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传播学研究指出,认真研究传播对象的特点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之拳。两岸长时间的隔绝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两岸民众诸多的差异。本文尝试在系统、深入地研究对台传播对象即台湾民众的社会结构、性格特征等特点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下的对台传播策略,改善对台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台传播的本质是一场透过媒介凝聚两岸人心的政治沟通。文章首先梳理对台传播发展的四大阶段,指出当前存在落地艰难传播难以形成影响力矩阵、对台节目"陆热台冷"、大陆议题常被"先声夺人"妖魔化解读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可通过活用网络造大陆资讯"媒资库"、强化换位传播、加大软文化传播等方法,寻求提高新时期对台传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两岸关系进了传播地理学的分析,认为"旅行文化"是台湾文化中一个显著的结构性特征.长期的政治分治两岸之间的媒体传播与人际传播共同构成两岸之间传播互动的不同层面,描绘出五十余年里两岸关系发展的复杂状貌.并且指出,传播地理的拓展和改善仍然取决于政治的进一步和解、技术的更大进步以及两岸媒介人士互相释放更多的善意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研究台湾自2016年民进党执政以来海峡两岸政治关系与民间交流现状着手,通过数据采样、统计、比对,分析台湾代表性媒体的传播行为与台湾社会舆情的发展变化趋势。结合台湾广播听众需求调查,从舆论导向、议程设置、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渠道等向度,提出大陆对台广播在海峡两岸关系新形势和台湾社会新舆情下,加强对台宣传与舆论引导的四种策略、方法:1.加强舆论引导,"反独促统";2.重点锁定"三中一青"目标受众;3.节目突出"新闻资讯+中华文化"双核心;4.深化两岸广播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5.
台湾“名嘴”在大陆媒体中的角色衍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燕娟 《东南传播》2010,(11):109-110
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从民间到官方,从文化到经济,两岸交流愈发常态化,甚至政治相关方面的交流也逐步浮上台面。借助这股东风,台湾“名嘴”尤其政论“名嘴”“登陆”,早已不是个案。和过去在台湾岛内评议时政为主不同,台湾政论“名嘴”们在大陆媒体上,更多扮演者两岸资讯传导员角色。透过“名嘴”这一媒介,大陆民众对现代台湾的了解,更加直观、深入;两岸深层次互动,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杨胜云 《中国广播》2010,(10):65-67
大陆形象是台湾各阶层民众对大陆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是大陆对台"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进,两岸交流交往越来越广泛深入,我们应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增强传播策略意识,积极主动塑造大陆形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两岸高校高等教育的交流不断加强,给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一些新考验。通过对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合作项目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陆学生赴台前后对台湾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从中探索引导赴台大陆学生正确认识台湾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值得大陆高校思考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柳 《新闻世界》2013,(11):246-247
2011年6月,台湾有关方面在宣传推广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政策时,采取多个信息发布主体发布信息吸引目标受众、利用微博平台等新媒体增强受众互动体验、将受众变为传播者令传播链更为粘合、注重挖掘两岸民众的情感共鸣点以及关注大陆游客的实际诉求等传播策略,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些方法对于我们在向外推广城市旅游资源、宣传城市形象上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陆报纸媒介奥运报道建构下的台湾议题,已成为大陆媒介大型赛事报道中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起到了让大陆民众走进台湾,了解台湾体育及其社会发展的传播功效。本研究梳理了《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1984—2012年奥运会期间有关台湾议题方面的报道,指出大陆媒介建构下的台湾形象呈现出:友善、多元、体育与政治议题时常交叉、通过奥运报道促进两岸和平、共享中华荣耀的传播图景。建议大陆媒介在今后的国际大型赛事报道中进一步挖掘和扩宽台湾体育报道的内容和质量,加大图片报道和体育人物、事件的报道深度,使更加全面、鲜活的台湾形象呈现在大陆受众面前,为搭建海峡两岸民众的相互认知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两岸媒体的"反服贸"微博报道为切入点,发现在涉台信息传播方面,微博平台上形成了以大陆专业媒体和台湾综合媒体为主、大陆其他媒体为辅的舆论场。研究抽取两岸代表性媒体在微博上呈现的"反服贸"报道共362则,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解读,发现两岸媒体在微博平台上的报道以事件发展为基础,但呈现出各有侧重的报道框架和特点;两岸在新媒体传播的基础、语言、内容和形式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融合之势。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微博报道差异和融合的原因及未来两岸新媒体交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林瑛陶 《中国广播》2007,(9):25-25,33
自1987以来,两岸人民之间沟通管道逐步打开,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旅游、经商,以及学术与文化交流等活动日渐频繁,但大陆民众赴台仍受到台湾当局有关方面的种种限制。两岸之间的相互了解除了民问行为,更需要媒体的传播,通过媒体的力量促进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在众多的对台节目中有新闻类、资讯类、服务类、音乐类、娱乐类等等。前三类节目传播的是信息,娱乐类节目传播的是一种心态和民众的精神面貌。对台娱乐节目是这两年新兴的节目类型,如何办好这类节目,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涉及台湾的相关新闻一直是大陆媒体的追逐热点,如何引导舆论、传播中央对台政策是涉台报道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大陆新闻工作者一直拿捏不当的地方。就大陆媒体对台湾8.8风灾的报道来看,只能算是差强人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究其原因,除了客观上报道条件不利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媒体自身的主观原因。面对现在涉台新闻报道传播效果不佳的局面,媒体必须从多方面找原因,制定出新的符合两岸局势的传播政策。  相似文献   

13.
对台湾青年官兵广播节目,是对台广播的重要内容,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和明确的现实责任,是传播大陆对台方针政策、引导台军官兵增强民族向心力的良佳途径,但是由于历史、政治原因造成的台湾民众传播接受心理和台湾军队官兵对大陆媒体的矛盾心态,大陆对台湾青年官兵广播节目一直是收效显著但着力艰难的专业传播领域。本文力求从台湾青年官兵的心理特点出发进行传播方法分析,探索增进对台湾青年官兵进行广播传播的有效方法:更正其国家观念,消解为"中华民国"而战的意识;了解其恐战心理,增强对和平发展愿景的认同;满足其求知心理,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引导其思慕心理,建立传受心理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4.
塑造与展示良好大陆形象是对台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提升台湾受众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有着重要意义。在对台传播中应全方位报道大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建设成就,坚持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适应台湾受众的思维特点和接受习惯,合理运用多种传播策略,全方位展示大陆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5.
自2021年以来,大陆的短视频平台上涌现了一大批拥有传播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台湾短视频博主,他们在大陆架起了两岸沟通的桥梁,扮演着两岸交流的民间使者形象,对于加强两岸民众沟通交流和消除两岸隔阂具有重大积极作用。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研究发现,在短视频平台上,表演的前后台界限已经模糊,表演舞台不断扩张,“后台前台化”现象突出,通过“后台前台化”建构个人形象是在陆台湾短视频博主选择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变迁,海峡两岸从早期互不接触到单向交流以及如今的双向“大交流”时期,交流模式与传播路径也在产生变化.1949年开始的海峡两岸单向交流主要是相互的单向宣传,包含了对境内与境外的宣传;1987年之后是以新闻交流为主的大众传播;2008年至今,除了延续先前的大众传播外,以开放赴台观光为主的人际传播也成为重要的交流模式之一.ECFA签订后两岸逐渐形成经济共同体建构的目标,但是两岸各自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加上三十八年的隔阂,与经济共同目标相对容易形成相对照的是,人文社会的融合似乎需要更多时间.因此,如何找出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有效沟通的路径,就成了两岸城市对话建构共同体时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采用全球价值观调查数据库中的大陆、台湾数据分库,随机访谈了大陆31个省市90个辖区的2534名成年人和台湾60个辖区的1708名成年人对媒体的信任度进行比较,同时也对两岸民众对传统人际沟通信任度比较.在此基础,分析两岸民众对不同传播路径的信任度所产生的社会认知差异,以期为建构两岸都市共同体的沟通路径选择提供恰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两岸统一,实现两岸统一的民意基础是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作为两岸尚未实现统一特殊历史情势下的一种特殊传播,对台传播的目的是为实现两岸统一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及进行充分的民意动员."①民意动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增强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诸多方面都有各自新的特点,两岸互动因此而有新的方式与内容,台湾受众政治、社会、阅听心理以及对对台宣传的期待与需要更有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以沟通两岸、"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台湾民心为基本任务的对台宣传受到极其深刻的影响,其传播环境发生巨变,指导对台宣传的传统党报理论与传统运行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在互联网时代需适时更新,在宣传战略、策略和战术上也应与时俱进,以适应对台宣传的实际需要,切实强化对台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打破两岸媒介38年的隔离,成为第一批公开到大陆采访的台湾新闻记者至今,海峡两岸的媒介已经陆续交流了27年,虽然中间由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出现过停滞阶段。大部分的台湾民众是通过台湾媒介了解大陆、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现况、参与两岸关系的交流互动。当前,海峡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以良好的势头进行充分的交流,媒介既是参与交流的内容也是各种交流推动的因素之一。本文旨在以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为一个窗口,了解海峡两岸媒介交流的现状,了解台湾电视媒体对大陆新闻议题的选择,分析这种选择背后的原因,并探讨新媒体时代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出现对于两岸电视媒介进行新闻交流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想苹  赵新 《东南传播》2011,(11):32-34
戏曲是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综合,在对台广播宣传中,以戏曲为载体,使两岸同胞对传统文化达成共识,这是当今戏曲广播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目前海峡两岸戏曲的现状是“最好的演员在大陆,最好的观众在台湾”,作为对台广播媒体,应该适应形势,根据台湾民众的需求传递戏曲资讯,以戏曲艺术作为媒介,传递同宗、同源、血脉相连的华夏之情。在新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