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萍 《传媒》2016,(24):50-51
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流的高速流通,使受众逐渐丧失了对接收信息的原有耐性,最终形成了碎片化阅读习惯.而为了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始选择以微型媒介作为信息载体,以裂变式展开多级化、碎片化传播,进而实现满足受众自我表达、社会认知和社会需求的全新传播模式,即微传播.  相似文献   

2.
尚勤 《东南传播》2011,(12):85-87
微博信息正在以“碎片化”的形式和海量化的规模进入大众传播系统中,微博的社区化更是加强了信息的精准传播。而微博的社区化对新闻讯息的把关控制、传播内容、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和受众都带来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新浪微博社区的传播结构及机制的分析,从而探讨微博社区新闻信息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Twitter看网络传播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twitter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工具与以往传播工具的不同。并以Twitter为切入点,分析了在后现代网络传播模式中,用户参与信息传播、信息传递"碎片化"导致的内容"碎片化"和受众结构"碎片化",并分析了信源可信度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梳理网络时代导致碎片化传播的三方面原因,分析碎片传播带来的人人都有麦克风和信息发布随时随地两大优势,并指出碎片化传播带来的受众注意力分散、传播过程中由于监督缺位导致信息失真等方面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呈现出碎片化传播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受众更需要一种指导性强、能对经济社会现象作权威解读的信息,主题报道则恰恰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而广播由于具有移动收听和伴随收听等独家优势,有时主题报道在受众中的到达率可能会比报纸和电视要高.本文结合绍兴台的采编实践,就城市广播媒体如何通过题材、形态、平台三个层面的创新,来提升主题报道传播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品牌碎片化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为品牌碎片化传播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品牌碎片化传播以信息自传播为基本方式,其关键是要有效引导分散传播者、发挥碎片化内容的驱动作用、创设品牌负面传播防范机制。社会化媒体传播价值、受众微化体验需求、内容传播力、"扩散—整合"互动机制对品牌碎片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传播策略包括:平台信息整合传播、沟通元驱动、传播纠偏的互动导向。  相似文献   

7.
碎片化在传播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碎片化或者多元化的一个体现,因此也可以将碎片化理解为多元化。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传播网络的巨大性使社会碎片化成为一种趋势。随着社会碎片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由于文化程度与职业的不同,人们对媒介所需的内容也不同,从而造成了社会角色的碎片化。社会角色的碎片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受众所需信息的碎片化,就如同栏目专业化一样,中央电视台有十四套,分别对应不同的受众。大众媒体逐渐细分并形成了众多的小众媒体,本文将谷阿莫讲故事系列作为小众媒体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谷阿莫的X分钟看电影系列的传播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受众类型等,以期得出小众媒体的生存之道以及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8.
李杭辉 《青年记者》2017,(11):11-12
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信息传播渠道的改变导致受众信息接收方式呈现出碎片化状态;另一方面,这种碎片化又带来一种重新聚合的可能.面对新时期的受众需求,我国媒介产业在供给侧方面存在不足,而这些不足为参与式传播机制的引入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而受众接受信息的途径增多,也进一步促使了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广播节目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唯有不断创新,广播节目才能获得受众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爆炸式流行,信息传播越来越碎片化,传播效率也越来越高。广播媒体在面对信息碎片化浪潮时,媒体从业者们从提高新闻节目的密度、提高内容丰富度、加快播报节奏等方面,抢时效、抢信息量、抢受众。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新闻价值缺失、工作态度随意、新闻权威性下滑等诸多问题,为此广播媒体在应对新闻传播碎片化趋势时,要有责任意识,从理论高度解释新闻背后的意义,从而让受众了解事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碎片化传播如何作用于短视频谣言。研究发现,碎片化传播深入到短视频谣言的产生、扩散、生存及监管等诸多环节并产生重要影响:碎片化内容的任意拼接致使信息变异;受众的碎片化参与进一步引发“众声喧哗”;碎片化消费为短视频谣言提供了新的市场生存环境;碎片化传播加大了短视频谣言的鉴别难度。  相似文献   

12.
信息碎片化时代纸媒的竞争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报、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等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形式在改变着我们的信息接收模式。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拥有更多的受众注意力则是众多信息供应商梦寐以求的事。相应的,受众市场的细分带来的是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信息传播新媒体带来的必然结果。那么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面对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优势是其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申博 《新闻世界》2013,(6):142-143
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进入了海量化,碎片化传播的时代。信息过剩越来越成为人们选择信息不可避免的障碍。如何帮助受众整合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利用其大数据所潜藏的价值是当今新闻传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2012年12月14日发生的河南光山事件为例,综合分析多种碎片化整合方法,旨在探索新环境下碎片化信息的整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受众理念、媒介资源、宣传模式等发生了一定的革新与改变,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来临给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如何提升编辑理念,进而提供受市场欢迎、受受众关注的出版物等方面,对媒体和出版市场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碎片化时代的特征,探究编辑如何革新理念,适应碎片化时代的高传播速率、高信息容量、多样化信息需求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郑莞雨 《中国广播》2011,(11):67-70
媒体社会化赋予每个人发布信息并传播的权利,这使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向内容碎片化、传播时空碎片化、受众碎片化、人们心智和生活方式碎片化的模式发展。然而,个体在不断接触片段信息和世界时却感觉自己被切断了与整体感之间的联系,这种现象被称为“碎片症”。传媒和人类沟通的未来前景因为碎片式的传播而产生危机,在这样的情形中我们应更理性地处理好丰富的信息与不断增长的浮躁情绪之间的联系,回归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杨振浩 《新闻窗》2011,(5):83-84
电视新闻直播带来新闻传播全新的时空观念,"正在发生"使电视媒体在新闻事件报道中独具优势与魅力。从分类上讲,电视新闻直播可分为演播室直播和新闻现场直播。前者仅仅从制作手段完成了播出与受众收看的同步,受众看到的消息大部分是事先制作完成;而后者,却是对新闻事件现场的同步传播,受众看到的就是事件正在发生的”那一刻。因此面对突发事件,直播是最快最有效的将新闻信息传递给观众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曹蔚 《青年记者》2015,(5):62-63
新媒体语境下"碎片化"的受众受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划分。受众的所指也是不断变化的,受众群的个体间存在差异性与多样性。由于受众具有流动性、广泛性、隔离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其需求也是难以界定的。同时,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播呈现出双向性,对于信息的选择也是由受众心理所决定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受众"碎片化"  相似文献   

18.
在近几年时间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在微博、微信、微小说的引领下跨入了一种"微时代"。由于各个网络视频网站的商业需要,以及受众闲暇时间的碎片化消费,从而催生了微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微电影以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方便快捷的传播特点,并且拥有广泛的传播平台等优势,在新媒体时代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受众的高度认可。本文以微电影这种新兴的碎片化传播形式为例,分析碎片化传播在微电影领域的传播特征、传播价值,以及传播过程中与受众人群的粘合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边 《新闻前哨》2000,(10):10-11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及其传播信息快速、实时、全面及大容量等特点,已经让每一位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对于地方媒体来讲,地方报道的地域独特性和新闻的接近性或许还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时事报道的传统优势则丧失殆尽。 因特同时代的到来,使国际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情况,“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空前发展,国家对信息的控制能力大为降低”,“阻碍获取信息的障碍正在迅速地减少”。而仅仅在几年前,国内读者获取时事新闻的主要渠道还局限在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上。显然不能简单地认为新形势下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常凌翀 《视听界》2012,(5):99-101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匆忙浮躁的受众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受众阅读兴趣的内容。"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微观点、微博"的发展乃大势所趋。各种信息和产品简洁传播和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