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导刊》2004,(1):38-38
传媒经济是以传播媒介为中心或为主导而形成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传媒经济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式,是由以下条件决定的:一、商品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是传媒经济及其理论形成的前提。二、信息经济的形成是传媒经济及其理论产生的基础。传媒经济属于信息经济范畴,信息经济是信息社会的主体经济。  相似文献   

2.
21世纪,随着信息经济社会的不断升级和走向成熟,一个新的文化经济时代——传媒经济时代(注:简称为传媒时代)将在信息经济社会内部形成,并成为信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智能化推促力和重要的新型商业传输力。要保证传播媒介智能化推促力和新型商业传输力的充分发挥,转变传统传播媒介认识观、确立科学的传播媒介思维方式是关键。合格的传媒经营者,一定要在懂得传媒经营技巧和传媒政策的前提下,还要真正懂得三种最基础性的传媒理论,即传播媒介的定义、传播媒介理论和传播媒介革命。传媒本体是指人、事、物,而这种人、事、物绝对不是指自然人和没有任何内容的事、物,而是拥有丰富信息内容的人、事、物,也只有这样,传媒促使双方或多方关系的作用力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来。能够发挥传媒作用的人、事、物是一个整体,真正实现了人与事、物的最佳结合,绝对不是分离的,因为人与事、物的分离就会造成人脑中储存的信息失去了传输的渠道和载体,就会造成载有文字、声音、图像、数据等信息的媒质(介质)变成毫无价值的东西。传媒社会是指以传播媒介为支柱的社会,是从传媒的角度对信息社会的解析。可见,传媒社会与信息社会同属于一个社会范畴。传媒社会是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分析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从信息的角度分析信息社会。在传媒社会里,传播媒介是轴心,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传媒这个轴心连接起来;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信息为中心进行的。传媒"产事剥离"模式是指依据传播媒介发展规律和传播媒介在国家还存在的人类社会体系内所具有的政治性、经济性基本特质的要求建立起来的传媒文化事业体制与传媒文化产业体制的共同体。要保证传媒"产事剥离"模式功能力的实现,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的传媒思维观,这是有效保护我国传媒绿水青山的关键。四十年来,我国传媒改革的实践和理论告诉人们:传媒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并成为文化经济体系中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主要有三大根本性的支柱:1.传媒形态;2.传媒技术;3.传媒信息。  相似文献   

3.
王炎龙  蒋亚隆 《今传媒》2009,(11):16-17
传媒的飞速发展推动经济,传媒本身也成为一种产业.注意力资源的提升、新技术的融合变革、数字化产业的升级、信息的全球化消费等构成了传媒经济时代的复合特征.对于传媒经济时代,有学者认为:"传媒经济是以传播媒介为中心或为主导而形成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1]提出传媒经济时代的学者一致认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媒经济的崛起(牟荣,2002).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画面传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及传媒,人们总愿意从宏观上对各种新闻媒体进行研究阐发,尤其是电视这种最常见的传播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视传媒的新闻画面将对受众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即试图对电视新闻画面这一微观课题作些探讨。新闻画面的传播特性电视新闻画面,是许多可视性非语言符号集合而成的总体形式,是信息传播的直接中介。电视新闻画面能使受众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消除对可靠信息的测不准疑惑,对画面内容产生认同心理。1、新闻现场的实证性。新闻画面的传播起到了“眼见真正为实”的作用。对于那些属于耳闻而非目睹的信息,受众总是认为经过记者加…  相似文献   

5.
1999年3月28日,由天津有线电视台和天津天大天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电视多媒体数据广播系统”在拥有百万用户的天津有线电视网上正式开通。该系统的开通,标志着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体在我国的诞生。谈到信息传播媒体,按其出现的顺序和性质划分,有以下几类:报纸、刊物是最早的公众传媒,以纸张为介质、以文字为主要形式,而被称为第一传媒;广播和电视以电磁场为介质,以声音、活动视像为主要形式,分别被称为第二传媒和第三传媒;90年代异军突起的因特网,兼具前三种传媒之特长,且其信息资源之丰富程度及其交互式个性…  相似文献   

6.
杭敏  吴亮  王洋 《传媒》2015,(3):72-75
数据媒体是数据的分析应用与媒体内容传播功能在信息平台上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形态.在数据媒体中,数据成为构建信息内容的关键要素.其整合了传媒生产、信息传播与受众使用,形成以数据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内容,并在互联网平台上传播和扩散,从而产生增值的经济效应与广泛的社会价值.数据媒体是传媒在大数据时代的形态创新,也是传媒与相关产业融合在数字时代进一步发展的业态创新,未来还将推动媒介社会的生态创新.基于实践中对数据媒体的探索,本文对其概念、内涵与特征做了初步的梳理,期待藉此构建未来深入研究与探讨数据媒体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传媒是否履行社会职责、是否表现出良好的职业意识,以及经营是否成功,通常被视为一家传媒成熟与否的标志。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少传媒没有形成自身的职业意识,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忽略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于是,造成三方面形式上的冲突。传媒所处的环境市场化程度越高,这三方面之间的关系越复杂。但基本的关系如下所述:  相似文献   

8.
李声 《视听界》2006,(1):133-134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以信息及其衍生产品为主要产品形式的传媒组织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并更多地呈现为对受众注意力的争夺。因此,对源信息进行深度智力加工,使受众以更便捷的方式来获得更高价值的信息产品,就成为传媒组织竞争的关键之所在。而“人”作为信息的加工者,是信息的智力附加值的创造者,必然是传媒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传媒组织必然要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来构建人力资源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世界经济正在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以信息为主导,以互联网等先进传媒为载体的信息社会过渡,触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遍布全球,网民数量和网上交易额急剧膨胀。随着高速、宽带的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与完善,互联网的应用也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向更具有创造价值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与社会活动,都将呈现出依赖网络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从何处入手呢?我们党采取了从解决理论问题入手的方针,并根据当时的实际选择了"真理标准"和"按劳分配"两大理论问题,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真理标准"和"按劳分配"理论大讨论。笔者的传媒经济理论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开始起步并发展起来的。任何一种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人类对其现象的发现、认知开始的,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无一例外。传媒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样也是从对传媒经济现象的发现、认知开始起步的。作为研究起因的现象,可能就是未来新科学终身的研究对象,也可能就是未来新科学研究的"路引子",它的"任务"就是引领研究者进入新科学本质研究的大门。传媒经济研究"动因"的客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传媒形态实体内在动力的客观性;2.传媒经济研究条件的客观性。理论是一门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科学是人们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所谓理论科学就是关于对事物本质规律认知的学问。传媒经济学是一门新生的理论科学,即对于传媒形态本质规律认知的学问。任何一种新事物、新理论的出现、成长和发展都是在博弈中完成的,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律现象。传媒经济理论研究的出现和发展也不例外,它的成长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完善和发展同样是在博弈中完成的。在长时间的博弈中形成的具有中国传媒特质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传媒经济生存和发展的支点理论体系;在长时间的博弈中发现了人类本体传播特质、人类本土传播特质以及人类传媒一体化特质即人类传媒融合特质,并形成了具有"三特质"特点的人类本体传播理论、人类本土传播理论、人类传媒融合理论,为我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打好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传媒经济理论研究借用人体结构描述了传媒经济理论体系、传媒经济元素理论、传媒经济专题理论、传媒经济支点理论——传媒二重性理论以及传媒经济理论体系的三大基础理论——人类本体传播理论、人类本土传播理论、人类传媒融合理论以及它们分别在人体结构体系中的位置。位置决定地位、决定权利、决定功能力。传媒经济理论在人体结构体系中的不同位置决定了不同的传媒经济理论及其基础理论在宏观传媒经济理论群中的地位、权威性和功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田恬  吴迪 《东南传播》2010,(7):139-141
当代科技的发展引起了当代社会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而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则引起了原有艺术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特别是以电视为代表的影像信息传播形态,已经大规模潜入生活的骨髓,强有力地撞击着一切经典的文化形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那些曾经不容置疑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今社会的诗歌传播进行分析与思考,结合文学文本符号和影像传播的特性,以探索在传统形式的文学传播领域,影像符号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合理表达诗歌文本。  相似文献   

12.
钱燕妮 《新闻前哨》2009,(11):82-84
在全球化背景下,媒介权力越来越集中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手中,世界范围之内的传媒霸权景象已经形成。传媒霸权的突出表现:媒体的整体实力;全球信息的流向和流量;传媒文化产业的利润和前景。这样一种传媒权力的分布将会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存续、经济利益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所谓传媒经济是特指以传播媒介为中心或为主导而形成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应该讲,它亦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优于广告.还包括传媒信息与技术有偿服务.相关各文化产业活动收入甚至还包括一些外延经营创收如搞房地产经营等。这些不仅是我国现行有关政策允许的,而且是大力倡导的。应该承认,在发展传媒经济方面,我们同国外传媒同行,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据2001年《中国新闻年鉴》最新资料统计,2000年中国报纸、广播,  相似文献   

14.
刘新锋 《新闻前哨》2005,(12):17-18
信息是新闻的基础,是新闻学研究的起点,是新闻事实的来源,而新闻是信息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通过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信息的传播,使受众获得他们想知道的事实。 一、信息与新闻 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及其描述。“事物的运动状态”是指非观念性的自然信息。“描述”是指自然信息经过人脑加工复制,转化为人工信息,又称文化信息或社会信息。新闻信息是指新闻传播活动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即关于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描述。它属于信息中的社会信息,而不是自然信息。  相似文献   

15.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包括: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妇女究竟是怎样理解和接受处于支配地位的阶层所传播的文化信息?世界妇女可以为创造新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作出哪些贡献?作为女性,其价值观念、洞察力和技艺能否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能否利用传媒帮助妇女成为深刻变革的催生者和助产士?在为妇女创建一种共通的视界、共有的文化和共享的形象方面,传媒到底应该发挥哪些作用?在我们行将告别以印刷媒体为主导的传媒文化之际,传媒业能否给妇女创造机会,使她们得以参与建设一种以对人民、生存和环境的关心为基础的统一的全球文化?作者还讨论了社会压迫妇女的荒谬──首先剥夺了妇女获取知识的机会和条件,然后指责她们的无知。作者指出,妇女在传播领域争取权利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信息获知的自我意识,要使妇女真正意识到她们需要了解国家与世界的最新经济政策,需要了解这些政策对她们生活的冲击与影响。了解与认识自己的需要,是即将到来的21世纪向妇女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刘琼  黄幼民 《新闻界》2005,(2):94-95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开始了向市民社会过渡的历程。市民社会遵循法治、自治和民主原则,它是在填补国家逐渐退出过去的控制领域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给民众以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自由的公共空间和社会资源。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不但社会公共事务出现在公民的个人议事日程上,甚至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话题也被搬到传媒中加以展示。市民社会中传媒建构的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究竟呈现什么样的景观,  相似文献   

17.
媒体的新闻报道,就本质而言是一种信息产品,是在信息化社会中产生的以传播信息为目的的服务性产品。而经济新闻,由于指向特殊的受众群体,更是需要能够满足其特定需求的信息产品。杭州日报经济新闻以"创新载体、打造财经新平台"为主导思想,根据政府、企业、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设计了层次丰富的信息产品,有效地扩大了杭州日报经济新闻的品牌影响力。其中的《"爬山虎"中小微企业成长联  相似文献   

18.
方民 《新闻界》2002,(4):31-32
传统报纸媒体以一种单向的形式为读者提供服务。报纸媒体为公众提供的是一种非互动化的服务,所谓非互动化服务,即读者据报纸所得到的信息是单向灌输的形式,读者所接受的信息是相对不变的,以“静态”形式出现。而网络媒体能为读者带来互动信息,使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开始有了分野,传媒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服务的方式也在变化中,媒体网站尤其是主流媒体网站,怎样从传统报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地转变和“继承”,从而另塑网络媒体的专业形象?传统媒体的概念是大众传播,而网络时代媒体网站的服务却在不断地“小众化”,当然,传媒的公众意…  相似文献   

19.
信息的推理     
王军 《图书馆建设》2001,(4):104-104
信息,是事物的普遍属性,是表现事物特征及其运动的一种形式,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在人类社会,信息是以文字、符号、图形、声波、光波、电磁波等形式传递的。 推理,就是根据信息的多层表征特点,采用分析与集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推理等方法,对已知信息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挖掘与处理.从而揭示出包含在其中的各种潜在价值过程。1 因果推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因果关系是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典型反映. 例如:海湾战争期间,美国的军用卫星一天三次定点在伊拉克上空飞行…  相似文献   

20.
现实社会对互联网存在“美化”和“妖魔化”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是中国民主的助推器;另一种倾向认为网络热哀于展示社会黑暗面,不利于社会稳定。对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指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这是针对新型传媒传播特点,探索新形势下舆论工作规律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