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策合法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公民民意合理化的重要表现。除此以外,公共政策合法化的现实意义也要求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并提出意见。因此,公民的意见收集与采纳显得尤为重要。从公共政策合法化的视角看,合法化体现了公民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意见收集的差异和意见能否被采纳的困境。在意见收集方面,公民在公共与私人利益之间的抉择矛盾,在复杂意见下对公民认同感产生争议。在意见能否被采纳方面,主要是政府和公民两个主体的博弈,缺乏沟通交流将造成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摆脱政策合法化的困境,就要探寻意见收集和被采纳的合理协调沟通,要积极探寻修正的政策合法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确立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是实现公共政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本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在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为导向,才能最大程度地贯彻和推进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思维与决策方式。而实现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正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共决策行为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合法化是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政策方案实现向政策执行转化进而获得政策效力的关键步骤。程序简易规范、过程公开透明、结果体现民意是公共政策合法化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然而,在中国的公共政策实践中,依然存在政策方案缺乏合理性、社会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能力有待提升、合法化程序缺乏规范性、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等突出问题。将更多的民主政治改革力量深入到合法化过程中已势在必行。因此,应在政策规划阶段确保政策方案的合理性;培养社会公众民主政治素养和参与意识,提升社会公众参与能力;强化职能机构对合法化的认识,为合法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局面,如何避免决策失误、努力实现公共决策科学化显得至关重要。公共政策决策的制定是公共政策周期的起点,具体考察政策决策失误的原因并在其基础上探讨防止政策失误的对策,对完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公共政策的涵义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正的,公正性表现为公共政策内容的公正即实质公正和公共政策形式的公正即程序公正。此外,公共政策应该是公平的。公共政策要兼顾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需要,不能对一部分或团体持有政策歧见,有意忽视其利益,或者通过牺牲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以成全另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最后,公共政策应该是公开的。公众具有对公共政策及一切重大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公众能就政策问题与制定者达成磋商意见,能够通过民主的程序表达和整合自身利益,通过意见表达机制和特定的规则决定公共政策的选择。2信息社会对公共政策质量的要求2.1变革公共政策制定组织。电子政务等信息技术手段将使政府决策组织减少中间管理层,扩大管理幅度,使结构更加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信息流将摆脱结构上的壁垒和束缚,变得无孔不入,使每个层级都可以从最直接、最便捷地获得信息,从而能为改善公共政策品质奠定基础。2.2优化政策制定过程。政府应该通过一种政府政务公开机制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公示在公众前面。这样政府的政策信息和制定过程能够为公众知...  相似文献   

6.
公共决策是政府管理的核心与关键环节,公众政治参与公共决策有助于实现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以及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质量.新时期公共决策中公众政治参与面临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等机遇.我们要树立现代化决策观念,提高公共决策中公众政治参与水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蒋月锋 《甘肃高师学报》2011,16(4):122-125,139
公共政策以公共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其制定和执行应遵循公共、正义、公正等基本原则。在当前处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公共政策的制定存在主体性价值的缺失、过程的程序正义价值缺失及结果的公正性价值缺失等诸多价值问题。必须通过对主体性价值的再认识、政策制定的过程价值关注和政策价值导向与利益价值取向的辩证认识等措施来重塑公共政策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主要阐述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申存在的伦理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这些伦理问题的途径。这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理性化、合法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民主的发展、全球化的国际形势等,都要求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实现更多的公众参与.公众不仅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重要角色,而且也是公共政策实施的对象,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让公众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才能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实现公共目标.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制定失败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其好坏往往是一项政策实施成功与否的前提.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往往导致公共政策制定的失败,甚至带来严重后果.其主要原因是政策制定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高、政策制定主体片面追求部门利益、领导者的素质不高等.解决公共政策制定失败问题,必须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决策程序,用法律手段来规范、约束决策行为,提高政策制定主体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公共教育政策过程以自上而下的线性模式为主,监测与评价在政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相比而言,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通过实施监测与评价,调整并完善政策、提高政策成效、为未来相关政策积累经验,监测与评价已成为教育政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本文从概念、作用、系统框架三方面介绍了国际组织在教育政策过程中广泛实施的监测与评价,希望能开创中国教育政策评价和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引起相关政府部门对教育政策监测、评价的重视,建立独立的政策监测与评价机构,设立政策监测与评价的专项基金,逐步在整个公共教育领域建立政策的监测与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前提。政策执行作为政策运行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将政策从理念转化为现实的过程,是政策成败的关键。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地方政府部门、政府官员本身也是具有特殊利益取向的自利性主体。因此,从政府自利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对于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保障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乃至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都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之所以能成为公共的政策是因为它反映着多数人的价值观,也就是因为公共政策目标的公共性。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从公共政策目标实施的过程中看,很多时候是不能体现公共性的,没有考虑到民众的利益,出现公共政策目标"被侵蚀"现象。这就违背了公共政策制定的原意,许多公共政策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可以从公共政策目标"被侵蚀"现象的表现和出现的原因两大方面分析,来探索规避"被侵蚀"的思路,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是政府与社会公众对公共问题进行集体选择的过程。基于对北京、青岛居民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参与情况的调查,认为公民有序参与是使公共政策制定达成集体行动一致的基础,但公民选择性参与的客观存在成为公民有序参与的重要制约因素。而通过发挥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引导作用,通过信任基础的培育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以及公民参与效能的强化,能够显著促进公民自主参与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孩生育政策,对作为基础性支撑的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加快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办性质幼儿园作为我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重要力量,近十年重新回归国家公共教育政策视野,不少地方也出台了支持公办性质园发展的利好政策,但尚未能有效解决其发展长期存在的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机制、教师政策制度等深层次问题。在新形势下,为充分发挥公办性质园在多快好省地拓展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普及普惠并有质量的发展,应坚持公益普惠的基本价值取向,将公办性质园纳入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坚持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着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实事求是因地因类制宜、政府和举办方双轮驱动的四项改革原则;建议进一步理顺公办性质园管理体制且推进属地化管理,建立健全投入保障与使用机制,创新完善教师人事制度与待遇保障政策等。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政策直接关系着整个教育过程,然而,在国家中心的话语模式和精英中心的决策模式下,公众人在教育政策活动中缺失,教育政策成为国家统治的工具。政策科学视域中的教育政策带给教育的是冷冰冰的政策,公众人迷失于政策之中。走向教育学视域无疑是教育政策制定中公众人回归的一条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velop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that enables us to investigat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o-administrative systems. The policies that are studied aim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The paper focuses on policy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ight countries in the study. It discusses how the literature on comparative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s can help formulate assumptions about public policy making and policy change. The ideas that are developed are then applied to public reform policies in general and in the area of higher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followed by a test of the assumptions on available data on reform outcomes in the countries involved. The data indicate that a comparative politico-administrative perspective is potentially useful with regard to explaining cross national vari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policies in Europe.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public policy formation cannot be understood without a consistent theory of the capitalist state and politics.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with respect to education policies. Expanding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ncreasing the legitimation of the entire mode of production seem to be the principal roles of the capitalist state, a role that is in perpetual tension. Coming to grips with this tension constitutes a principal challenge for the state. Considering educational policies, programs and practices, to inquire into the reasons for the growth of a given educational level—how programs have been devised historically, by whom, for what purposes, and how they are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al clientele that they are supposed to serve—is to ask for an explan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of educational policy formation. In this article a framework for a polit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policy making and a set of hypotheses on the production rules of public policy are offered.  相似文献   

19.
The role of mass media in education policy processes is increasingly complex, but research on its contribution is far from adequate. This study uses the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policies issued in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to explore the roles played by mass media in the cre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policies. Mass media’s current influence on Chinese education policies mainly includes promoting policy agenda setting, enhancing policy legitimacy and monitoring the proces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However, its role in constructing a platform for public discussion and improving policy desig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相似文献   

20.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实现公共政策合法性、科学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并不是一个有条不紊、相互协调、运转准确的过程.文章从政策制定结构的历史和现实分析、政策制定主体和参与主体的强弱不对称关系等七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复杂性,以期促进我国公众政策参与的合理、有序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