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职融通是世界高中教育改革的主旨追求,也是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目前,我国高中教育的普职融通改革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普、职不等值,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高考相关改革滞后,尚未建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制度;普、职壁垒森严,缺乏区域性的统筹与协调;政策停留于提倡,缺乏具体的实施建议和强有力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中小学教科书的多样化,各地如何结合实际选用合适的教科书成为问题焦点,立足于选用的中小学教科书评价自然备受关注。但目前的教科书选用评价存在着评价目标不明确、评价标准欠科学、理论视角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学”关注不够等多方面的问题。教科书评价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教科书选用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3.
《解放军报》、中国军网与中国国防部网为纪念建党90周年组织的跨越16省市、历时57天、行程1.2万多公里的“红色足迹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于6月25日落下帷幕。一路上我们所到的旧址、博物馆、纪念馆和军史馆。都能看到早期党的新闻宣传以报刊杂志、  相似文献   
4.
顺应世界高中教育发展的潮流,我国也在积极探索综合高中的发展模式。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综合高中改革的探索和当前世界综合高中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综合高中的实质性改革与突破性发展至少需要实现五个方面的战略转移:从关注学校的生存到关心人的发展,从简单附属到相对独立,课程从简单拼凑到高度融合,从细节突破到制度创新,从学校本位到校际合作。  相似文献   
5.
图像的面积在不同的图像中表示的意义不同。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v—t)中,图线下的面积表示该过程的位移,与此而联想其他图线下的面积表示的物理意义。如图1-图6。  相似文献   
6.
在决定什么知识能够准入课程,什么知识必须被排斥在课程之外的问题上,支配集团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但被支配集团也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争夺其话语权。由此,知识准入课程并不是一个由支配集团单向独断、单方建构的过程,而是不同利益群体争相在课程中获得话语权的博弈过程,其间充满了斗争、冲突与妥协。课程,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多次博弈后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教科书文本有双重意义结构,一是语言文字表面的意义世界,它是有目的的、预先设计好的内容,也是按计划、有组织地来进行实施的,是典型的显性课程;二是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世界,它内隐和镶嵌在文本之中,但其"意"却在文本之外,它是教科书显性文本背后的隐性课程,通常借助于隐喻来产生"意义",隐性课程就是一个隐藏在教科书背后的"意义场".这要求我们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应把关注的焦点从教科书语言转向教科书话语.  相似文献   
8.
本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针对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它国经验,提出了师资培养应以定向型为主、非定向型为补充;教师学历层次由三级向二级发展以及实行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关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层层深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显得尤为迫切。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是课改走向持久深入的现实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校长、教师和教师研究集体。校本研究主要通过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的方式来展开。校本研究将对教研员、教师和学校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经济理念、经济模式、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发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是财务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