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简洁之美     
烟涛微茫.阴晴圆缺是变化莫测之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朗月小溪,游鱼历历也是一种美:花团锦簇,争奇斗艳是绚丽缤纷之美,但我们不能否认银装素裹,一枝独秀也是一种美;曲径回廊,斗角飞檐是错综复杂之美,但我们同样不能否认数椽草茅,几茎幽篁仍是一种美.  相似文献   

2.
朦胧之美山东一考生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清晰透明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杏花烟雨、雾中水月也是一种美;江北高山、奇峰突兀是坚定透彻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江南小桥、雾锁楼台也是一种美。生活也是如此,精确的数据、经典的公式是严谨之美,而深刻的散文、瑰丽的诗篇更是体现着生活的朦胧之美。诗人有云: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诚然,星星上的尘土展示的是荒凉与真实之美,然而关于星星月亮的美丽传说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正是这些遐思与向往,正是这些…  相似文献   

3.
感受美好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万紫千红是一种美,落叶满天亦是一种美;圆圆满满是一种美,残缺的未必就不美;悬泉瀑布是一种美,淙淙小溪犹有清新亮丽之美;古木沧桑是一种美,幼苗新绿也是一种美……只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那么,生活便充满了幸福与美好.  相似文献   

4.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之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可见,发现美、追求美,既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一、带学生走进美的世界——知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因为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青少年学生对美的认  相似文献   

5.
花好月圆,总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一种完美境界,然而生活毕竟是生活,"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自古难全.花好月圆,固然很美,但残枝缺月又何尝不美呢?因此,我们也应该关注那些"缺月残云,病枝败柳,"它同样蕴藏着另一种美.古今中外的骚人墨客,往往独具慧眼,借咏残缺以抒破家失国之恨,悲欢离合之情.更有甚者,台湾作家张晓风还认为"文学象一个残缺",文学作品就应该艺术地表现这种不尽人意的、不圆满的缺憾,展现更丰富的社会人生.中学语文课本里就有几处精彩的残缺描写,颇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6.
一、分数评价法尽管我们坚决反对用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唯一标准的做法,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分数评价法在评价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仍然是一种十分有  相似文献   

7.
无名 《成才之路》2012,(36):3-I0001
正人性中有许多美,常常滋养着我们,温暖着我们,感动着我们。人性之美犹如一盏明灯,照彻了人性的天空;也如一叶碧舟,载着我们驶向人生和成功的彼岸。正像飞鸟需要天空,游鱼需要江河一样,人性中不能缺少这种美。在经历过人生的风霜雨雪之后,我更加感到,有一种人性之美必须具备。这种美,就叫克制。克制是一种意志,一种历练,是一种节制的美,忍耐的美。大凡有所作为,获取更大的成功者,一定是个有  相似文献   

8.
卫慧小说表现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学理论、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的背离,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她作品中类似于古典阴柔美的审美意蕴,否认她对传统的承续。本文试图从卫慧小说对传统的承续、背离以及对两性形象的否定等角度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在人、社会以及大自然中 ,总是蕴涵着丰富多彩的美 ,不管是风和日丽的和平年代 ,还是疾风暴雨的动乱、战争时期 ,美总是像闪光的金子一样存在着。作家使命中的一项 ,就是要在广阔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塑造美。但我们发现 ,艺术作品中的美却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根植于生活深处的真实美 ,另一种是滋生于观念和理想的虚幻美。杨朔的《荔枝蜜》最初发表于1961年7月23日的《人民日报》 ,距今已有近40年的时间了。现在重读 ,我们自然可以读出一些已逝的时代气息和作家精心营造的艺术美来 ,但我们却对这种美感到隔膜 ,感到虚幻。杨朔出生在一个…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我们在教学中不但没有利用美.相反地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将它忽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的“失策”。我也常常反思,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之所以受到孩子的欢迎,逐渐走向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美”的恩赐。在情境教育中,  相似文献   

11.
对"生活"这一概念,笔者认为,不能将其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位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者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有人认为当今的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患有"少、慢、费、差"综合征,不能否认这确实是当今  相似文献   

12.
吴明霁 《学周刊C版》2010,(12):120-120
鲁迅先生说过,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感目的“形美”,就是书写的文字之美,这种美既能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又能丰富和调剂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精神愉快。在键盘飞速发展的今天,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不但不能丢,反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高中语文有一篇来自西部作家高建群的散文《西地平线上》,该文通过描写西部三次落日之美,来展现西地平线上的风景美和历史人文之美。很多人读过本文之后都会认为这种美是一种雄壮之美。的确,"壮"是本文"世间有大美"的主旋律,但我们也不可忽视这种"壮"周  相似文献   

14.
【演练金题】生活中的美表现在那灵动的一瞬间。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甚至于自然界的一声鸟鸣、一片云彩、一滴雨水、一缕春风,都具有令人心动、让人回味的美。请以“美的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⑴可以写人的行为美、心灵美,也可以写一种自然景色的美;⑵“瞬间”所呈现出的美要写具体,写细致。【思路点拨】虽然是写“瞬间的美”,但在审题时不能过于狭隘,这里的“美”可以是行为美、心灵美,也可以是一种自然景色之美。不仅要能发现“瞬间”,还要对瞬间发生的事加以分析和挖掘,揭示出“瞬…  相似文献   

15.
<正>当我们带着淋漓畅意踏出艺术馆的大门,当音体课的下课铃声在恋恋余韵中敲响,从公益性及教学性的美育中脱离,人们面对的是生活斑驳复杂、姿态万千的真实面貌。此时我们才发觉,真正的美育应服务于寻常的幸福。追求美是一种人性的本能。美自人间烟火中来,应回归日常生活中去,创造生活之大美。美是世间一切能使人感到心灵澄澈和愉悦的自然或人文存在,而追求美则是深刻于人性基因的本能。美源于生活,是几万年前山顶洞人凿骨穿绳制成的那第一条项链。无论何种形式的美育,都不能排斥美本身的生活属性。  相似文献   

16.
宗尧 《家教指南》2004,(9):19-19
读了赵强、高燕两株青春之花的枯萎,甚至可能凋谢的报道,令笔者思绪万千、心潮难平!不能否认,两个花季少年的不幸,也可以说,两例家庭教子悲剧的始作俑者都是孩子的父母。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两个孩子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浏览当今有关家庭教育的信息,我们几乎可以概括出国人家庭教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关于美的定义众说纷纭,然而不管怎样,美是一种表达,美是一种吸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也更是我们生活质量的要义。人的长相有一个美与不美的区分,但从理性辩证的角度来说,人的美又不以面貌的俊丑作为唯一。我们且不论心灵美与外表美之间的互补,但只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回头率并不是100%地给了美貌的人,其中也有相当大的比率肃然凝眸地给了气质极佳的,因为好的气质,同样也会给人带来美的吸引。吸引,本身也是我们教育的努力追求。因此,“教育气质”这一词眼,也便映人了我思绪的眼帘——从追求生命美丽的心灵萌动,去塑造我们自己独特的教育气质,从而让我们更有魅力地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赶考之路上,我们提出了培育美的教育构想:教育美、教育真美、教育必须美.教育之美,除了有结构之美、体系之美、形态之美以外,还应该有一种哲学之美、理性之美、规范之美. 这种美,就是法治之美.法治美在保障我们的基本权利,维护我们的生活秩序,守护我们的公平正义,助力我们的民族振兴.法治就像阳光雨露,已...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说:“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无言之美》)而意既不能以言尽达,也不可以言尽达,文学讲究的是含蓄。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诗歌更具含蓄美。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20.
郭顺杰  王霞 《成才之路》2010,(11):87-87
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过去成功的经验有时往往会演变为此刻失败的最直接的原因。在教学工作中,虽然谁也不能否认经验的价值,但我们也不能将过去被认为是有效的经验一一照搬,我们不仅需要灵活运用经验,而且需要不断更新经验。然而,当一个人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方式之后换一种思维却并不容易。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被所谓“行业上的造诣”管住自己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