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高校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改革外语教育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外在机遇。高校外语教育应全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外语教育内涵革新,优化教育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高校开设外语专业已成为一种常态,高职院校外语专业语种存在语种单一、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本研究以江苏省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该类对象外语专业教育设置与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和需求分析提出了改进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育的相关措施,以期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外语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校外语教育应为国家的发展大局与战略服务,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高素质、国际化的新时代外语人才。外语教育要切实落实以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正面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向善、向上,运用合适的德育方法,帮助学生塑造高尚品德;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在外语教学整体目标中强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落细落实。学校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打造国际课程平台,进一步推动热门专业、紧缺专业与外语学科的融合,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优质专业,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功底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4.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但与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系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高校应从明确创新人才内涵、确立创新教育思想,优化教学资源环境、建立健全教学制度,加大教育改革力度、集成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文化、经济、贸易等多个领域不断开展合作交流,大大促进了就业市场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但同时为外语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将立足“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行业人才需求,结合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探讨高职外语专业应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创新,把握经济发展新风向,培养适应新时代行业需求的“外语+”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化部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对高校如何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所需进一步深化育人理念、协同人才培养路径、优化人才输送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打破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壁垒,发挥好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质量就业育人工作之间的协同驱动作用。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被赋予新的内涵,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三种向度。面对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难点挑战,“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可发挥突破性引领作用,对接高质量发展趋势下更高的人才势能需求,并以此为催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目标、功能和志趣的三向嵌入与价值、过程、机制和平台的四维耦合策略,与高质量就业育人工作双重推进,形成高校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谁具备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尖端的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要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就必须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浪潮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研究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功能,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创业来拉动就业,以创新来驱动发展,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贾宁 《文教资料》2013,(18):102-103
目前我省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外语专业,然后由于缺乏必要的需求分析,外语专业依然主要围绕语言文学设置,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就业方向狭窄,缺乏就业竞争力。本文从河北省经济发展特点和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入手,重点探讨了高校培养外语人才的方法和途径,为我省外语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而且可以起到激发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磨练创新精神等作用。为促进劳动教育融入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要强化劳动教育目标的创新育人导向,优化劳动教育载体的创新育人功能,增强劳动教育教师的创新育人本领,营造劳动教育环境的创新育人生态,合力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融合的有利格局。  相似文献   

10.
时期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当前各高校的首要任务之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课程教学体系,以培养人文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本文通过简述创新创业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出发,针对现阶段高校培养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新时期促进该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优化方案,以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缓解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推动人文类学科的课程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全面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优质人才的有力举措。相关部门应通过政府引领创新创业教育、企业支持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等路径,以循序渐进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交流和合作的日益发展,社会对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外语专业毕业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显示:是否独生子女、政治面貌、成绩排名、就业指导和父母意见是影响学生是否愿意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业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表明,个人及家庭、学校的就业指导等因素对外语专业毕业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业意向有重要影响,高校应围绕加大宣传力度、优化专业课程、加强思政教育与实践、提供针对性就业指导等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对“一带一路”就业的认知程度、国际化水平、独立意识和挑战精神,从而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好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许爱华  吴庆春 《江苏高教》2020,(11):109-112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基石与载体,存在创新创业项目与专业学习不匹配、创新创业技术与市场资源结合不紧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发展需求不相符等问题,亟须加强顶层设计。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打造更加精准化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完善高校创新创业系统育人机制,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可实现高校精准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到来使得国家亟需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培养出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外语人才成为了国内高校正在面临的挑战。本文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探索外语类人才实践育人的新模式,从而更好地达到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就业、民生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满足人民群众的广泛需求.但发展过程中却显现出许多问题.本文意在阐述高职教育中历史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河南省外语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应该做好外语教育发展规划,主要在增设小语种、实施"外语+"培养模式、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等方面加强建设,以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发展对外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正>社会的发展牵动着高校教育的创新需求,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学生对外语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英语学习,而是涵盖了更多的语种和文化背景。尤其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外语教育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实用性、个性化和终身学习的特点,学生对外语的学习更加注重实用性,希望能够通过外语学习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法学教育领域也开始全面推进创新创业综合改革.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作为国家"依法治国"战略稳步有序推进的重要人才储备资源,其就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基于此,以"立足法学实践、主动创新创业"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并从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构建、教学体系构建、评价体系构建等四个方面对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是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的总要求。湖南工业大学实施的“绿色包装与安全”特需博士项目服务于“包装强国”战略,实行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协同,促进人才培养在目标、行动、保障和评价体系上实现整链条、结构化的改革创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紧密嵌入产业链与创新链。该项目的特点为:以全面系统创新为支撑、以组织管理创新为外驱力、以建成学术创新文化为内动力,以期为行业背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借鉴,为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大学建设创新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