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勃是初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典雅,尤其以赠别诗与怀乡诗见长.文章从王勃的怀乡诗与赠别诗产生的生活背景及其特点等方面分析了王勃的这些诗.  相似文献   

2.
杜甫暮年的湖湘之旅,是诗人后半生避乱生涯的苦难终结。它典型地反映了盛唐文人在安史之乱后的悲剧命运。岳州是杜甫进入湖南的第一站,也是其生命走向终结的最后一站。诗人在岳州所作诗歌寓寄着诗人的爱国思想、民本思想以及诗人晚年越来越强烈的叹老嗟卑意识、怀乡情愫和隐遁意识,是诗人毕生政治理想和善良人性的总结,同时他的政治理想和人文精神也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  相似文献   

3.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4.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5.
晚唐诗人崔涂,遭逢乱世,飘泊失意,其诗多怀乡、送别、羁旅之作。这首诗,生动地纪录了崔涂漂泊长安时期与僧人交往的情景,艺术地再现了诗人与江南僧重逢话旧的感人场面,禅味隐约,颇有神韵,不失为同类题材中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春景诗共有四十多首,除了沿用传统的主题外,杜甫用春景诗来表达思归与忧国之情,这是对春景诗主题的新开拓。这与杜甫所处的年代、杜甫的个人经历与追求有关。这种开拓对后世诗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杜甫《病马》一诗的分析,指出《病马》一诗是名言马之病而实喻诗人之辛酸艰辛,并认为由《病马》一诗可以看出诗人对唐王朝的怨愤之情,体现了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  相似文献   

8.
晚唐诗人崔涂,遭逢乱世,飘泊失意,其诗多怀乡、送别、羁旅之作.这首诗,生动地纪录了崔涂漂泊长安时期与僧人交往的情景,艺术地再现了诗人与江南僧重逢话旧的感人场面,禅味隐约,颇有神韵,不失为同类题材中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主要有两种属性,一为才子型诗人,一为学者型诗人。前者凭借才气写诗,后者以功力进行创作。学者型诗人的产生,与近体诗的发展密切相关。杜甫是唐代也是中国古代诗坛上杰出的学者型诗人,其近体诗开中国文学史学者诗之先河,同时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一部学者诗的范本。本文以杜甫近体诗为主,就其重要创获及有关问题进行综合讨论,旨在揭示出中国古代学者型诗人及学者诗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0.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思乡诗,真切地描绘了寂静的夜晚游子怀乡念家的真挚情感。诗人一改往日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咏物诗是其悲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诗人的精神寄托.每首咏物诗无不染上诗人的主观色彩,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忧己伤物的思想感情.杜甫的咏物诗愈到晚年愈精湛,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愈深刻.  相似文献   

12.
干谒诗是杜甫困居长安十年期间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人创作干谒诗的动机、干谒诗的内容结构、干谒诗对杜甫后来诗歌创作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探究干谒诗中的隐含意蕴,有助于我们对干谒诗的理解以及对杜甫长安十年的生活状况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怀弟诗数量较多,感情深挚,一曲曲亲情恋歌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更是诗人生命中深沉的咏叹.本文按游国恩先生的四分期法,从杜甫各个时期的怀弟诗中探寻其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4.
主要环节 认识诗人,了解背景——理解诗意,感悟意境——品味赏析,体会情感——反复朗读,吟咏成诵实例概述学习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环节,认识诗人,了解背景。我们常说“诗如其人”,可见,诗人的性情、创作风格、人生经历等都对其诗的创作起着重要作用,本环节,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下注释,到图书馆翻阅相关资料,乃至上网查找相关信息等方法,了解诗人杜甫其人及写此诗的有关背景,  相似文献   

15.
杜甫《绝句四首》是官军平叛后,杜甫返回成都草堂创作的即景组诗。这些诗充分表露了诗人当时的情绪心境,其诗语更是妙悟创造的呈现,体现了这组人工制品与自然环境、个人心绪的和谐。解析诗歌结合研究诗人的创作意图,可以纠正偏颇的读解,开放并细腻地找到诗歌的审美意指,回归文学本质。  相似文献   

16.
《集宁师专学报》2020,(6):32-39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中有一类特殊的诗篇详细记述了诗人的系列病痛经历,这一类诗歌被称为"述病诗"。杜甫将疾病与人生境遇、时代环境相结合,成为其患病后生活与心灵的真实写照。诗人在述病诗中对病理病态进行细致描写,由此传递出浓厚的爱国忠君、心系天下、思乡怀亲、人生慨叹的所思所感,在述病抒怀、比兴寄托、沉郁顿挫、言辞精当等方面体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风神,并且作为杜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杜甫述病诗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们大都把唐诗发展历程分为初盛中晚,这四个时期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士人心态不同,因而诗风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在怀乡诗上也有若干体现。初唐时期虽然不是怀乡诗发展的高潮阶段,但却是唐代怀乡诗发展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它在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等方面为唐代怀乡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唐代怀乡诗不能忽视对初唐怀乡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1400余首诗中有近200首诗中直接出现了“哭”、“泪”等词语。在这些“哭”诗之中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百姓的关切,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对故土家园的难舍,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正是由于这种深沉而又刚劲的内容,使得杜甫的“哭”诗并不显得贫弱萎琐,反而有一种沉都阔大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漂泊一生,忧国忧民一世,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其诗歌中俯拾皆是。  相似文献   

20.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