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石趣事     
李心军 《初中生》2007,(36):12-13
『改诗』 王安石这样的大文学家也有闹笑话的时候.相传有人请王安石改诗稿,诗文中有两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蕊."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2011,(13):116-116
一 王安石看到一位友人写的诗中有“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两句,不禁提笔改道:“明月空中照,黄犬卧花阴”。他自以为改得很恰当,实际倒是错了。原来友人的家乡有一种乌叫“明月”,有一种昆虫叫“黄犬”。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改诗     
北宋时期,王安石有一次外出巡视,夜宿于一座寺庙中,见寺庙墙壁上题有一首诗:彩蝶双起舞,蝉出树上鸣。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蕊。王安石看罢,连说“荒唐”,问寺僧此诗是何人所写。寺僧说题写者是山下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  相似文献   

4.
改错了诗     
宋朝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有一次看到南方一位诗人写的诗中有这么两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不禁失声大笑,心想: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犬又怎么能卧到花心里去呢?于是,他不假思索地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他自以为改得恰到好处,实际上却是改得大错特错。原来,这个诗人的家乡有一种叫“明月”的小  相似文献   

5.
《辅导员》2011,(Z2):116
一王安石看到一位友人写的诗中有"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两句,不禁提笔改道:"明月空中照,黄犬卧花阴"。他自以为改得很恰当,实际倒是错了。原来友人的家乡有一种鸟叫"明月",有一种昆虫叫"黄犬"。  相似文献   

6.
请别开生面     
有个故事。传说,王安石当主考官时曾审阅过一位考生的卷子,他发现卷子中有一句“明月当头叫,黄犬卧花心”,便断定此句不妥,理由是:朗朗明月,怎么能开口叫呢?小小花心,如何容得下黄犬?于是提笔改为“明月当头照,黄犬卧花阴”。自然,这个考生因此而名落孙山。过了一年,王安石去南方的潮州,才发现那里有一种小鸟叫“明月”,有一种小昆虫叫“黄犬”,这才后悔不迭,惊叹道:“错了!错了!是我错了!”那么,与此有关的读后感该写些什么呢?事实表明,大多数人都会由此引发出对“主观主义”的批判,即:“王安石主观片面过于武断”、“王安石自以为是胡乱表…  相似文献   

7.
《同学少年》2016,(6):42-43
<正>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马绍良的官员自恃才高,经常卖弄,因此得罪不少人。一天,皇上召马绍良进宫,拿出一首诗对他说:"爱卿才学出众,且看这首诗写得怎么样?"马绍良草草看了一眼,见其中有两句是"明月上竿叫,黄犬宿花蕊",便不加思索地说:"这诗不通!  相似文献   

8.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天,与三个下属出游,见路边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说:“请你们三个分别记叙一下此事。”其中一人说:“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第三个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相似文献   

9.
《东皋杂录》云,有人问王安石:“老杜诗何故妙绝古今?”王安石回答说:“老杜固尝言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安石把读书多看做杜甫诗“妙绝古今”的唯一原因,应当说是不全面的。但是我们谁也不能否认,读书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杜甫究竟读了多少书呢?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江西庐陵人。他四岁丧父,家庭贫困,其母郑氏亲自教他读书。以芦秆代笔,在沙上写字。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欧阳修刻苦学习,终成一代文豪。欧阳修的写作态度极为严谨,文章往往要经反复修改后才定稿,在写作方面.他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逸马杀犬于道”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记叙一下此事。”只听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  相似文献   

11.
一字念半边     
一位语文老师名叫徐仁保,他在课堂上对学生说:“汉字嘛,一字念半边,不会错上天。”随后举了一大堆例子。谁知第二天学生们便在私下叫他“余二呆”了。该地倒霉,谁让他的名字叫徐仁保呢。类似这位语文老师的尴尬在宋代大学者王安石身上也出现过。他认为汉字是可以从结构上看出其意义的,比如“波”字,就是水之友的意思。可爱与王安石抬杠的苏东坡马上反驳:那么“滑”字呢?难道是水之骨的意思?王安石的尴尬被载在名家名文中,流传后世,情形似乎更为严重。其实,那位语文老师和王安石的话都有一定道理,汉字六法中本就有“形声”、‘…  相似文献   

12.
下午第一节是历史课,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兴致勃勃。一个外号叫“四眼”的同学却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老师十分生气,就把他叫了起来。 老师问:“你说,王安石和欧阳修有什么共同点?”“四眼”脱口而出:“他们都是宋朝人。”  相似文献   

13.
查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15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并引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8“诗词改字”条下所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改字情况:“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自古以来,这条笔记成为王安石作诗精于炼字的范例。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又”字,最早应为“自”。  相似文献   

14.
杨蟠是宋代临海籍著名诗人,在担任杭州、温州、高邮等地地方官时,做过许多有益之事。其诗文大多已散佚,但仍然可见出清新、自然、高逸的风格,是对当时文坛绮靡风气的一个巨大冲击和革新。王安石对其文“愿造请所闻”,杨为王安石编的《唐百家诗选》(20卷)作“序”。欧阳修“称其诗”,愿“卧读杨蟠一千首”。苏轼与之“倡酬居多”,仅梅花和诗就20首。契嵩评其为“儒者才俊”、“诗赡”。因此,杨蟠完全称得上是北宋中期诗坛的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15.
北宋神宗时,宰相王安石一天和众文友雅会,兴之所致,戏作谜诗一首请大家来猜。谜诗曰:“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众宾客一时语塞。这时诗人梅尧臣缓缓说:“我也有一首谜诗,即是你的谜底:‘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王安石听罢捻髯大笑道:“梅先生果然才思敏捷。”(谜底为“日”字)王安石戏作谜诗@林汉  相似文献   

16.
宋诗一代面目的成就者──王安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推尊杜诗、韩诗,学杜并主变求新。他的诗讲究功力,精于锤炼,喜好点化成句,考究字句来历,造语生新,诗律严谨,喜押险韵,声律拗拙,具有不涉铅华、瘦硬劲健的特色,与唐诗风貌迥然不同,即前辈诗家所称之“宋调”、“宋体”、“宋气”。王安石等独创生新,变尽唐音。宋诗一代之面目成于王安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文章的传统经验。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将《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先后改为“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定为“绿”字,被传为修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2008,(10):54-54
问:王安石《泊船瓜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课)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应当怎样理解?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晚年大量创作禅诗 ,其自有社会政治原因 ,更有王安石个人方面的因素。这些晚年创作的禅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谓“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20.
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