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新闻爱好者》2012,(23):25
刘万永,《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高级记者。199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1998年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代表作:《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青年报》2010年"年度最佳记者"。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  相似文献   

2.
商豫 《湖北档案》2013,(3):37-40
赵寿山(1894--1965),陕西省户县人。毕业于陕西陆军测量学校,毕业后到冯玉祥部任职。1924年投奔杨虎城部,后升任师长、军长及集团军司令。西安事变时,他担任了十七路军"扣押中央大员"行动的总指挥。抗战时他所率领的三十八军是"中条山的铁柱子"。1947年3月,他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7月6日,他发表反蒋通电,公开宣布起义。  相似文献   

3.
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段功伟仅用17年的时间走上了长江韬奋奖的领奖台,其间,获中国新闻奖4次、广东新闻奖14次。17年间.他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一举成名;在《南方日报》10年改版征程上取得了骄人成绩:作为新闻人对社会公益的支持和推动更彰显着年轻新闻人的社会担当。如果把从入行新闻到获得长江韬奋奖的过程比作一场“马拉松”。  相似文献   

4.
金仲华笔名孟如、仰山等,是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方面的领导人之一。他1907年生于浙江桐乡县一教师家庭,1927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文学院。次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任《妇女杂志》助理编辑、主编。1931年任塔斯社上海分社电讯翻译,开始研究国际问题,并发表国际问题评论。1933年底编辑《中学生》杂志,开辟了"国际政治讲话"专栏,  相似文献   

5.
刘艳 《新闻前哨》2011,(7):107-108
科勒特的名字在马克思及其家人的书信中多次出现,马克思戏称他为"短胳膊科勒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307页)他的全名科勒特·多布森·科勒特(Collet Dobson Collet,1812-1898),是一位激进的自由思想者、社会活动家,英国报纸《自由新闻》和杂志《外交评论》的编辑。科勒特出生于伦敦,毕业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过法律,当过音乐教师,从事过法律工作。  相似文献   

6.
艾丰男,1938年4月生,河北省玉田县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获硕士学位后到人民日报工作。现任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主任,高级记者,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30年来,他一直积极、辛勤地奋斗在新闻工作第一线。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采写了一些有全国影响的新闻作品。他的新闻报道代表作有:《首钢启示录》(1989年)、《现代化的觉悟》  相似文献   

7.
摆渡 《兰台内外》2012,(1):59-60
崔永元感叹这些年是他一辈子最忙的时候。离开《实话实说》之后,他专注于《电影传奇》节目和大型纪录片《我的抗战》。崔永元当选政协委员这几年,总是在强调要"实话实说"。尤其是在2010年两会期间,他说,"不讲实话,宁可不当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8.
李冰封     
李冰封,福建福州人,1928年8月生,中共党员,编审。1946年入上海光华大学中文系,195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56年毕业于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 1947年他参加革命后,历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记者、《北平解放报》记者。南下到湖南后,任《新湖南报》副刊负责人,1952年起,任编委会委员。1951年起,兼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前身)编审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底改正。  相似文献   

9.
《新闻爱好者》2012,(15):50
包临轩,原名包民权,1984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现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助理兼生活报社长,中国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2008年6月,他开始供职于《生活报》这家黑龙江省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提出了"办有主张的报纸,做有魅力的新闻"的崭新办报宗旨,大力倡导"用强有力的报道影响生活"的理念,5年来,他率领全体采编人员身体力行这些理念,特别是将连续报道、宽视角全景式报道变  相似文献   

10.
人物简介 蔡小林,籍贯江苏昆山,高级记者,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1983年8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主任、中国之声总监。他勤奋工作、努力创新,以职业的敏感和激扬的报道,彰显了新闻工作者的道义与担当。为党的新闻事业不断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你读过新闻著作《新闻采访方法论》《记者的素养和技巧》吗?一定会被书中所作的某些新探索所吸引吧!这是人民日报记者艾丰从事新闻工作的宝贵经验谈,也是他的主要著作。这些新闻理论指导他进行了新闻述评写作的实践,他的作品受到了读者好评。艾丰是河北省玉田县人,生于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在广播电台工作过较长时间,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毕业后获硕士学位,分配到人民日报当记者。他常常感慨万分地回忆自己在求知  相似文献   

12.
李伯元自1896年离开家乡到上海之后,办报基本上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从《指南报》到《游戏报》到《世界繁华报》再到《诱像小说》,每一份都是娱乐性质的报刊,在他经手后都办得很出色。本文在简单梳理李伯元的办报过程之后,尝试总结了其娱乐办报思想,认为其并非是利用报纸来满足自己写作欲望的"近代报人作家",而是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用写作这种文学形式来发展壮大报纸的"近代作家报人"。  相似文献   

13.
商豫 《湖北档案》2014,(11):39-43
龙云(1884-1962)是云南昭通人,字志舟,彝族。他早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到滇军中任职,并逐渐升迁。1927年7月,他在云南各派系军阀争斗中获胜,出任云南省代理主席(后一直任省主席)。自此,直到1945年五华山事件发生,云南的一切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成了名副其实的"云南王"。在龙云主政云南的18年中,云南的军事、财政基本上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蒋介石难于插手。  相似文献   

14.
艾寒松同志是我们党的优秀理论工作者,是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一位文化战士。他从三十年代初参加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的编辑工作,后来负责编辑《新生周刊》,因写了《闲话皇帝》一文而引起了当时震惊全国的“新生事件”,到1963年又因为他所编写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书而遭到康生的迫害,最后于1975年7月含冤去世。他一生的革命事迹,可能知道的人不多,现将追忆所及,记述如下。一、从《生活》到《新生》艾寒松原名涤尘,又名艾逖生,江西高安人,1905年生。1930年毕业  相似文献   

15.
李雪梅 《军事记者》2012,(12):48-49
朱金平老师在我眼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同事,一位值得敬重的新闻同行。作为《新闻发现论》《新闻记者论》《新闻编辑论》《新闻典型论》《新闻与传播新论》《论突发事件报道》与《舆论战》等论著的作者,他在新闻理论上研究的成就足以令我辈仰视,更不用提他还是长江韬奋奖的获得者。今年8月,朱老师送我一本还飘着油墨香味的新著。拿到手里,只这题目就立刻让人感到"惊艳":《军事新闻摄影论》。  相似文献   

16.
坚守文化使命,源自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关于范用 2013年9月14日是范用先生去世一周年。范先生在世时最爱的是书。人称他为"书痴",他很高兴。他曾说:"我是为了读书才选择了出版这一行的。"他又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人家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关于范先生编辑出版《傅雷家书》《随想录》以及《读书》和《新华文摘》的故事,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再讲讲其他两本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俞颂华名垚,笔名澹庐,江苏太仓人,1893年3月9日(清光绪十九年农历正月廿一日)生于上海。今年是他诞生九十周年。俞颂华在上海澄衷中学和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毕业后,于1915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得学士学位。在日本时,就开始研读马克思等的著作。1916年年底,曾回国至北京,与钱梅先结婚,婚后又去日本。他在中学时代,就喜爱阅读报刊杂志,关心时事,立志成为于国于民有利的新闻工作者。从日本回国后,于1919年4月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这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开始。同年9月,《时事新报》发行《解放与改造》杂志,  相似文献   

18.
舒乙 《档案天地》2012,(10):4-7
颠簸中的童年 我1935年生在青岛,当时老舍先生在青岛教书,他从英国回来以后直接就到了山东济南齐鲁大学,1934年他转移到青岛到山东大学教学。生我的第二年他就去了山东大学的教务,变成了职业写家,1936年的他成为职业写家以后,第一个成果就是《骆驼祥子》。写《骆驼祥子的》那个地儿叫做青岛黄县路,好像老舍旧居现在改成了"骆驼祥子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太行日报》副总编辑王立成,1958年毕业于天津师大。他辛勤笔耕30个春秋,任劳任怨,为人作嫁,默默奉献,人称“报海纤夫”。杜鹃啼血,莺飞草长,在岁月的回声里,人们传诵着关于他甘作人梯的一串串故事。 龙飞的起飞 毕业于长治会校的牛龙飞,原在晋东南地区科协工作。科协办了一份《城乡科技报》,因小牛无办报经验,经常向王立成请教。王立成从一版到四版,从  相似文献   

20.
2000年 10月 17日,第四届韬奋新闻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走上主席台荣领获奖证书者中,《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陈锡添格外引人注目。看到他,人们自然联想到他为特区新闻铸造的辉煌,联想到一篇《东方风来满眼春》曾产生的巨大轰动效应。 42岁才到《深圳特区报》 出生于1941年的陈锡添,196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北日报社工作。1973年,伴随着二汽建设的全面展开,他调入《东风汽车报》(原名《二汽建设报》),并担任记者组组长。1978年,老家在广东的陈锡添为方便照料年迈的母亲,调至广州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