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成中英教授提出的“本体诠释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他运用自己创立的“本体诠释学”成功地诠释中国哲学的宇宙本体“道”。他的诠释开启了对中国美学本体“境界”的理解。境界即道有显现。中国美学认定的“美在境界”,究其根本也就是“美在道”。道的生命性、有无统一性、关系性、心智性及整一性都通向境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副词“就”和“才”及其它相关副词与句尾“了”共现的不对称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副词“就”更容易与“了”(句中“了”和句尾“了”)共现,而“才”更多地单独出现,尤其很少与句尾“了”共现;与“就”“才”用法相似的其它副词也有类似现象。文章最后探讨了这种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艺术人类学视角与"美的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后国内美学界围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持久而热烈的讨论,但多是从《手稿》的文本语境出发并坚持概念优先,在两个“尺度”、“规律”等命题上纠缠不休,遂使讨论走入迷境。在现有学术背景下,很有必要从艺术人类学视角出发,重新考察“尺度”、“规律”等命题,从而为当代中国美学建设及当下审美活动的评判提供思想素材。  相似文献   

4.
从"望洋兴叹"看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用“望洋兴叹”而产生的“望书兴叹”等说法是可以使用的,因为它符合了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语言中的这种“习非成是”现象有其产生的原因:一是语言发展演变的不规则化;二是文字的精英化到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误解;三是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固有的因形示义的特点。“习非成是”现象应有一席之地,但不能夸大与提倡它。  相似文献   

5.
1、现代科技“知识量激增”趋势要求教育实现中心转移早在本世纪中叶,“知识量激增”(亦译作“知识爆炸”)现象就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美国美以美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弗里蒙特·赖德率先进行了研究。1944年,赖德经过对美国有代表性的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量进行了计算发现:美国大学图书的藏书每16年左右翻一番。①美国科技史家德里克·普赖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量的事实,提出“冬眠用户”、“冬眠现象”等概念,论述“冬眠用户”的类型及其表现,探讨“冬眠现象”的根源,研究“冬眠现象”的预防以及“冬眠用户”的激活、唤醒.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我国局部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工厂企业“招工难”;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却找不到出路,出现“就业难”。“两难”并存现象是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障碍。正确认识和解决农民工“两难”并存问题,是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工程必须高度重视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2013,(1):F0003-F0003
13年的积淀,诚信理念已在上海国美上升到企业文化的境界,渗透到整个企业当中。国美的愿景是“成为备受信赖的世界级零售企业”,其核心价值则是“信”。同时,按照国美的制度安排,不诚信的人将会因他的失信行为付出相应的成本和代价。  相似文献   

9.
诠释学上的两种所谓对立的方法实际上是可以互补的。在庄子美学诠释方法上应抓住两大关键词:回归与划界,这对研究中国美学史亦不无意义。回归主要包括:其一,回到庄子本身,谋求解释的有效性与开放性;其二,“庄子”与“美学”的融合,首要的是追问庄子本身的美学性;其三,对那些作为美学的参照物也应回到本身;其四,面对最基本的审美经验、审美现象。划界从整体上主要有:“美学史”与“美学创造”;文本原意与文本意义;审美价值与其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冬  徐泽 《台州学院学报》2005,27(2):17-19,27
明清的仕女画在古代人物画史上是一个小小的高潮,画中仕女主要有“情”、“才”、“病”、“弱”几个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人文思潮的兴起;文人在封建专制文化政策下的“臣妾意识”。另外还有画家的“比兴寄托”的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简析汉语“陪伴性”物量词中的通假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语"陪伴性"物量词中的通假现象,在引证古文献的基础上,为一些通假字找到了本字,并从汉语史以及汉字的特点等角度对量词的通假现象进行了剖析,指出量词之所以能够通假,不仅与量词在使用过程中的"泛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也与汉字与汉语之间的关系以及汉字的演变趋势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在产品市场竞争和资本市场再融资约束下,建立一个追加投资博弈模型,说明我国家电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形成是由于厂商之间的博弈而选择这样激进的融资策略。激进的融资策略使得家电行业潜伏着高财务风险,这种状况必将导致中国的优秀企业在全球资源配置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要改变这种处境,我国家电企业就要在产品市场上优化竞争机制、完善退出机制和在资本市场上取消再融资会计指标管制。  相似文献   

14.
苏宁云商曾对O2O模式寄予极大的希望,认为O2O模式把线下丰富的商品资源、服务资源与线上的网络资源有机融合,可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验证O2O电子商务模式与其它电子商务模式在盈利能力上的差别,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检验苏宁线上线下是否同价,并对比线上苏宁、国美、京东三个平台家电价格。实证分析的结果证明,O 2O电子商务模式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自古诗人皆"入蜀"的说法萌于中唐韩愈,宋代渐成气候,宋人对杜甫的入蜀尤为关注,明清时期对于"入蜀"现象的认识上升为规律总结,这一说法得以最终定型。作为对文学史现象的高度概括,此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其深入研究,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巴蜀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6.
“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普遍流行的概念.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忍”的特质.对中国人而言,“忍”的心理与行为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之“应然”且亦是一套“实然”的社会心理现象.“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积淀的结果,有其特别的心理内涵与心理机制.作者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忍”的心理和行为作一中国文化上的溯源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帝""神"崇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现象。本义为花蒂的帝字何以成了至上神的名词,天干地支纪历中的申字何以即是神。对之进行了一种数理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类义词的融合现象,即:最初具有分布对立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类义词,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后,只有一个得以保留,另一个不再具有独立的使用环境,只能作为一个语素和融合者共同出现在同一个使用环境中。“肌肉”义的“肌”和“肉”的融合过程就是类义词融合现象的表现。类义词融合现象的产生大致是思维经济原则、认知因素、语言符争的任意性以及词汇的丰富和发达等方面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模式数字"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数字现象,几乎无所不在.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先秦"九州"的划分,不仅使华夏地城区划化而且也使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思想意识中,并逐渐形成巨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政治等各个层面,形成了中国古代以"九"为最的模式数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