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媒体的划分有很多人提出了很多划分方法,最多的是以出现次序的先后将以传播文图信息为主的基于印刷技术的报纸、杂志称之为第一媒体;将以传播声频信息为主的基于无线电应用技术的广播称之为第二媒体;将以传播音像信息为主的基于卫星通信和有线网络技术的电视称之为第三媒体;将以传播文图、音像信息为主的基于计算机应用和通信技术的互联网称之为第四媒体;将以传播文图、音像信息为主的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手机称之为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2.
铁皮 《青年记者》2010,(14):13-14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一向以内容信息为核心,但技术是其体现价值的手段,技术决定了媒体的业务模式和传播渠道,媒体和技术一直都在同一个平台上共舞。  相似文献   

3.
信息时代,各种媒体技术在传媒领域广泛应用。新闻传播中,电视媒体技术是主要的载体,一方面可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扩大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其信息传输迅速,而且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采用电视媒体技术,使得传统的电视信息传播技术与媒体技术的优秀都得以发挥,同时还规避了其自身的缺点。本论文针对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数字媒体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受到信息全球化与网络一体化的影响,促使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地发生变革与优化,以期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实现计算机技术与数字传播技术的有效结合,即利用媒体信息综合处理的方式,提高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质量。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数字媒体的特点进行分析,其次结合其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新的媒体形态、媒介终端及信息传播平台的使用日趋普遍,多媒体、全媒体、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信息发布方式形成新的挑战,新兴媒体逐渐跻身主流媒体,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和地位受到挤占。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给新闻信息的传播生态带了巨大的改变。媒介融合是新千年以来传媒行业演化、发展最为突出的趋势,这场涵盖技术更迭、媒体生产方式转变、信息传播渠道变迁、受众信息消费偏好变化、媒体结构及组织架构调整的革命,不仅改变了信息生产和信息分发的方式,也改变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渠道与传播内容、信息生产者跟生产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财经新闻的生产传播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国内财经新闻在融媒体技术影响下形成的新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7.
政府形象传播中的媒体责任 在大众传播时代,政府形象传播必须通过媒体的信息承载和话语转译,才能到达受众那里.现代社会,媒体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技术工具平台,以信息载体的本真面貌出现,而且媒体还是一个社会组织、一种社会力量,能够对信息传播的内容加以选择,取合、控制,以代表媒体组织的立场和价值观,同时也将其利益诉求夹杂其中,使媒体营造的拟态社会现实更具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各种传播媒介方式之间的融合成为信息传播发展的重要趋势,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和优越的信息传播环境.因此,为适应融媒体环境提出的新要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必须在节目编排和传播方面做出创新调整.基于此,本文从融媒体环境的特点,结合实际分析电视台新闻节目编排...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新媒体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自媒体、新媒体深受大众关注,直接改变了当前信息传播形态和媒体舆论格局。因此,优化信息内容,积极推进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丰富传播形态,适应全新传播生态,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全媒体平台,就发展成为当前传统媒体适应媒体融合环境的应对举措。研究以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为基础,分析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新变化,结合融媒体时代传播规律,提出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手机媒介传播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媒体传播信息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对信息利用能力的强弱。而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第五媒体——手机,正以其广泛的用户和信息传播优势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生活。朱海松认为,手机媒体是第五媒体的通俗称谓。  相似文献   

11.
电视媒体技术在生活与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同时对实时信息的传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作为一种载体,在新闻传播中运用电视媒体技术有助于新闻影响力的提升和传播,博得大众的视野,提升关注度。另一方面,它具有获得信息灵敏,传播信息迅速的特点,并且最大限度降低了时空的限制,可以最大程度规避缺点,发挥优点。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对这种技术应该持有高度的重视。但与此同时,新时期,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在网上进行信息的浏览和获取,电视媒体技术也因此暴露了一些问题,逐渐落后于传播媒体的主流,怎样才能提升电视媒体的传播能力,尽可能开发电视媒体的传播技术,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大量新的媒体形态、媒介终端及信息传播平台的使用日趋普遍,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迅速扩大、日益凸显。面对汹涌的新兴媒体浪潮,加快传统业务转型步伐,大力发展新兴媒体,提升在新兴媒体舆论场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传统主流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信息的传播随新媒体技术迭代升级呈现出巨大变革,打破了健康传播倚重传统媒体的格局,健康信息传播由以精英主导的单向度线性传播模式转向双向交互模式。传统媒体中健康传播日渐式微,社交媒体获知健康信息趋向常态化。社交媒体语境下,健康信息传播中数字代际鸿沟、健康信息谣言频发、严肃议题软化等现存问题不容忽视。规范社交媒体对健康信息的传播,无疑是亟须回应的重要现实议题。本文旨在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事件的梳理,找寻社交媒体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更好利用社交媒体传递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众多自媒体平台纷纷发展起来。自媒体以其信息传播的便捷化、平民化等特征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自媒体时代悄然到来。自媒体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增加了信息获取的快捷性与方便性,然而,自媒体新闻信息的传播也存在虚假新闻信息、低俗信息泛滥、媒介审判现象等新闻传播伦理问题。探究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伦理问题,找出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的原因,提出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伦理建设途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短视频传播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失范、技术失控和场域失序。当下,自媒体短视频内容存在泛娱乐化、同质化现象,智能技术和算法技术等导致的信息茧房和价值窄化问题难以消除,自媒体短视频传播主体缺乏责任心,诸多现实问题正在影响自媒体短视频的有序传播,不利于网络文化建设。为此,建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媒体短视频传播文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大量新的媒体形态、媒介终端及信息传播平台的使用日趋普遍,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迅速扩大、日益凸显面对汹涌的新兴媒体浪潮,加快传统业务转型步伐,大力发展新兴媒体,提升在新兴媒体舆论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深刻改变了大众信息消费活动和媒体信息传播活动的模式构成。以数字化网络技术为特点的新媒体新闻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其新闻传播要素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本文结合新媒体新闻媒介融合技术的传播背景,对新媒体新闻传播领域的传播主体、传播者的身份、播内容、传播渠道四个主要传播要素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特点,并就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创新化新媒体新闻传播,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慧 《兰台世界》2016,(11):35-36
Web2.0时代,社交媒体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和空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档案馆作为信息源之一,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公众获取信息的平台,积极融入社交媒体的世界中。本文笔者主要从档案馆、社交媒体、公众三个角度阐述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了目前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档案信息的不足,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传播特点,就是在短时间内对大众产生吸引力,得到大众的关注,做到直观的、时效性的信息传播,从而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更多地选择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阅览和收集,从而使电视媒体技术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逐渐地从最为先进的传播媒体当中退出。如何保持电视媒体传播技术的能力,开发电视媒体传播技术的作用,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炜娜 《今传媒》2013,(4):29-30
在这个以个人为信息传播中心、具有高度信息参与性和交互主体性的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其呈现出的媒体发布信息、引导舆论、以及事件的推进、真相的探究等方面信息传播新秩序,前所未有地打破了传统媒体构建的信息传播模式。本文以微博为重点研究对象,从自媒体信息传播建构、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舆论模式、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角色扮演等方面加以分析,同时形成了在此基础之上的全新思考,以此来探析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