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由依赖进而逐步本土化,最终茁长起来的。新、马华文文学从对中国文学思潮的跟随、模仿、借鉴,乃至后来的隔绝、自立发展,最后成为独立的文学。新、马华文文学的创作潮流继承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特质,不单关注祖国的动态、民生的疾苦,还反映了马来亚华人的生活,成为服务于当地华人的一种艺术模式。从作家队伍来看,中国作家的影响在早期是全方位,后来逐渐培养本土作家,直至他们完全成熟、自立。反过来,新马华文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虽不算很大,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最早介绍新文学理论和提倡文学革命;最早创造新文学形式和显示出文学革命业绩;最早突破封建文学禁区;最早提出无产阶级文学,主张“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注重新文学建设的,几乎全是20世纪初的中国留日学生。他们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缔造中国新文学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3.
鲁迅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对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作家的成长历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鲁迅的民族精神与光辉人格赢得了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崇高赞誉,并升华为海外华人的精神源泉与效仿的典范。东南亚华文作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师承鲁迅的艺术手法,创造了斑斓多彩的文学作品,为世界华文文学繁荣作出贡献。鲁迅在文学上的丰功伟绩举世瞩目,不只是属于民族的,也属于华人社会,甚至是属于世界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韩国在民族、国家面临危机时“启蒙”是“救亡”的急务之一,当时两国新文学精英用文学做“启蒙”的工具。所以两国产生了以启蒙主义为主导的新文学。本文通过对中韩现代文学发生时期的启蒙主义思潮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国新文学创作思潮与启蒙意识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泰华新文学以泰国为主体、中国新白话文为表达语言,既受中国传来的“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又因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而有其特色。从总体上看,泰华新文学都属于新人民文学的范畴,但就文学自身发展而言,它经历了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期、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6.
菲华新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并逐步走向本土化.这是同中国新文学所哺育的文学工作者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抗日的作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菲华文学本土化的转向.同时,当地华侨文艺青年对于推动菲华文学本土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六十年代,台湾新文学现代主义思潮传入菲华文坛后,促使菲华文学有了新的变化.七十年代,一批土生土长的青年作者在菲华文坛上崛起,他们的努力尝试和富有特色的创作,展示了菲华文学本土化的可喜现象和广阔前景.另外,在两者的互动中,菲华文学的发展也给中国新文学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印尼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逐步走上本土化,并形成自己的特点。在肯定印华文学贡献的同时,也指出存在问题,还探讨未来的走向及前景。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主编,确有革新文坛面貌的打算,但直到结识胡适才算找到了文学革命的路径.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共同事业中,陈独秀对于"文以载道"说的彻底决裂在<新青年>同人中尤显独特.后来作为共产党领袖的陈独秀开始片面强调文学的功利性,晚年陈独秀的文学观又回归到<新青年>时期.  相似文献   

9.
心理分析在近年的文学研究界是颇为风行的方法,但较为系统、较有份量的批评专著尚不多见。由陕西师大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李继凯著《新文学的心理分析》颇值一读。该书分“综论篇”、“比较篇”、“透视篇”,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创作、从作家到读者,以心理分析为角度对新文学作了全面的把握,得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结论。在对“五四”文学进行考察时,作者认为“生命存在的危机和外来人本思潮启蒙,导致了‘五四’人生命意识觉醒,并进而催生了真正的‘人的文学’”。认为这才是“五四”文学的“超时代”的价值所在。就是说,“五四”文学给渐将衰颓下去的国人生命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人们开始发现了个体生命的存在。而这正是社会进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从生命活力的演化来考察社会的进展,的确能够简洁而富有想象力地抓住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文化心态的主要特征,并折射出这种社会历史的演进趋向。  相似文献   

10.
哲学思想是胡适一生荣辱得失的根源,方法论是其学术生命的核心。在实验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从“形式革命”的倡导到“整理国故”的躬身实践是胡适对新文学的系统思考和构建,展示了他立足文学自身考察文学的新观念和建设民族文化的新视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成长、生活在澳门的文学家华铃,对文学创作充满热情,其文学创作不仅风格独特,且涉猎范围较广。但在文学史上却没能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试通过探讨华铃创作内容及艺术风格,呈现华铃对汉语新文学的贡献。他的诗既有对细腻情感的吟咏,又有对时代尖锐的点评。语言明白如话,又充满音乐美。一生涉猎多种文学文体创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同为乡土题材小说的沈从文的《边城》与韦晕的《春汛》在题材、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和两篇小说在地域色彩、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本质差异的分析,从文化、艺术和社会层面上进行典型性的比较解读。揭示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拓荒者在中国文学的滋养中成长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东南亚华文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体系的存在架构。启示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应加强交流,共同促进华文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新文学理论原理》与传统的文学理论书籍相比,在文学的起源、文学发展的规律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大胆创新,该书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理论素养,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正成为全世界、全社会共享的一种文化资源。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共同推进中国文化的进程 ,而且它正蕴育着新的扛鼎之作 ,与中国文学相映成趣 ,共同构筑着“大中华文学”的格局。华文文学要走向世界要找到自己创新的坐标才有益于这个格局的重组。  相似文献   

15.
骆明主要从文学的基本属性和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特性两个层面上认识和把握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本质特征,他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生与流变,针对当前东南亚华文文学面临的困难,着重就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的动力问题、东南亚华文文学自身的建设问题以及东南亚华文文学走向世界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从“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算起 ,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新文学史 ,到今天已形成了一个具有多种阐释可能的意义框架。在各种可能性中 ,人们总是乐于从文体流变、西学东渐、古今之争 ,或者社会变革、文化演进等等角度去阐释 ,而对新文学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的考察、阐释或者缺乏足够的热情 ,或者还没有找到适当的阐释角度 ,或者最多从风格、“乡土性”、“民族性”的意义上去描述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山药蛋派、荷花淀派之类的地方性文学流派 ,尤其是对新文学史上形成较大冲击波的西部文化与西部文学 ,至今处于视而不见的状态 ① 。本…  相似文献   

17.
华文文学在表达与传播华人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当前学术界对华文文学的命名却有多种,这种名称的多样性正好反映出了华文文学命名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这一学科至今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本文主要首先梳理了华文文学的命名历程,并对其进行了再定义。在此基础上,理清了华文文学的主体发展脉络。旨在为华文文学学科的稳定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胡适是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新文学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倡白话文,推动文学形式的革命,更在于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倡文学内容的革命,阐述了他的“历史进化的文学”、“平民文学”、“人的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等新的文学观念。他创建新文学的努力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是六朝新文学理论的先声。他对学术性的“文学”与文学性的“文章”的区分和对文学家、文学作品的重视影响了六朝人对文学不朽价值的认识和对文学规律的探讨;他提出的“发愤著书”理论影响到六朝文论中的“蓄愤说”和“怨愤说”;他的“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影响了六朝文论中的“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关键因素。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在于中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先天悖论,在于文学所属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的政治历史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