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孟子的仁政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孟子提出了许多体现"仁政"的主张,主要内容包括:制民恒产,教以人伦,轻徭薄敛,取民有制,为政在人等,本文就孟子的仁政学说分析孟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2.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仁"学思想,将之从道德原则发展为实行王道政治理想的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保障民生为核心,以推行教化为归宿.在皇权专制的传统社会中,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批判暴政、维护民生的积极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批判专制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何顺 《考试周刊》2012,(52):38-39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其以"性善论"为前提,主张"人性本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仁政"的目的是为民。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的构建一直以来都是历代开明政治家和圣贤们所追求的目标,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实际上是形成了完整"仁政"型社会和谐理论。其仁政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统治者安邦定国的正统思想。我们批判继承这种仁政思想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孟子"仁政"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教育三个方面,贯穿着"民本"的主张,孟子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  相似文献   

6.
孟子官德论     
孟子主张"发政施仁"(以德治国),"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实施"仁政"者,必须守"仁"有德,"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因此,官吏们必须做好三件事修德正身,施德泽民,育德安邦.这就是孟子的官德思想.  相似文献   

7.
“引诗”在战国时期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因为它与引诗者的思想紧密相关,它成为智者思想传达的重要方式。《孟子》中的“引诗”体现了这一特点,孟子将“引诗”与其推行的“仁政”思想紧密结合,借以阐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孟子的“引诗”体现了“仁政”思想的双重性,即君施“仁政”与民尽其力,同时,他又将二者的实现与敬行天道相结合,完成了“仁政”思想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8.
宁霞 《文教资料》2012,(2):92-94
孟子作为儒家的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尤其是仁政说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先从性善论进行阐发,说明了性善论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然后分别从经济、政治、教育方面来解析孟子的仁政思想,从而透视出其思想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子是先秦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内圣"思想。其中在宗教鬼神思想上弥补了孔子的不足,提出"变置社稷"的宗教鬼神思想。"变置"概念是孟子的首创,"变置社稷"的鬼神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思想原因。孟子的"变置社稷"的宗教鬼神思想,与其"人本"的天道性命、仁政思想以及"报应"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人性理论,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以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性善",建构了一个仁政的学说."道性善"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称尧舜"则是孟子"仁政"学说的证明,两者构成了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两大重要部分."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动心"即是衔接二者的枢纽.  相似文献   

11.
"义利之辨"为孟子思想中被重点研究的问题,前人多从义利对举的角度分析,认为孟子的思想有重义轻利或重义不轻利或兼重义利等不同的观点,出现了很多争论。从根本上看,孟子提出"何必曰利"是为了强调言辞谨慎精确的重要性,从而最终达到自己"仁政"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2.
考察孟子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指出孟子的政治思想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以"仁政王道"学说为主线和核心,由此延伸出其他政治思想,最终以"治国平天下"为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13.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孟子的仁学思想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上升到了治国方面,提倡仁政。《梁惠王》上下两卷作为劝谏君主在治国过程中施行仁政、实现"王天下"的历史名篇,充分体现出了关爱百姓的"保民"思想。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学说,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虽以追随孔子之学为荣,但其主张却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特别是在君权思想浓厚的古代社会,孟子破除时代枷锁,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并希望统治者能施行仁政,重视民生,关注民意。这种以"百姓为贵"的思想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是弥足珍贵的,对后世乃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战国后期,孟子提出了以"仁"为中心的"仁政"、"民本"、"性善论"等思想,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战国险恶的现实生存环境,反衬出孟子这些思想过于理想化,不利于富国强兵,因此并没有为各国真正接受。  相似文献   

16.
对"仁"的理解,孟子不同于孔子。从天人关系的角度看,"仁"乃人心,由"心"推出"性",由"性"乃事天,这是孟子的天人关系。孟子又以人性为出发点,谈"仁政",实乃"心政"。由于孟子对于天人关系次序理解失当,加之所主张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与当时的现实相距太远,孟子的"仁政"也只能是其心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经济思想既有对传统经济思想的继承,又体现了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关系变革特点的新思想。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对孔子"仁"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义利观、恒产论、分工与交换和赋役思想。  相似文献   

18.
"义利之辨"是《孟子》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也是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与学术界较为盛行的孟子"重义轻利"与"重义排利"说不同,笔者认为孟子义利并重。他提出"以义制利"的原则,通过向诸侯宣扬自己的仁政理论,积极为人民谋利。此外,笔者还对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孟子"轻利贱利"的内在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历史表明,孟子"义利并重"的思想具有普适性,对当时及现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第一次提出“仁政”,并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孟子的”仁政”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今天我们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这一思想的合理内核,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孟子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而自成体系,其充分体现传统儒学的政治取向和理想追求,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对孟子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主要内容和其影响进行分析,明确孟子政治思想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以"仁政王道"为逻辑核心,以"治国平天下"为逻辑归宿。在其内在逻辑基础上分析其"民本"、"德治"和"政治发展"思想,并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