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话语分析是一种语用研究方法,赋予了理解新闻的新路径。本文以《南方人物周刊》的新闻语篇为研究对象,结合话语分析的经典理论范畴,通过详细的文本分析来探讨《南方人物周刊》人物类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探求其话语制作的基本特征以及事实建构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话语分析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主要关注语言或是符号在社会语境中的使用过程。话语分析不但是关注话语或是文本中的语言特征,话语生产、流转和消费过程中所体现的权力实践也是话语分析关注的重点。话语分析的中的理论以及话语分析的方法无疑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瑛 《传媒观察》2013,(2):61-63
以批评话语分析为视角,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三维度分析法为理论基础,从文本、话语实践过程、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等,对《纽约时报》关于“中俄否决安理会对叙利亚制裁议案”的报道进行批评分析,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看似客观、公正的外媒新闻实则隐藏着各种权利和意识形态意义。通过对新闻语篇的批评分析,提高对外媒新闻批评意识,增强语言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话语不仅反映社会现实和结构,而且还建构社会现实和结构。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闻话语日益成为构建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受众了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渠道。本文以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研究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环境新闻话语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分析《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有关河北省的环境新闻对河北省生态环境形象的建构。结论表明,环境新闻话语建构了环境污染严重的河北省形象,同时建构了全面、深入、全力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积极正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博客不仅作为技术、作为个人网络日志存在,更是作为一种话语存在,这种话语类型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公共性等特点。通过对《纽约时报》网站"LEDE"博客中有关"奥运火炬传递"这一新闻事件的话语分析发现:博客改变了传统媒介的新闻话语的特点,网民的参与不仅分散了传者设定的话题而且重构了传者所要传达的语义,从而解构了传统媒介传播者话语霸权的地位,改变了传统媒介的话语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倾向,由此可以窥见西方新闻博客对"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这一新闻事件的话语呈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检视《中国日报》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英语新闻的话语建构及事实再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望海楼”栏目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个以评论中外关系为主的品牌时事栏目,其国际新闻评论具有独具特色的魅力。本文借助梵·迪克和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数据和内容剖析,探讨其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词频分析、新闻框架梳理及情感话语分析,考察这两种不同的呈现空间中胡锡进主导下产制的新闻产品及其个人言论在新闻框架、情感话语上的映照关系。研究发现,《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在高频词汇、新闻框架构建及情感话语使用有着较高的相似性;相关新闻议题上的情感话语倾向映射了媒体定位及社会现实图景;《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的新闻框架、情感话语差异适应了媒介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9.
刘书芳 《东南传播》2014,(8):158-159
《新闻联播》一向被推崇为梦的世界、向往的生活,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以正面报道为主,新闻话语呈现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力话语、知识精英话语、大众日常话语方面。本文以《新闻联播》中的灾难报道为样本,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呈现出《新闻联播》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态度。  相似文献   

10.
梵·迪克话语分析理论填补了新闻学中对新闻话语本身研究的空缺,为新闻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在国内对还处于推介阶段,少有人对话语分析理论在新闻研究中的适用性有着批判性的探讨。要深入新闻话语分析,学者要有语言学和新闻学的跨学科背景或采取多领域学者合作研究的方式,并且不只是停留在新闻文本分析,更要深入新闻实践过程,以运用话语分析理论这一新视角将新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推向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1.
刘英翠  饶鉴 《编辑之友》2017,(9):97-102
借助梵·迪克话语分析理论中的内容研究方法,文章以“题材话语”和“思想话语”为切入点,对民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新闻述评进行了分析,并认为“题材话语”是围绕“服务事实、侧重军政”展开,而“思想话语”则围绕“意在抗争、旨在宣传”展开.同时认为,民国报刊新闻述评之所以呈现出上述话语特征,是对救亡图存和国富民强追求的外在使命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内在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颖的报道形式2013年后风靡海内外,《卫报》作为数据新闻报道的先驱,其数据新闻实践与探索一直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本文以《卫报》官网"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该专题内全部数据新闻进行梳理分析,力求厘清《卫报》数据新闻历史脉络、目前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话语研究教授托伊恩·A·梵·迪克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新闻。他认为,作为一种话语类型,新闻话语是“对过去所发生的政治、社会或文化事件的报道”。并且说“为了让受众注意、理解、再现、记住,最后接受乃至和他原先的认知体系融为一体,新闻内容本身就要进行进一步的组织。如果新闻命题要被接受为是真实的或可能的,那么就需要有其他的方式来增加它们的真实性或可能性。”①在现实的新闻话语的言说过程中,为了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新闻传播者往往要考虑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一些策略性手段…  相似文献   

14.
阎敏 《新闻世界》2012,(3):116-117
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往往会出现英雄原型。在对5·12汶川地震的报道中,老师也是众多英雄原型之一。本文以《华西都市报》为例,对相关报道样本进行新闻话语分析,论述新闻话语是如果建构英雄形象的。  相似文献   

15.
陆萍 《传媒观察》2012,(5):61-63
去年11月30日英国爆发了近30年来规模最大的公共服务部门大罢工,这次罢工自然也成为英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新闻。然而由于自身立场不同,各个媒体的报道也呈现出各自的特色。本文采用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通过分析《卫报》和《每日电讯》的一些文章来比较这两份报纸对这一事件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数据新闻的不断发展,新闻的呈现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可视化在数据新闻中占据的地位愈为重要。英国《卫报》作为最早涉足数据新闻领域的传统媒体,在数据可视化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本文主要是通过对2016年《卫报》的报道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卫报》的数据可视化类型,并以此来分析《卫报》的数据可视化实践给中国数据新闻发展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两篇分别来自《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中国2011两会"的报道有着不同的视角及表述。本文拟使用批评话语分析及积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全面解读。在文本层面,从词汇、人称、情态等方面描述报道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新闻来源、转述形式的分析,说明报道语篇的生成过程;在评价层面,探究两篇报道介入、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进行了解释。文章对阅读中美新闻报道、了解中美新闻传播差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两篇分别来自《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中国2011两会"的报道有着不同的视角及表述。本文拟使用批评话语分析及积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全面解读。在文本层面,从词汇、人称、情态等方面描述报道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新闻来源、转述形式的分析,说明报道语篇的生成过程;在评价层面,探究两篇报道介入、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进行了解释。文章对阅读中美新闻报道、了解中美新闻传播差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众媒介中介了政治阶层与市民阶层,媒介需要辅助执政。惩罚作为一种景观需要在大众媒介话语中得到建构并向市民阶层弥撒,从而从精神层面遏制潜在的犯罪动机。本文以一期法治新闻为例,基于符号学、叙事学与话语分析等方法,剖析其中的惩罚符号建构方式与建构手段。  相似文献   

20.
常江  杨奇光 《新闻界》2015,(3):13-18,45
本文使用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对2014年发生的三个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编译事故——中央电视台马航报道的错译、澎湃新闻对《经济学人》的"选择性翻译"以及新浪网对《外交家》杂志的误译——进行文本分析,尝试探索编译者在二次编码的过程中由于翻译失误而改变事件原有意义的机制,并阐明编译失范引发公众的对抗式解码的现象对于提升新闻编译专业水准、探索全行业操作规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