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活动主题:《奇妙的圆》活动时间:二课时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或现象,并知道这些圆形物体或现象的作用。2.通过自主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3.通过分组活动和交流,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的精神。活动准备  相似文献   

2.
活动主题:<奇妙的圆> 活动时间:二课时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或现象,并知道这些圆形物体或现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生协作学习的合理分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倡导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万微 《云南教育》2003,(10):47-47
教学参考校园中的小主人□昆明市五华区华昌小学万微活动内容:有关长方体体积计算的综合运用。适用年级:五、六年级。活动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求知识的兴趣。活动准备:1.钢卷尺、皮尺、竹竿、多媒体课件、计算器、方案表。2.可酌情在活动前组织学生查找(或咨询)所需数据资料,如1块砖的价格等。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活动的内容1.电脑出示校园不同…  相似文献   

5.
黎春华 《教学月刊》2006,(11):14-16
一、小组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 基于在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相关案例的分析结论,同时结合目前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小组探究活动的成效可以通过两个标准来衡量:第一,组内每一名学生能否参与进去,而不做旁观者;第二,探究活动能否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地进行。具体来说,就是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进入实验,反思实验,从而取得相应的结论。在组织理论里,这常称为组织绩效。下面,特列举几个实例并做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小组学习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实施好小组学习,合理地利用科学课的优势,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健康发展。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就应走出盲目分组、盲目合作、盲目结束的误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努力实现由“单元”到“多元”的转变,由“开放”到“自主”的转变,由“教师”到“学生”的转变;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个人优势、集体优势、合作优势:突出合作探究的深化、活动过程的深化、合作过程的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小组学习中,不断地去播种希望,耕耘体验,收获发展。  相似文献   

7.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离开观察就无发现,无发现就无探究可言。小学科学课中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能够针对物体、生物体和科学现象进行参与性的研究,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动因和目标,注重观察建构有价值的问题是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8.
活动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操场上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进行方案的制定和操作;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主动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与数学意识。活动准备1.学生:分成6~8人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小组长一名,每人准备一支笔和一张纸;在活动前2天了解浇灌操场通常的厚度,需要哪些材料,各种材料的比例是多少?2.教师:准备皮尺、米尺、竹杆、计算器、课桌、五角星各5~8样。活动地点学校操…  相似文献   

9.
钟诚 《湖南教育》2001,(14):37-37
活动内容:探究点与间隔的关系。活动目标:通过开展生活化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抽象概括、自主探究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体积计算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活动过程中,教师讲述爱迪生巧测灯泡体积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展开实践活动。活动一:改变水的形状,测出水的体积;活动二、三:利用中介物测出鸡蛋、乒乓球等物体的体积。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运用“转化”的思想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顾丙杰 《甘肃教育》2006,(3A):51-51
一,教学举例 教学片断一:“圆的认识”教学。新课快要结束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可以设计成圆形。也可以设计成其他形状,但车轮就一定要设计成圆形,你想知道为什么吗?车轮设计成圆形后车轴应该装在哪里?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想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将学生分成每小组4-6人的若干小组,用手边的纸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学生事先准备),选择出适合做车轮模型的一张,组装成一副合适的车轮模型。  相似文献   

12.
讨论式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质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堂上参加讨论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见解和发挥才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较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还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3.
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教学,一般指课程计划中的科学课和相关的课外探究活动的教学及指导。所谓数据,主要指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通过观察、实验等操作活动所得到的相关数据。数据意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在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使学生以实验寻求有利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自觉运用数据解释相关的问题或现象,从而不断得到可靠的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学生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一个单一的数据是证据,它能证明事物在一点上变化的结果,不能代表其他;一组数据是证据,它能证明事物在一个变化周期里的结果,不能代表普遍现象;多组重复实验的数据是证据,能证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相同的变化结果,具有普遍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利用各种方法得到的大量数据,还需要通过整理和分析,才能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与蕴含其中的规律。有时数据可能不可靠,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重复研究,以期得到可靠的且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数据,不断提升数据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中,我们清楚的意识到:课堂上,培养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方法。为此,我在数学课堂上,开展了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使课堂教学朝着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发展。具体内容是:在学生自学课本,  相似文献   

15.
徐成 《江西教育》2006,(3):43-43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秘密”是四年级下册《科学》课的内容。科学课在目前的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过程与方法显性化。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已。本课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摩擦现象开展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6.
张荣玉 《河北教育》2006,(12):39-39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这其中以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而组建的专项实验小组科学探究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科技活动小组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科学探究的“误区”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有些教师未能深刻理解科学探究的真正含义,使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走进了误区。主要的误区有: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盲目开展探究活动;过分注重探究过程,忽视探究的结果;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举目皆是,为什么有些物体要做成圆形的呢学生一般是不能准确地回答的。因此,“圆的认识”的教学就可以从这里开始。教学时,教师可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学生的回答一定很多,如碗、杯、盘、桌、硬币、钟面、车轮等的边缘。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都要做成圆形的呢让学生想象这些物体不是圆形的会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自己总结出:如果这些物体不是圆形的,使用起来不方便:钟面的刻度不均匀;硬币棱角磨损衣袋;车轮滚动颠簸……根据用途把某些物体做成曲线图形——圆,就可以克服…  相似文献   

19.
陈玉琴 《宁夏教育》2007,(11):47-48
探究式教学的特点是通过探究式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在地理探究活动中以地理基础知识为载体,力求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活动在青少年智慧思维、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化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从以下六个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一是发现学习法,二是小组合作式学习,三是化学实验操作学习,四是创造性学习法,五是补充、完善学习法,六是环保调查学习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