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建华 《文教资料》2008,(25):57-59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起源于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激进的翻译理论,是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解构.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出发,对中国翻译活动进行解读,并指出在其影响下中国翻译的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2.
着重论述了中译外在当代语境下的使命这一论题。本文的讨论和论证是在全球化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背景下展开的。不仅指出了中译外的重要意义和用途,文章还提出了实施这一任务的具体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文章让读者意识到中译外在重建中国文化形象,反抗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以及发展世界多元文化在当今世界的特殊意义和用处。  相似文献   

3.
在后殖民主义的众多载体中,游戏作为广大青少年青睐的对象,成为了后殖民主义依附较多的载体。运用后殖民主义的基本理论,选取《星际争霸》这款在全球范围内都拥有众多受众的经典战略游戏为案例,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后殖民主义表现进行分析和冷思考,有助于我国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种种文化渗透.这种文化渗透的真正目的就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文化渗透在今天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改头换面,采用了新的伎俩.对此,我们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府虽然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统治所形成的后殖民主义文化对其的影响和控制也随之终结。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历程,使香港形成了一种边缘文化,一种失根文化,呈现出突出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的特点。后殖民文化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存在是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警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8.
《大地》以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作为背景,讲述了王龙一家在各种灾难中挣扎抗争的故事,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面貌以及人与土地的密切关系.本文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从《大地》的主题、女性地位以及生活文化等方面分析作品的后殖民主义特征,并从赛珍珠的双重文化身份探究了她创作的动机,最后指出《大地》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伟大作品,它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一些西方大国借全球化这一机会,凭借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用来达到使其他国家“西方化”的目的。文化殖民主义在其本质上有着消极和积极的双重性。面对全球化形式下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文化殖民主义,要借鉴马克思殖民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文化殖民主义的本质,进行文化平等交流,追求文化模式及价值的多元化,实现文化发展的自由化与非政治化,坚决抵制文化殖民主义,时刻警惕文化殖民主义的侵蚀。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的“身份定位”一直是后殖民主义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后殖民是一种“精神殖民”、“文化殖民”。平等的文化交流,既避免“文化缺钙”,又避免文化交流中的“民族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提倡的一种文化交流模式。边缘文化在文化交流中,一定要让自己的文化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多元的文化交往的共同体中,对处于全球交往系统中的中国文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价值依托和全新的文化经验。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在中国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中国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和确立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将成是中国文化学者务必回答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英语指的是被具有中国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普遍使用,带有汉语语言和文化特征,能达到语言使用目的,并被其他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接受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的民族身份标志可以从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以及跨文化角度进行论述,在英语教学中保留民族身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识到中国英语的存在并把中国文化植入英语教学将是对现有文化教学的有力补充,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克服“中国文化失语”,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学院的文化意蕴与文化传播交流的路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学院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承担着汉语推广的重要使命。而语言是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语言的同时意味着学习文化,推广语言的同时也必然要宣传文化。孔子学院的诞生,不仅意味着中国已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历史大潮,而且也意味着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开始走向新的历史起点。孔子学院的兴起可以进一步消弭中外文化上的隔阂与国际交往中的偏见,还原真实的中国,因此,它也是我们实现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认识中国民族文化的问题。分析了中国文化面临的困境,认为增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的能力,发掘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使中国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和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但与经济发展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任重道远。应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大国的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文化旅游作为国家文化产业和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艰巨任务。对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开发模式、以及诸多矛盾进行分析,引导文化旅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发挥文化强国与文化旅游的相互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战略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30年代的“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的论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35年1月,十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化建设宣言》,引起本位化派和西化派的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对中国实情的分析、对中西化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化出路的选择等问题展开;与此同时,在西化派内部围绕全盘西化问题也有激烈争论。与五四前后的东西化论战比较,30年代的这场化论战对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化与西方化以及西化与现代化等问题的认识有了进步。  相似文献   

17.
"国学热"在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的兴起和发展,是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再造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过程中,"国学"本身的历史内涵被悬置起来,而以一种景观化的展示方式,被镶嵌在我们的政治外交和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在国学一词的符号价值被各方充分使用的同时,期待中的中国形象出现了吊诡,想象中的认同平台慢慢被自身消解。对于国学热背后政治文化逻辑的考辨,将成为我们重新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主体性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从经济社会到文化社会的转折期,弘扬中华文化成为一个迫切性问题。高等教育在弘扬中华文化中无疑承担着重大使命,但同时也面临着各方面的困境。为此高等教育必须坚守文化本位,以挖掘中华文化现代意义、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  相似文献   

19.
面对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如何有效利用中国英语对外输出中国文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利用中国英语对外输出中国文化涉及的内容众多,诸如中国文化输出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输出的主体、利用中国英语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途径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等等。作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媒介,中国英语能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从而促进中国文化全球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教育主要是传播儒家文化、弘扬儒家的文化价值观,以人文化成为主体的文化传播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一直是隐藏并处在教化明线后面的暗线。立足文化的视角,返观我国古代的文化传播和语文教育,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在文化传播方式、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动态形式和静态的文化内容、语文教育和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呈现出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