是就方位词相对于它前面  相似文献   

7.
方位语素属于封闭类,方位语素中有的可以独立构成方位词,有的可以和另一方位语素或其他语素组合成方位词。方位词不是语法功能上的类别,根据能否做句法成分,它可以分为方位名词和方位助词,方位名词和方位助词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方位词?《辞海》解释得十分明确,说它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名词”。不论是“暂拟”还是“提要”,都把方位词归并在名词的范畴中。很显然,方位词是名词的一种。从逻辑的角度上说,“名词”是一个较大的概念,是与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相并列的实词;  相似文献   

9.
方位词“上”和“下”的空间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位词“上”或“下”所表示的空间位置,主要由它们依附的名词所代表的物体的物理形状和几何形状来决定。物体的使用面和使用部位的不同,造成方位词所表示的空间位置和意义的不同。方位词“上”一般可以表示“上面”“下面”“里面”“表层”“深层”“方面”“上级”“上方”“角度”“范围”“部位”等空间位置和词汇意义。方位词“下”相对比较简单,可以表示“下方”“下部”“下面”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储泽祥在《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2003)中列举的现代汉语中方位词“里”“内”“中’’使用情况的三组例子,从历时角度对“里”“内”“中”三个方位词同“家”“自然实物名词”和“墙”等词搭配使用的历史情况进行考察,以期揭示出这三个方位词形成今天这种使用格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人类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认识其他事物的出发点,从自身躯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获得经验,以此来理解和衡量周围的事物。在汉语中,人体部位“手”也成了方位表达的一个基准。手的方所形式既可指示实际位置,还具有隐喻意义,其背后反映了人们的认知习惯和模式。我们运用意象图示和隐喻具体分析讨论了“手上”、“手下”、“手里”、“手中”、“手头”、“手边”意义表达上的异同,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隐喻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2.
在《全唐诗》这一大的背景下,运用比较手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杜诗有许多用词是具有创造性的,这其中包括动词、虚词、双声叠韵词、叠音词、口语词等。  相似文献   

13.
席慕蓉对其诗歌的词句可谓干锤百炼,细琢精磨。她的诗歌多用无色词和素色词,少用艳色词;喜用柔性词,少用硬性词;摈弃粗言秽语,纯用洁词雅语;多用常见词,去除生僻词,诗歌的词语呈现出朴素、重柔、雅洁和平易的特点。而她的诗句则具有义旬以长句为主、行句以中旬为主、平常句型占支配地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在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是否正确得体是顺利完成交际目的的基本要求。如何才能保证语言表达的得体,这取决于如何遣词造句。而得体地遣词造句的关键在于辨析语体。拟从词汇、句式、语境和交际场合等层面,探讨辨别语体与英语表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终日言”与“未尝言”,“有言”与“无言”,形成一种巨大的语言张力,中国诗性文论的语言观在此张力中生成。在儒家,是“慎乎辞”与“非文辞不为功”的联缀;在道家,是“忘言”与“与之言”的契合;在佛禅,则是“终日言”之后对“未尝言”的妙悟。  相似文献   

16.
楚辞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的出现,与语词的搭配和使用习惯有关。楚辞之辞乃文辞之意,汉代既已习用如屈原赋等语词,而楚之名与单个作家名在概念上不能并列,则楚赋之称殊为不类,此舍楚赋而取楚辞之由也。楚辞,亦即楚之赋,实为以楚声及屈原为特定指向的多位作家赋作之类称;而《楚辞》,则是一种特殊的屈原集。楚辞之名的出现,不会早于汉初。《屈原列传》好辞而以赋见称之辞,仍指文辞,断非楚辞之省称,亦非所谓与赋并列之文体。  相似文献   

17.
乔治六世的战时演讲词是一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演说,其中的词语选择与表达方式极其考究.文章从词汇层面,应用Martin和White提出的评价理论框架,从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方面,深入细致地探讨乔治六世的战时演讲词,探讨其中的人际意义,揭示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态度意义资源.  相似文献   

18.
谈模糊语言在应用文写作中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恰当 ,是应用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和要求。但是 ,在强调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同时 ,却又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模糊性。以往 ,人们对应用写作往往只强调语言的准确性 ,却忽视模糊性。其实准确的表述既有赖于精确的词语 ,同时也离不开模糊词语。  相似文献   

19.
梅尧臣诗歌中的以文为诗体现为意义层面的和形成层面的。所谓意义层面的以文为诗,体现在意识指向上"尚理趣,善议论"的特征,还体现在以典故入论上。形成层面的以文为诗则体现在诗歌谋篇布局的散文化上;诗题的长短变化上;诗歌语言的日常化上,特别是引虚字入诗上。除用量多外,梅诗还偏爱某些虚字,如我们考察出梅尧臣自嘉祐二年以后便常用"不""无""莫"等否定词煞尾;最后还体现在梅诗节奏的与众不同上。  相似文献   

20.
运用调查研究法、个案纵向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两名1~3岁说汉语儿童的方位词习得及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儿童早期方位词的习得过程,结果显示:儿童方位词的习得遵循一定顺序;"上"类及"里"类方位词的习得要早于"下"类及"外"类方位词,且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方位词.笔者认为,儿童方位词的习得受到儿童早期认知能力、方位词的语义理解难度、语言输入频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