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 夬(kuài) ( ),《说文》释曰:“分决也。从又■,象决形。”徐锴曰:“‘■’物也。‘1’所以决之”。许氏释“夬”为“分决”意。徐氏从字形上作进一步说明:手持‘■’分决‘■’(物)。在《说文》中,凡以“夬”作构件组成的字皆言之以“形声”,失之笼统。实际上,大多数以“夬”为构件组成的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夬”为“分决”  相似文献   

2.
1 诸葛亮初见刘备,不是提出来《隆中对》,而是另一种对策。《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曰: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固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亮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  相似文献   

3.
《中国语文》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有一则题为《有“大”无“小”》的“补白”: “世间事物名称,一般说,有‘大’必有‘小’,如‘大麦、小麦’‘大脑、小脑’‘大人物、小人物’‘大年夜、小年夜’。可是也有不少名称是只有‘大’没有‘小’的,例如:  相似文献   

4.
1 诸葛亮初见刘备,不是提出来《隆中对》,而是另一种对策。《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曰: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固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钢练浅H艘?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亮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  相似文献   

5.
给高中生上语文,有时讲点音韵知识是必要的.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高中《语文》第一册P245)《教参》译为“当时曹操的军队再加饥饿和瘟疫,死了的(有)一大半.”课文注释:“太半,大半.”“太”为什么会变“大”?又《苟子·富国》:“天下大而富.”译为“天下安定富足.”“大”是“泰”(平安,安定).原来“大”通“太”、“泰”.《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看来这三个字是初文(“大”)和后起字(“太”“泰”)的关系(古今字关系).这是从文字学角度的释义.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二册节选了荀况的《劝学》。选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下注解道:“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生焉’‘备焉’的‘焉,都是助词。”此注不当。“兴焉”“生焉”中的“焉”是兼类词,“备焉”的  相似文献   

7.
古文中,“所以”出现的次数较多。此外,还有“所从”、“所在”、“所与”等。“所”在介词前,这是“所”和介词结合的形式。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狱中杂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这使我们明白了介词和“所”的关系。书中又说:“‘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的动词(或  相似文献   

8.
黄季刚先生曾经说过:“古者,名词与动词,动静相因,所从言之异耳。段君注《说文》,每加‘所以’字,乃别名词于动,静词,其实可不必也。即如‘跨’、‘胯’二音,其初固同,其后乃分为二。自跨之物言之,则日‘胯’;自跨之事言之,则曰‘跨’。《公羊传》曰:‘入其门,无人门焉’;上‘门’举其物,下‘门’举其事,而二义无二文。此可证‘跨’、‘胯’之本同矣。‘胯’,苦故切,读平声,则与‘跨’之本音同”。(《声韵通例》) 无独有偶,西方“国际功能语言学会”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功能学派语言学家哈里迪,在本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搭配”(collecation)概念,建立了“意义取决于搭配”的语义分析原则,并用“搭配”范畴来进行词汇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卷六“乃迺”字条说:“‘乃’犹‘于是’也。《书·光典》曰:‘乃命羲和’是也。常语也。……”又说:“‘乃’犹‘然后’也。《书·禹贡》曰:‘作十有三载乃同’是也。亦常语。”案:这两个意思分不开。说“今年元旦”,本来该指日出那个时间上的点,比方说,六点二十三分零九秒,可是人们连一号整个儿白天甚至于前半夜都算元旦,英语的then,既当于是(时)讲,又当然后讲。古汉语的“乃”有两种意义也不奇怪。又说:“‘乃’犹‘而’也。《春秋》宣八年:‘十月已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  相似文献   

10.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提出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祥刑](2278.2)解:“用刑详审谨慎,《书·吕刑》:‘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传》有国土诸侯,告汝以善用刑之道。”按:这条义例不误,引《传》则误。“祥刑”解“用刑样审谨慎”,是因“祥”通“详”,这是正确的。《说文通训定声》解“祥”云:“假借为‘详’,《书吕刑》:‘告尔祥刑’《墨子·尚贤》怍‘讼’,‘讼’者,详之误字。《易》‘履视履考祥’。虞本作‘详’,训‘善也’,失之。《广雅·释诂三》:‘祥,諟也。’”“諟”是详审之义。《广雅·释诂》(卷三上):“祥,审,諟也”《疏证》:“祥与详通。”《辞源》:“祥通‘详’,《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汉书》六二《司马迁传》作‘大详’。”  相似文献   

11.
《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何解?较有权威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云:“神明,指人的智慧。”北大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均因袭前说:“神明,指智慧”。统编高中二册语文课本也据此注解为“精神和智慧”。诸家所以持相同的说法,原是有所本的,大约是依据梁启雄《荀子简释》的注解。他说:“《内经》:‘心者君之官,神明出焉。’《内经》所说的‘神明’是指心的精神,《荀子》所谓‘神明’是指心的睿智。”粗略一看,这样理解似可自圓其说;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之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誓,似应作‘諐’。諐,古‘愆’字。諐违,过失”。究查课本注释的依据,不外如下:纪荣舒《玉台新咏考异》:“誓违二字,不可通,疑諐违之讹。諐尤‘愆’字”。闻一多《诗选与校笺》:“纪说是也,今握正。”余冠英《乐府诗选》、“誓或疑是‘諐,字之误,是古‘愆,字,过失也。‘违’也是过失。”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同qian,同‘愆’。‘愆违’,过失。”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也认为  相似文献   

13.
《孔雀东南飞》写到女主人公刘兰芝被婆婆无理驱遣回娘家后,刘母劈面质问女儿道:“……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现代一些注者多主张把“誓违”讲成“諐违”。例如: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一)注释:“‘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qiān,同‘愆’。‘愆违’,过失”。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笈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第一册)注:“誓违,一说‘誓’是‘諐’之误。‘諐’,古‘愆’字。諐违即过失。这句是说,我只说你嫁过去可以不犯过失。”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亦持此说。  相似文献   

14.
教完《听潮》(初中语文第四册),在班上搞了一次小测验。讲评试卷时,我说:“有个同学把‘朦胧欲睡’的‘朦胧’,写成了‘矇眬’,写错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查了词典,举手说:“老师,是您错了,您看《现  相似文献   

15.
《语文月刊》1986年第11期上发表了秦国同志的《〈且介亭杂文〉的“且”字读音辨正》。《语文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1期在“报刊文摘”栏里摘要转载。秦文说:“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zu),方合书名原意。”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zu),不合书名原意。”鲁迅写作这些杂文时,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北四川路,即所谓“半租  相似文献   

16.
程水龙 《学语文》2002,(3):18-18
2000年2月第二版普通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课本注云:“‘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生焉’‘备焉’的焉,都是助词。”然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54页译文是:“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两者不统一,既然“焉”为语气助词,那么译文又何来“从那里”“在那里”呢?为此,我翻阅了其他注本及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不腆”解     
《杀之战》中有这样一段话:‘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课文对‘不腆’的注释是‘不体面,当时的谦词。’《说文解字》、《辞海》、《辞源》中‘腆’的义项是‘厚也、善也。’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及其他有影响的文选注释都是‘富厚’之意。不腆,即不富厚,不富裕。  相似文献   

18.
小怡、小海拿着2003年第5期、第6期《希望月报》和自己的作文本,找到范老师。小怡说:“看了《希望月报》,我们知道了写好作文,首先要写好一段话。也懂得写好一段话,要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三点,但还是在写具体上感到很困难。”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文言虚词“乃”作代词的用法,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第354页《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一)》中,说“乃”“只用作第二人称”。肯定语气且冠以“只”字限制,旨在强调其用法的唯一性,排除“乃”作其它代词的任何用法。对于此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首先,这种说法与教材本身相抵触。高中第一册《三元里抗英》中的“备乃器械,持乃糗粮”中“乃”注释为:“‘乃’,相当于‘其’,他的。”同一套教材,前后却不能自圆其说。当然,对于“备乃器械,持  相似文献   

20.
开心直播室     
“我们是一个村晶”嗲 语文课上老师问小红:“小\红,你写的《我们的乡村》这篇气作文,怎么和小强的一模一样 誓呢∥小红忙说:“老师,我们是∥一个村的。” ∥区 别儿子问父亲:“爸爸,‘立刻就走’跟‘马上就走’有什么区别?” “‘马上就走’比‘立刻就走’快。” “为什么呢?” “‘马上就走’已经在马上了, 说走就可以走;‘立 一刻钟才能走。”囫\’\。。 (王∥ 原来如此//J、罗伯特向母亲要两分钱’、“我昨天给你的钱哪去了?”“我把它给了一位可怜的老太太。”小罗伯特回答。 “真是个好孩子!”母亲称赞道,“这次再多给两分。你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