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男孩在海边把被潮水冲上岸的鱼丢进海里,别人问他:“大海每天要冲上来很多鱼,你又能丢多少鱼回去呢?”男孩说:“我救一条就是一条,至少被我救的这一条可以活下来。”
  这是杨欣在以往的演讲中,常常会提及的一个小故事。杨欣,现任“绿色江河”会长,留着一把坚毅又帅气的络腮胡子。1986年,“初生牛犊”的他与当年一群漂流长江的勇士们抵达过长江源,之后便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当听闻了藏羚羊的“保护神”索南达杰英勇牺牲的事情,杨欣四处奔走,靠义卖图书筹集来的资金,带领着一群“绿色江河”志愿者们,在当时的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一个草根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为保护藏羚羊和脆弱的可可西里生态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在电视“动物世界”节目里看到,一大群一大群的鲷鱼像白云一样在海中飘来飘去,非常优雅、非常壮观。但当一条鲨鱼游过来时,这整个鱼群刹那间就掉转方向,迅速躲开鲨鱼的袭击。让人惊叹的是,这些鱼群像一个整体一样,倏忽而来,倏忽而去。我一直想不明白,这些鱼是怎么霎时做到这样协调一致的呢?  相似文献   

3.
肖焕中 《世界发明》2011,(10):54-55
在园区内安营扎寨的公司,都有自己惬意的办公格局--“流水”、“群鱼”的点缀和运用,让园区的办公环境始终充溢着自然、平和的气息。  相似文献   

4.
宋静 《知识窗》2014,(11):40-40
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珠穆朗玛峰被很多人称为“生命禁区”,高山缺氧、恶劣的暴风雪、极寒气候以及险峻的地势山形……在珠穆朗玛峰,无时无刻都要直面生死考验。然而,却有这样一群热爱冒险的勇士,在极限登山中找寻着生命的刺激,网名叫“奔跑的鱼”的泉州女探险队员梁丽芳就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5.
每天,我在喂鱼缸里的“斑马鱼”(五带鲃)之前.会花一些时间观察这些斑马鱼。有趣的是,每当我将双手放在鱼缸外.那些斑马鱼会很快游到鱼缸的前部,聚合在我前面上下游动。当我摆动双手时.那些斑马鱼会追随着我的手的移动而运动,当我分开双手.鱼群会分成两群追随我的手分别游向鱼缸的两端,当我合拢双手。鱼缸两端的两群鱼又会追随我的手游动到鱼缸中部合成一群。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爱吃、会吃,素有“烹饪王国”之誉,举世闻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圣旨骨酥鱼”更是其中开得最为璀灿艳丽的一枝奇葩。圣旨骨酥鱼不仅“形”绝:看起来鱼形完整,吃起来骨酥刺烂;“味”也绝:由具有7500年历史的磁州窑专用砂锅、独家“料窨”工艺和千年神秘配方三者相辅相成做出的“神秘复合味”,长吃能形成味觉依赖,被誉为“千年经典,华夏一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凡品尝过圣旨骨酥鱼者,无不对其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圣旨骨酥鱼”自2005年推向市场以后,就在全国掀起了火热的加盟狂潮,凡加盟学员更是大赚特赚。  相似文献   

7.
圣旨骨酥鱼,中国传统特色名吃,历史上以“骨酥刺烂,鱼形不变,滋补保键”著称,现代则以“鱼绝”、“味绝”、“营养绝”被人传颂。其最早起源于邯郸赵家,为中国骨酥鱼始祖.魏晋时期,由民间传入宫中,北宋初年,被赵匡胤颁旨御封,从此尊称“圣旨骨酥鱼”。从两宋到明清,各部大人都以能吃上一回此鱼为至高荣耀;1961年毛主席曾经品尝此鱼,赞不绝口;1972年在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的庆祝晚宴上,圣旨骨酥鱼和国酒茅台又一起受到日本友人的好评。近年来,圣旨骨酥鱼又连获“全国消费者首选放心食品”、“全国百业绝技擂台赛饮食类唯一金杯奖”、“全国守信单位”、”最佳诚信企业”等数十项荣誉和大奖。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众》2014,(11):13-13
鲍鱼虽有“鱼”名,但它可不是鱼,而是一种原始的海洋贝类。在鲍鱼的身体外边,包着一个厚的右旋的石灰质螺形的贝壳,呈耳状,因此鲍鱼也被叫做“海耳”。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古就有“无鱼不成席”的习俗,鱼类消费市场庞大,只要鱼做得好,想赚钱很容易,这一点,圣旨骨酥鱼体现得淋漓尽致。5月24日,圣旨骨酥鱼总部倡议各地学员向灾区“一日捐”(即把24日这一天的卖鱼收入全部捐给灾区),没想到新疆伊利市学员尹学斌的“一日捐”是9979元.也就是说,尹学斌给超市和熟食店批发配送圣旨骨酥鱼,一天就赚了九干多元钱!  相似文献   

10.
鱼儿变性     
一条雄鱼领导着10条左右的雌鱼,守护着一定的水域,如果有外来的雄鱼胆敢入侵,双方就会恶战一场。外来鱼的战斗倒是让雄鱼好对付,它难以对付的是“后院起火”。在那群雌鱼中,不是每条雌鱼都对雄鱼的领导地位心服口服,常常有一条好逞能的雌鱼会对雄鱼发起进攻。如果雄鱼在对外或对内的战争中不幸身亡,也人类的男女性别分得十分清楚,可是在鱼类世界里,一些鱼类会自然而然地变性,由雌鱼变成雄鱼,或是由雄鱼变成雌鱼;还有一些鱼类却只有单性。那么,它们是怎样繁殖的呢?厚唇鱼为领导地位而变性在澳大利亚大堡礁附近,生活着一种叫“清洁工”的厚唇鱼,成鱼长约10厘米,别看它们个头不大,却十分喜欢打架。一般  相似文献   

11.
在很长一段岁月里,对于中国寻常百姓来说,鱼是“待客”菜,除非来贵客,一个月也难吃上一次。 现在呢,不少鱼甚至比蔬菜还便宜。让鱼成为百姓餐桌“家常菜”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筠。  相似文献   

12.
发电鱼     
人类到了近代才知道如何获取电能,可是动物中的裸臀鱼、电鲶、电鳐、电鳗等,却与生俱来就会发电。裸臀鱼生活在非洲河流里的裸臀鱼是活的“雷达”,它们的放电能量很弱小。裸臀鱼身体细长,由于它的尾巴没有尾鳍,是光裸裸的,因此而得名。裸臀鱼的发电器官是由800块“电板”组成的,它发出的电压为3~7伏。裸臀鱼身上有“雷达”发射电波,也有接受“雷达”回波的“天线”,这种特殊的电感受器官长在鱼的皮肤里。它还有滤波的本领,能将高频和低频电波都过滤掉,只让具有一定频率的电波通过。  相似文献   

13.
马吃鱼     
一天,一个旅行者骑着马赶路时,天下起雨来,浑身又湿又冷。后来他终于来到了县城的一家小客店。客店里挤满了人,使他无法接近火。这时他把客店老板喊出来说:“拿点鱼去喂我的马。”老板说:“马并不吃鱼呀!”旅行者接着说:“不要紧,按吩咐去做。”客店中的人们听到这奇怪的吩咐,都纷纷跑去看马吃鱼。这样整个房里只剩下了旅行者一个人,他在火旁边坐了下来,暖和自己。当客店老板和那一群人回来时,老板说:“你的马不吃鱼。”旅行者答道:“不要紧,把鱼放在桌子上,等我把衣服烤干了,我自己来吃。”(石宏摘)马吃鱼@石宏  相似文献   

14.
点点滴滴     
“缘木求鱼”是一句讥笑那些做事不得其法的人的话。真的,爬到树上去逮鱼,岂不徒劳?但是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在西非和太平洋的热带海岸,包括我国南部地区在内,生活着一种水陆两栖的会爬树的鱼。对于这种鱼,的确是可以“缘木”去“求”的。这种鱼的奇异特性引起了科学家和旅行家们的很大兴趣。它经常会从海水中跳到平坦的沙滩上或潮湿的低洼地上,因此被叫做弹涂  相似文献   

15.
刘伟伟 《知识窗》2014,(17):46-46
有句话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没错,对于艘鲸鱼来说,也是如此。每一只幸运生活下去的觖觫鱼都拥有一条与众不同的彪悍人生路。深海鲼鲸鱼,一种外号叫“魔鬼鱼”的鱼,它皮肤粗糙,  相似文献   

16.
去年12月,一条特殊的“大鱼”游进了大唐科苑游泳馆。从水面俯视,“大鱼”很像鲨鱼,体色黑漆漆的,两个胸鳍比较长,向身体两侧伸展开。与其它鱼不同的是,“大鱼”头上有个红白相间的“小蘑菇”。其实,这条动作自如的“大鱼”并不是真鱼,它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研制的仿生机器鱼,是我国第一条可实际应用的仿生机器鱼。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I0007-I0007
图为“血液透明”的鱼 中新网4月6日电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科学家在南极洲一公里深处的冰冻海水里,发现了一种全身流动着透明血液的鱼。  相似文献   

18.
“日本儿童比欧美儿童智商高,究其原因就是自古以来日本人大量吃鱼”。鱼类从来就是人类喜食的营养丰富的食品之一。在英国有着“鱼是智慧的食物”的说法,我国则有“吃鱼可使头脑聪明”的传说。吃鱼为什么能健脑、活化大脑机能、提高记忆力呢?欧美和日本的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证实,鱼类含有一种叫做廿二碳六烯酸的物质,简称DHA,这种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故乡》里,描写过闰土到海边抓跳鱼的情景,那黑不溜秋、潮落而跳的“跳跳鱼”模样怪异,着实招人喜爱。在我国南方漫长的海岸线上,栖息着大量活蹦乱跳的“跳跳鱼”,人们按它的生活习性,给它起了个绰号叫“泥猴”。泥猴体态扁圆,鱼身长10厘米~17厘米,背部苍黑,腹灰白,  相似文献   

20.
科技快递     
彭文 《百科知识》2010,(16):7-8
鱼儿也会“说话” 新西兰研究人员发现,许多种鱼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发音“相互交谈”。不同种类的鱼被分成若干组,分别放入实验室的几个鱼缸中,研究人员用水下麦克风和水波探测设备对它们进行监测。结果发现,一些鱼会通过咕哝、低吼、啁啾和爆破音等进行交流。鲂鱼是最“话痨”的鱼之一,它们不但会发出独特的咕哝声,而且整天都不断发出一种啁啾声;鳕鱼则是最沉默的鱼,只有在产卵时才会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