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徐佳 《科技风》2013,(8):62
高效和节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渐渐成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两大口号。新的经济时代,节能降耗将成为工业生产过程中不断追求的两个目标。如何做到工业生产的高效节能,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关心的话题。企业中的工业锅炉对能源的消耗量极为巨大,如何对工业锅炉是实现节能和降耗,成为锅炉使用企业面对的一个极为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是探究工业锅炉运行过程中进行锅炉检验的方法、内容,并对锅炉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异常状况为例经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当中侧重对我国锅炉,尤其是工业锅炉节能发展现状、问题以及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借鉴了发达国家在工业锅炉节能维修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分析,侧重对我国工业锅炉的维修管理,节能降耗潜能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基于节能管理、技术创新与开发、节能政策标准等角度进行了着重分析。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工业锅炉水处理节能减排工作的现状,提出了水处理节能减排的基本要求,分析和总结了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对工业锅炉系统安全、节能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工业锅炉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锅炉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和检验监测等几个环节介绍了锅炉节能降耗的方法和一种节能新设备,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出更多的锅炉节能降耗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所使用的工业锅炉普遍存在热效率低、有害气体排放量高的问题。其主要是因为原材料的消耗量大而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为确保我国工业锅炉的安全运行,便需要深入探究工业锅炉节能减排技术,有效提升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的成效。本文通过从工业锅炉的技能技术、减排技术两个方面来进行探究,旨在提升工业锅炉的节能减排成效。  相似文献   

6.
通过工业锅炉烟气综合利用来实现节能,是把传统工业锅炉排出的废烟气,流经烟道换热器换热,达到烟道余热的利用,从而实现用烟道换热器替代蒸汽锅炉的目的;充分利用烟道余热,减小职工劳动强度,进而实现节能降耗,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重点从锅炉排污原理,方法及安全、节能的角度阐述工业锅炉智能排污的原理、合理排污与节能的密切关系。并介绍智能排污测定方法以及加强水质监督的重要作用,得出正确合理的排污量是保持锅炉良好水质、节能降耗确保锅炉安全经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工业锅炉烟气余热综合利用实现节能,是利用传统工业锅炉释放出的废烟气,对加热软水进行加热进而对锅炉软水温度进行提温的过程,或是利用锅炉排放的废烟气,对锅炉助燃空气进行加热的过程来对送风温度进行提高,保证节能,无论对于理论还是现实来说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节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项长远发展政策,也是目前尤为重要的任务。对促使全社会共同运用节能降耗手段,减小资源的浪费,打造节能型社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进展提供保障,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烟气余热综合利用实现节能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工业锅炉余热资源的利用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针对节能降耗技术在电厂锅炉运行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和锅炉运行中的节能现状进行分析,通过锅炉燃料技术、辅机节能技术、余热回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四方面对电厂锅炉在运行中对节能降耗技术的使用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工业锅炉节能不仅靠合理的设备选用还要靠科学的运行技术来实现。本文主要从锅炉运行技术排烟和燃烧控制等方面着重论述了锅炉的节能技术,对锅炉的科学运行管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可以提高机组热效率,节能、节水、降低锅炉烟尘排放,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是火力发电机组完成节能指标、降低运营费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针对1000MW机组安装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系统构成、可靠性分析以及经济分析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工业企业是节能工作的重点领域。随着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小企业节能任务越来越重,在新的形势下,中小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应予以充分重视。抓好中小企业节能,对促进工业节能,推动科技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抓好中小企业节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抓好耗能大户的同时,更加注重中小企业节能,在节能工作重心上,由过去抓重点耗能企业向抓大中小企业并重转变;在节能政策措施上,由向重点耗能企业倾斜向兼顾大中小企业转变,坚持一手抓重点耗能企业,一手抓中小企业节能降耗,实现两手抓、两促进,共同推动工业节能工作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智能温控节能系统的相变材料、工作原理、控制流程和节能效果,通过相变储能材料与微电脑控制系统的结合,实现热能存储和转移,保障基站蓄电池工作温度处于最佳范围,从而减少空调运行时间,降低电能消耗,达到节能减排、优化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金绍志  郭振江 《科技通报》2004,20(2):175-177
由于低压锅炉在运行时所输出的蒸汽会产生大量的凝结水,经过相应的技改和缓蚀处理后,提高了蒸汽凝结水的品质,充分利用这部分凝结水作为锅炉的补给水,可有效地保护没备和管线,并节省大量的燃料和自来水.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钱娟 《科研管理》2006,41(1):223-233
本文主要考察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及35个行业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实证分析其是否存在门槛效应,是否已跨越门槛。研究发现: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整体偏向劳动节约型,能源、资本使用型共存;能源消耗、碳排放与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之间呈“倒U型”,且均存在单一门槛,门槛值分别大于工业整体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指数均值0.5079,当前中国工业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尚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边际效用弹性加剧了能源消耗;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但影响效应较小,工业结构性节能减排空间尚未得到有效释放。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现状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滨 《资源科学》2011,33(4):647-652
有色金属工业是典型的高耗能行业,也是我国未来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本文首先对我国"十一五"以来有色金属工业节能降耗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根据初步数据核算,2009年有色金属工业能源强度较2005年下降了22.34%,主要技术指标也明显提高,无论从整体能效指标还是从单产能耗指标均已提前达到规划目标。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降耗发展趋势。结论显示:技术进步仍是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期间节能的重要内容,但随着能源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单纯依靠技术引进的节能潜力将逐渐缩小,未来必须加强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原始创新,提高节能技术创新能力;有色金属再生利用在未来节能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按照目前的技术状况,2015年有色金属再生利用的年节能量将超过2000万t标准煤,即使考虑到原生金属技术水平提高,2015年有色金属再生利用的年节能量也将接近1500万t标准煤;通过多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节约能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双重效果,循环经济的节能潜力巨大。有色金属再生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是未来有色金属行业节能的重要途径。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创新生态系统是节能环保产业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创新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在分析界定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创新生态的视角明晰系统的六大创新组织,三大创新种群和内外部创新环境,构建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并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了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包括监管机制、声誉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需求反馈机制、协同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为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顾阿伦  滕飞 《资源科学》2014,36(9):1773-1779
能源和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节能减排和水资源优化管理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制订的宏观能源政策中,没有考虑对于水资源的影响,而有关水资源的政策中也没有考虑到对能源消耗以及GHG排放的影响,缺乏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分析。本文从中国能源-水的关系入手,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评价模型,建立能源部门和水供应部门的关联系数,分析工业节能政策对于节水的效果,对选定的重点部门如黑色金属行业、石化行业、建材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和轻工重点行业,测算"十一五"期间以上部门实现节能而带来的节水效益,揭示节能与节水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将官产学研协同理论应用于节能服务领域,结合当今节能服务领域的特点,寻求节能服务和官产学研之间的利益共同点,提出构建有效的节能服务领域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分析协同创新平台的功能与框架,表明构建节能服务领域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可行性,阐述了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模型及运行机制,最终实现节能服务由孤立运行到官产学研合作运行的转变,为我国节能领域提供可参考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推行节能量交易等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本文围绕推行节能量交易、完善节能考核体系、发展节能服务业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制度、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有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