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政治的实质在于权力,权力规训的出路在于法治。要想实现政治的法治化,就必须实现权力法治。传统的学说认为实现权力法治,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然而以权力制约权力解决的仅仅是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外部边界问题,而对于权力本身的正当性问题,对于权力的内部的规范运作,以及对于作为权力系统的外部制约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实现权力法治化也有另外几种思路,即权力法定、权力分化、程序法治、以权利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2.
法治方略孕育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刻的物质生活条件,商品经济的契约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社会民主理念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而深入人心。国家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要求,加强对国家权力行使的制度设计,把国家权力行使纳入法治轨道,同时赋予公民最大限度的权利,以制衡国家权力的依法正当行使,保障人民主权的有效实现。同时以法治方略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支点,进而深化全面改革,推动中国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最能揭示一个国家发展变化的基本方向,最能揭示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价值趋向。政治权威保证法治沿着预定轨道发展,传播了法治精神,推动了法治的实践;缺少政治权威的参与,法治进程将充满困难与坎坷。俄罗斯的宪法框架中肯定了政治权威的作用,将至高权力赋予总统,宪法无疑给俄罗斯总统权力的集中提供了法律保证,而作为权力的行使者——总统,他的政治权威对宪法实施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腐败的核心问题是权力腐败.而权力腐败是法治权力缺失的产物。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权力腐败,首先要实现法治权力,即做到权力法定、依法运权、越权无效、违法有责。  相似文献   

5.
法治政府的建设是政府治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法治政府建设具有其自身的价值诉求:权力正当——法治政府的基础;权力有限——法治政府的关键;权力制约——法治政府的保障;权力为民——法治政府的目的;当前,明确政府治理角色、构建多元治理主体、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加快推进法制建设、完善政府监督机制等可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法治政府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思想观念的法治,在西方早见于古希腊,在东方则起于先秦。亚里士多德曾言“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商、韩则主张“不务德而务法”,求圣法之治于理,弃圣人之治于己。建成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和宏伟目标,然而法治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便是有效的对权力进行限制,和谐处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从法治基础理论出发,描述了真正法治社会下权力与权利的“应然”的关系,介绍我国目前权力与权力的“实然”关系,亦即法治的困境之一,从而得出在我国实现法治,必须理顺权利和权力之间的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同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和方略,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要实现从人治到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变,根本在于要解决国家权力配置问题。法治是法的统治,只有实行依法治权,才能克服权力腐败,才能实现法治。权力法治化运行是依法治国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同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和方略,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要实现从人治到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变,根本在于要解决国家权力配置问题。法治是法的统治,只有实行依法治权,才能克服权力腐败,才能实现法治。权力法治化运行是依法治国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渐次深入,作为法治社会内在要素的司法审查,已经介入大学自治的传统领地.司法审查对大学自治介入,应区别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不同的运行轨迹,保障行政权力的合法行使,避免对学术权力的粗暴干涉。  相似文献   

10.
许璐璐 《教书育人》2012,(24):52-54
研究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路径,因此应对应研究三块内容:高校学生管理法治理念、高校学生管理法治依据("良法")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程序("治")。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理念的错位与调整(一)"权力本位"的现状与原因高校虽然不是行政机关,但是作为行政主体,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准行政权力"即管理权力,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实质就是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权利的博弈。一直以来在学生  相似文献   

11.
论行政权的自我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多数学者在探讨行政权的控制理论时,基本上都是从行政权外部控制的角度出发的,外在性的他律控制虽是必要的,但它却是被动的,高成本的。对行政权的控制,内在化的控制才是主动地,低的控制。而行政法学界对于这一重大的行政权控制模式鲜有进行系统研究者。对行政权自我控制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应包括行政权自我控制的法律意义,行政权自我控制机制,行政权自我控制对行政法治的挑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法治政府是政府管控社会的一种善治模式。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法治和法治政府的基本概念,其次应是了解我国经历了从依法治国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政策演变。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了治国理念的与时俱进、行政权力的行使法定等四个方面。在我国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过程中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以党的十八大为新起点,力争早日实现我国法治政府基本建成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3.
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是德国传统行政法学所构建的一种特别理论,其对许多大陆法系国家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该理论核心在于将某些行政事务排除出法律保留原则的约束,赋予其不受司法审查的行政绝对领域。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存在并不违反自由法治国家的法治要求,但是却不可避免地与社会法治国家的法治精神相悖,故对其予以否定乃为时代之必然要求。否定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渐进的缓慢过程;其中,乌勒的基础关系和管理关系二分理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务上都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法治现代化革命,在这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客观、公正地对待传统法律文化显的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表现为宗法等级、皇权至上、法律工具主义、对个人权利漠视等明显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容,这就需要重塑与现代法治相符的现代法律文化,即对权力制约的同时保护公民个人权利,塑造现代公民人格。当然,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同时要重视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吸收,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固有载体来表达现代法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权力文化观决定着各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也使得法治在各国兴衰程度迥然不同。由于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君主专制”与“人民主权”这样两种迥异的权力文化观。在我国权力文化观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由于不具备转型所需的发达商品经济与浓厚民主意识的社会基础,同时传统权力观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我们今天所遭遇的法治建设的困境大都缘于此。这种影响与障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权利文化的缺失、私法缺位与公法“变态”、虚伪的民主、法律权威的沦丧。因此,加快传统的现代化改造,实现由“人治”向“法治”、“专制”向“民主”、权力私有向权力公有理念的转变,是我国法治建设能否成功的基础与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对私法优化论进行追根溯源的探讨,发现它在价值理念,法律内容和法律形式等诸方面存在着根本缺陷,是受近代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主义观的影响所产生的。在法治化进程中,私法优位与法治秩序所要求的权力制约,法律权威,司法正义,行政法治和人权保障都格格不入。本在否定私法优位论的基础上,提出法治社会应当奉行公法优位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基于对“严打”斗争的反思,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始提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现代宪政国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决策和执行都必须符合民主、法治和人权等宪政理念的要求。只有在宪政的制约之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才能达到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有效性,而又不至于逾越刑事权力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制因各自的属性不同,在腐败治理过程各有所长,同时也各有局限,因此,充分发挥道德和法制在腐败治理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弥补彼此在腐败治理过程的不足,即构建德法兼治的治腐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治腐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法治意识在高校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为使高校治理体系严整化、使高校治理制度构型化、为高校治理手段提供有机保障,但目前其作为高校治理素质基本构成和高校治理能力支撑的作用还相对不足,主要表现为高校法治意识的概念系统相对缺失、高校重大决策的法治主导相对缺失、高校治理过程中法治作为主流相对不足、高校纠纷化解中司法最终性相对单薄。为此,高校法治意识的提升与构造就显得十分必要,我们可以从高校宪法法律至上性认知的形成、高校法律信仰的形成、高校法治运作下意识性的形成、高校法律遵守自觉性的形成等方面切入。高校法治意识的构造具体应沿着下列技术进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主导、高校法治机制的上下位贯通、高校内外部关系的法律定性、高校文化体系中法治文化的补足、高校主体权力维护的法治强化。  相似文献   

20.
法治构造论     
对依法治国内在构造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性的价值定位,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方向性问题。权利主体与权力载体的关系就是法治社会的治与受治、主治主体与法治对象之间的关系。依法治国的主体只能是人民;其对象是国家及社会各项事务,其中关键是权力组织、权力行为和权力关系三大方面;而良法权威的绝对服从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核与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