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政治经济转型、民主气候和公共意识增强,民众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参与公共事务、自由言论的公共话语空间。①公共话语空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  相似文献   

2.
周珂 《新闻世界》2009,(6):51-52
电视民生新闻相对于其他节目形式在拓展公共话语空间方面走在了前面。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自身和外在的因素限制了民生新闻在构筑公共领域方面的进一步作为,收视率的下滑便是明证。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惟有向公共新闻转变才是出路。  相似文献   

3.
在对公共领域思想的研究中,以公共协商为主的公共空间如何在多元主义情境下生成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在提倡多元价值观的今天,对公共领域的研究有着更为急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公共领域的理论出发,针对新媒体时代公共话语空间构建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分析政府、媒体以及公众在建构公共话语空间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探讨新媒体时代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4.
刘一瑾 《今传媒》2010,(2):61-62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空间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和,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1]公众是公共空间的主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空间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和,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1]公众是公共空间的主体,因为他们有权对其所关心的公共事务进行讨论、做出评判。传统的谈话节目让人们感受到的是专家专业、领导权威,谈话过程中相互支持或吹捧;  相似文献   

6.
网络新闻评论与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多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 《青年记者》2007,(3):81-82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中国的一个宏伟战略目标,而构建“和谐的公共话语空间”则是这一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是以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聚集在一起、作为平等的参与面对面地交谈的相互对话的个体观念为基础的,其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自由、公共的话语交流的互动平台,即公共话语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董颖 《传媒观察》2013,(9):41-43
微博,作为一种话语权利的发声工具,为公众创造了一个可以对公共事务展开自由辩论和公开批判的公共空间。在微博所建构的公共领域里,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但是拥有话语权的公众与使用话语权的公众并不是统一的。本文试图在传播学的框架下分析微博公共领域内的话语霸权,并对其内在的产生机制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过程一直伴随着对其本身的消解,大众传媒时代的泛娱乐化倾向既是后现代公共话语空间构建的过程,也同时在消解着公共话语的理性和意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为新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提供了可能,但其本身也包含着自我消解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9.
公共空间的概念一直应用在传统建筑及空间设计的领域中。本文提出在书籍设计中公共空间营造的概念,它已成为现代书籍设计中的一个必要特性的体现。文章从概念的提出、公共空间的特性、公共空间的构成以及公共空间的营造等方面,对书籍设计中的公共空间作了阐述,分析了公共空间概念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叶芳 《新闻战线》2015,(2):32-35
所谓公共话语空间是指公民在国家政治权力之外,运用自身的话语权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讨论的活动空间。媒介的出现使得社会公共话语空间得到迅速发展,其为社会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了一个话语平台,且让社会大范围的公共对话与讨论成为现实。政府运用新媒体参与公共话语空间的特点首先,政府以及媒体的把关功能弱化。在媒介领域,所谓把关是指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媒体从业人员或其他组织会对信息进  相似文献   

11.
在回顾档案学领域公共文化空间理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诠释了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概念及其三个构成要素,进一步明确了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对综合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未来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展望:从人的维度提出了更新意识观念、拓展参与范围和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综合素养的策略;从公共空间维度探讨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建设的策略;从文化活动维度阐述了注重互动体验和知识分享、贴近百姓生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章试图从理论层面探讨公共领域与公共信息空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阐述公共领域作为公共信息空间的理论及实践母体的派生作用,另一方面阐述公共信息空间对于承载公共领域信息与意义的工具作用,以及作为推动公共领域转型的动力作用.目的是在公共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引入公共信息空间这一崭新的概念工具,将其作为实现政府与公民间信息平等关系的一个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空间研究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各地新建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阅读空间也迫切需要空间设计与空间布局的理论指导。本文借助空间社会学、都市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进行研究,探索公共阅读空间怎样协调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的矛盾,怎样使公共阅读空间变为社区的有机体而非空泛、浮华的社会形象,如何避免公共阅读空间的“非地方”性倾向而增加“地方”元素,如何使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实现公共阅读空间的社会功效最大化等。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公共阅读空间自身的基础理论,也可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者提供思想参考。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界有关"公共空间"的研究成果,可以称得上是收获颇丰,但是对于"公共空间"中的图书馆在这方面的研究却不是太多,探究也不深入,这一本应受到重视的领域却被忽略而过。今笔者就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这一主题,从对公共空间在中国近代兴起发展导入,到图书馆成为"公共空间"及其在当今的"失落"等方面逐一进行论述,并对于当前状况提出解决思路,以便能够引起学界和公众等对于图书馆这一公共空间的关注与投入,从而为图书馆向"公共空间"的实质性回归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陶治  胡小芸 《记者摇篮》2007,(7):101-101
近年来,关注民生的节目成为新闻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的主打内容。但在社会公共空间日益扩大、人们公共意识普遍提高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民生类节目中出现了诸如猎奇、媚  相似文献   

16.
吴雷 《东南传播》2014,(10):65-67
本文主要从民主参与和公民权利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芬兰的大众媒介如何在构建社会多元诉求的公共话语空间中发挥作用及影响。通过对芬兰学术界以及主流媒体机构对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的尝试的案例分析、总结,期望能够对我国当前媒介生态中社会多元诉求的公共话语空间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公共图书馆讲座是公共领域(公共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从公共领域(公共空间)的视角对公共图书馆讲座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作了剖析,并对良性构建公共图书馆讲座空间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技术赋权”的影响下,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的结构转型具有层级性和延展性的特点,呈现出融合和分化两种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新崛起的活跃分子群体来考察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中的融合趋势,关注其在话语空间整合中的“桥接”和“放大”作用。同时从正和博弈的视角出发,把握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分化态势中呈现出的和谐因素,并在制度建设、转变思维模式和增加透明度等方面为提升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内部的对话与合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9.
查尔斯·泰勒认为,在传媒影响下形成了一个打破时空限制的公共空间,公众通过社会想象参与对话协商,形成共同意见。而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使社会想象和共同体体现多元化特征,从而在现代社会形成了多元公共领域。这个多元公共领域承认政治平等、多元的政治和文化差异,公共意见通过自由对话和公共协商产生,这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可行而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2009年两会期间,针对农民工群体创刊并发行的手机报"打工E族"成为一大亮点,农民工通过这一平台关注"两会"、参与"两会"话题讨论,建言献策,政府和这一特殊社会阶层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局面受到会内会外的好评。本文以此为契机,对湖北省武汉市农民工阅读手机报的情况进行了走访式问卷调查,拟从实证的角度考证和探寻:"打工E族"手机报是否从根本上扩大了农民工的公共话语空间,如何利用这一平台更好地建构农民工群体的公共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