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内第一部研究暗访实战技术的学术专著——《暗访论》,即将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重庆晚报少科工作室主任张少科创作,被列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新闻记者视点丛书》,这套丛书是该出版社今年重点推出的丛书,是供高校新闻专业选用的推荐教材。  相似文献   

2.
新闻暗访报道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媒体中广泛应用,但很多记运用此方法采访心存疑虑,压力很大,担忧甚多。记到底有没有新闻暗访的权利?在新闻暗访报道中记应该注意什么?这些问题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3.
徐迅 《新闻三昧》2004,(4):52-53
“暗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方式,针对“明访”而言。它是指新闻信息的采集不公开自己的采访身份、采访目的和采访手段而进行的采访活动。它还有一些别的称谓,如隐性采访、隐身采访、秘密采访,在摄影记和电视记那里,它还被称为秘拍、偷拍等等。虽然新闻采访学的教科书上,采访方式被归纳出几十种,暗访与偷  相似文献   

4.
石月平 《视听界》2005,(5):103-1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公民越来越注重保护自身的肖像权,电视记在拍摄现场,也越来越多地遇到被拒绝拍摄的情况。湖北省竹山县电视台就曾经因为一条《暗访街头算命摊》的新闻片,被报道主角——“算命先生”告上法庭。当时该台一位记将摄像机装在手提包内,暗访了竹山县街头的一些算命摊点,并将与“算命先生”程道平在摊前的对话和录像制成电视新闻,在该电视台的《新闻透视》栏目中连续三晚播出。播出后,“算命先生”程道平提起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5.
暗访是近年来被传媒频繁使用的一种采访手段,在以往对暗访进行研究的章中,多从法律角度分析。而本从暗访自身的三个二律背反特性(暗访中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与记主观性之间的矛盾;暗访在提倡诚实与鼓励欺骗之间的矛盾,记在暗访报道中保障公众知情权与炫耀自身特权之间的矛盾)出发加以阐述,同时引入国外的有关新闻伦理观念,提出了国内记从事暗访活动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6.
为扩大新闻资源的来源,不少媒体尤其是都市报都成立了热线新闻部。热线新闻部突破“口”的概念,依靠新闻热线,从生活中获取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7.
运用隐性采访的形式获取某些新闻事实,已是新闻媒体常用的方法。所谓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新闻记在不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录音等各种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通过隐性采访,记往往能得到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暗访、偷拍,产生  相似文献   

8.
南京的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将新闻之眼投向了社会新闻,从贴近性的角度看做得不错。但也有一些新闻做得有些出格了。比如“暗访卖淫女”的节目,将记如何与卖淫女接头、商谈、及卖淫女脱衣的镜头详细的呈现在了银屏上:比如“中介里的争端”的节目,将争议双方的对骂、对打,甚至连滴落的鲜血都给了特写性镜头。这样的新闻看了让人有种不适感,有些群众将之怒称为“新闻三级片“。  相似文献   

9.
江小青是SMG广播新闻中心的首席记者,在广播新闻领域耕耘了21年。1984年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1992年投身新创立的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先后担任过新闻部副主任、新闻综合频率副主编。  相似文献   

10.
李登云 《新闻导刊》2006,(3):F0002-F0002
6月18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来到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集中采访重庆晚报“责任传媒”的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重庆晚报“坚守责任营造和谐”的新闻理念。  相似文献   

11.
记者暗访,眼下已成为许多记者的采访手法之一。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作为获取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段,暗访调查也被许多媒体当作“招牌菜”频频推出。最近的一起成功的记者暗访就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南京冠生园”月饼用陈馅的报道,成为广受关注的舆论焦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记者暗访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记者暗访的历史考察 其实,暗访并非当代记者的新发明。考察记者暗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暗访作为一种采访手段,是新闻史上激烈的报业竞争所催生的。 在中国早年的新闻界,通过暗访获得新闻很常见。著名报人邵飘萍就经常雇佣侍从…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新闻传媒批评报道的声音多了起来;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批评报道中相当一部分是记者们“暗访”而得。有些新闻传媒,干脆开出了“暗访”的专栏。暗访腐败官员,暗访三陪小姐,乃至于暗  相似文献   

13.
向军 《新闻导刊》2008,(2):10-12
我是重庆晚报社区新闻部的一名"巷子记者"。我们社区新闻部是2005年成立的,宗旨很明确:就是要对社会新闻实行全面转型,真正"杜绝红黄灰,打造绿色新闻。"编委会要求我们,"用报道共铸和谐社会,用真情抚慰读者心灵。"对社区新闻的定位是:主要反映百姓邻里之间的感人事、家里事、有趣事。通过他们的故事,提倡社会互相关爱,弘扬人间真情,树立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让道德公民真正成为我们报道的主角。  相似文献   

14.
张建毅,生于1954年1月。1975年从事新闻工作,在安康日报先后担任编辑、记,经济部副主任、摄影部主任。2000年被授予“安康地区优秀新闻工作”称号。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1月,扬子晚报在改版中推出了两个版面的“昨夜今晨”新闻版面,强化夜间新闻和当日上午的新闻。2004年9月,在新一轮改版中,又将“昨夜今晨”改造为“今晨昨夜”,进一步强化当日新闻。在扬子晚报推出“昨夜今晨”以后,新民晚报、重庆晚报等晚报,也相继推出了“昨夜今晨”新闻版面。以夜间新闻、当日新闻为特色的新闻版面,正成为晚报最具特色的新闻版面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任迪 《青年记者》2000,(1):33-33
何为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十几年来,我在新闻实践中对“暗访”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功能之一:暗访是补充明访获得较高新闻价值的好方式。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是,一些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  相似文献   

17.
浅谈隐性采访的媒介自律与法律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隐性采访媒介自律的重要性。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获取新闻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上海电视台记者邬志豪邬志豪,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的青年记者,担任记者工作已10个年头。从1985年开始,他拍摄的电视新闻年年在全国获奖,总数达到刀条(次),其中“全国优秀电视新闻”特等奖1条,一等奖6条,“中国新闻奖”...  相似文献   

19.
由甘肃广播电视学会召开的“广播电视新闻理论研讨会”,于1987年12月26日至28日在兰州举行。这是学会自1987年5月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省电台新闻部、省电视台新闻部、兰州市电台记者部、兰州市电视台新闻部、兰大新闻系、甘肃省新闻研究所等单位的同志出席会议,学会副会长张振汉、魏成贵、高剑夫主持了会议。会上共宣读了十七篇论文,其中“信息与噪音”、“关于我省电视新闻节目发展战略的探讨”、“论全方位改革广播新闻”等论文尤为与会者关注。  相似文献   

20.
《重庆晚报》坚持“责任传媒”营造和谐氖围的做法,经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总结推广,在全国新闻媒体中产生了广泛影响。面对如潮赞誉,市委副书记邢元敏勉励重庆晚报的同志要清醒,更要坚定牢记媒体的社会责任,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坚持“责任传媒”义务,推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深入深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要求市内所有媒体都应牢固树立“责任传媒”的理念,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