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说话课是其中的课型之一,也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说话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科学的训练,才能逐步得到提高,训练是培养能力的主线。然而,大多数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只注重学生的读写,轻视听说,导致整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下降。为了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的需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迫在眉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对说话课产生兴趣,使他们由被动接受变为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其中写的能力最能表现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学生的作文训练。但是,一提到写作文,不少学生就唉声叹气,眉头紧皱。他们为什么会谈“文”色变呢?恐怕主要原因是缺少兴趣吧!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使学生具有娴熟地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须大力开展语文的课内外活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热情,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4.
口语交际能力是职业高中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其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被众多语文教师采用的“课前五分钟口语训练”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口语训练方式。这种方式一到语文教师手里,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语文教师精心设计“课前五分钟训练”,把这一活动...  相似文献   

5.
“说”作为一种基本的能力 ,作为日常交际的一种工具 ,它也是一门学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属性 ,它在对教师的定位、对能力培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界定上为我们广大教师所进行的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激励、模仿、合作、创新成为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子。一、转变观念 ,激发兴趣 ,让学生产生口语表达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语文教师不仅自己应该具有“说”的能力 ,而且应当具有训练…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以能力训练为主,重视文化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怎样进行能力训练呢?主要进行哪些基本能力训练呢?笔者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略述己见。一、科学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听,是学生听教师讲的“听”,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听”。素质教育意义上的听,一是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三是培养学生有科学的听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要求教师上课要有趣有味,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听的主观能动作…  相似文献   

7.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指出:“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谠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笔者认为,为了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语言训练时既注重听、说、读、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阅读教学课是实现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但是综观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课,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忽视了能力训练。现实中不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的是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关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很多人都认为小学语文课、英语课上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小学数学课则是无关紧要的。其实,这正是数学课的“软肋”。正是缺少了这些训练,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尤其是“家常”的数学课总给人以抽象甚至呆板的感觉。因此,在数学课上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是最简单而...  相似文献   

10.
曾经有学生问我:“语文是什么?”通常,我会用八个字来加以概括回答:所谓语文能力,日读、日听、日说、日写.而在教师的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这里,课标将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加以阐述,提出要求,值得我们注意.我认为,教学中对于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训练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说”的能力的培养宜概括为在理论上帮助学生确立“欲说”的观念,在行动上激发学生“乐说”的兴趣,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善说”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注重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优化语文教学论的课堂结构,培养高师院校中文师范专业学生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能力,有必要对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策略进行改革,变单纯的教师讲授为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下研讨、课堂试讲试教的立体化教学策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了“理论讲授-实践操作”、“自主选择-主动参与”、“说课-试教”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标指出:探究课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搜集、研究资料,得出结论,写出探究报告的实践活动。探究课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训练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本文对运用这一新教法的意义与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外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思维训练离不开语言训练。但从目前的教学状况看,最被忽视的却是“说”的训练,课堂上爱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年级越高。情况越严重。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合作,共同担此重任。在思品课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昕、思、析能力的训练,也可以改变政治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后全忘掉的僵化模式,真正把政治课引到课程改革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5.
李士炎  褚雄惠 《教育》2007,(12S):60-61
叶圣陶曾经说过: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逗引学生发表之欲的一个“总”的“枢纽”,这个“总”的“枢纽”能有效地提起语文教学的其他各个环节来。可见“说”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当好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员,要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适时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口语话题,不断地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地培养学生敢说、能说、善说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直至“动之以心,发之于口”。  相似文献   

16.
杨怡 《考试周刊》2014,(36):34-34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新课程标准特别把课内外的朗读作为课程目标,可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和习惯是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也是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阵地。作文水平的高低又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尺度。笔者就如何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谈几点体会。一、激发兴趣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  相似文献   

18.
"说"的能力也即口头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说和听、读、写一样重要,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任何一个环节,只有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在中国式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只注重读、写能力的训练,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说"的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能力发展不平衡,多数学生只善于做题,不善于言谈,不善于表现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趋于综合型、应用型。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要通过语言实践来培养。这个实践就是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课文的对话。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注重听力的训练,是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听懂一段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关注学生“听”、“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说”的能力训练不够,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发言,并不能很好地锻炼大多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体验,提出开设学子讲坛这一方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