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博泓 《考试周刊》2011,(38):27-28
数词"三"在古汉语语法中较为特殊,有虚指和实指两种功能。本文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实指的指向规律。经过对全文本进行分析,数词"三"出现56次,25个有具体指向内容,其余作虚指用,表示"多数"。掌握数词"三"实指功能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语》文意,帮助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2.
李博泓 《考试周刊》2011,(36):17-18
数词“三”在古汉语语法中较为特殊,有虚实指意味。本文试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虚指的指向规律。经过全文本的分析,数词“三”出现56次,25个有具体指向,其余表示“多数”。本文提出断定数词“三”的虚指功能的五大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论语》的文意,帮助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3.
古之注者解《论语》"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中"数"为"烦数"、"列举"、"控诉"、"不信"、"计数"五种意思。第一种意思注者最多,但是联系《论语》思想,颇有不洽;二、三两种意思也于理不合;第四种意思合乎《论语》精神,但不符训诂规则;第五种意思虽有成说,但未详论。文章以为"数"即"算计"、"谋虑"之意,此章指事君交友,如果利字当头,私心算计,必致君弃友疏之结果;只有忠信持身,才不会君绝友离。  相似文献   

4.
释“论语”     
在教读《论语》选文时,经常有学生问:“论”为何要读作“lún”?“论语”是什么意思?这部著作为什么要以“论语”来命名?有些老师对这些问题或者各持一说,莫衷一是,或与学生一样,不知所以。而广西民族出版社《〈论语〉赏析》一书的解释是:“《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这纯属妄加揣测,不得不予以辨正。  《论语》之“论”之所以读“lún”,是因为此处它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即古体字是“仑(lún)”。《说文》段注:“论者,仑之假借。”“伦、论字皆仑会意。”那么,“仑”又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5.
"三会"是高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三用"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式.以《2017版课标》的"包装彩绳"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在"三用"统领下按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展开数学建模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相似文献   

6.
吴然 《语文知识》2002,(7):26-26
先看下列有关“三”的例句,括号中是解释。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三次)——(《出师表》) B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多,很长时间)——(《论语·述而》)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 ——(《论语·述而》)  相似文献   

7.
"礼"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书中多次出现。自先秦以后,历代学者都对《论语》中"礼"之内涵做出过自己的解读和评价。"礼"的实质是爱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对"礼"的实践贯穿于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在"礼"与"仁"的关系方面,二者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克己复礼为仁","仁"不仅以"礼"为评判维度,同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更有超越"礼"的部分,即是对全体人的大爱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指示代词“是”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具有回指话题成分、回指述题成分和回指整个命题三种回指功能,并且当它回指的是话题成分时还具有提示话题的功能.指示代词“是”是一个高可及度标记,且具有单向回指性,它在《论语》中的出现受时间和结构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吉林教育》2008,(12):54
子曰:"不愤不启……"(《论语·述而篇》)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百思不得其解时,不要开导他……"其实,两千年来,这"不愤不启"之模式一直未被国人真正从心理上接受,只是附庸风雅地、言不由衷地跟着说说而已,很少有人拿它当真事儿;而这恰恰是万幸!多亏如此……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子张》中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两句,很久以来,人们都把“优”解释成“好,优秀”,这是不正确的。在《论语》产生的先秦时代,“优”字有“丰厚,富裕,有余力”的意思。“学而优则仕”即是“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旧《辞海》(合订本)129页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由于古今对汉语意思的理解有差异,学生在翻译古文时常常是"谈虎色变",感到枯燥、头痛,提不起兴趣。而"咬文嚼字"又是古文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对此,本文从《始得西山宴游记》《李将军列传》《六国论》这三篇文章入手,对"咬文嚼字"具体展开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具有西化的语言特质、表达习惯和篇章结构特点,更容易地让西方人了解和认识《论语》所传达的思想,特别是很具中国儒家特色的关键词的翻译,如“仁”“礼”“天”等等,通过这些词语的翻译技巧中能够见出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13.
以王阳明对《论语》"孰愈"章的见解为依据,对《论语》"孰愈"章做了新的断句、注释和白话文翻译;认为《论语》"色斯举矣"章应分为二章,分别言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之道和"三嗅而饮"的饮酒方法;认为《论语》"民可使由之"章的意思是"君爱民则民愿效力,君不仁则民不服"。此外,对《论语》解读中之"质疑旧说"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的孔子的经典著作。他在《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培养目标等内容,至今仍有极高的价值,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读"圣经"。以《论语》为指导,在十余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扶"、"放"、"教"、"学"、"创新"、"反思"这八个字。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先秦典籍构建孔子形象的原始文本,《论语》中的孔子亦即"原始孔子",而其他大多数先秦文本所构建的孔子形象均是被改造、重构甚至被颠覆了的。作为哲学论著的《论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是作为儒家精神化身和载体的孔子,是为"哲学的孔子";作为史著的《左传》所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为"史家的孔子",《左传》所载的孔子言行往往与《论语》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不仅在议论的方式上都守儒家"议而不辩"的家法,而且所呈现的孔子形象也高度重合,都是遵守儒家礼义的儒家大德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数词在《论语》中的用例较多,它们意义各异,用法有别。本文从表示虚指、表示实指及其它用法三个方面分析了数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为我们更好地阅读《论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在现代,“优”字时常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因此这句话经常被解释为:“学习成绩优秀就会被提拔做官,进入仕途。”但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意思并不是像人们“望文生义”所理解的那样,“优”的正确意思是“有余力”,它的本意是说:“人读了书如果有余力就该设法去做官。”  相似文献   

18.
阳谷方言中的"将"作时间副词时,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刚发生完不久;作程度副词时有仅仅、刚刚之义,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在官话系统中,"将"表示动作或事情刚刚完成的意思在《儒林外史》和《儿女英雄传》中已有用例。"将"和普通话中的"刚"在语义上大致相同,但是语法功能有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编了李煜的《虞美人》,教材对"只是朱颜改"的"朱颜"作了如下注释:"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这一注释值得商榷。据《辞源》解释:"朱颜:红润的面容,也泛指少时美好的面容。"宋玉《招魂》中有  相似文献   

20.
上官同荣 《辅导员》2012,(17):32-33
有个成语叫"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小题大做"出于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中。在考试时,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中的文句命题,叫做"小题";以《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这五经中的文句命题,叫做"大题"。"小题大做"就是用"五经"文的写法,作"四书"文。流传到今天,就引申为用小题目做大文章,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本文要谈的"大题小做",是指大题目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