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功利主义指引着师范教育办学,实用化、"程式化"渗透在师范教育的学与教的活动中.人文精神的核心要义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精神价值.教育的原点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师范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师范生更好地理解教育,促进其精神成长;也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人文教育的内容.在师范教育中彰显人文精神的途径是:在培养目标设定中凸显人文精神的核心地位,在课程设置中适应区分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确立"人文"导向的课程观.人文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对话与熏陶,关键是践行与导行.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人性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渗透人文关怀是这种历史必然和时代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站在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三个方面探讨人文关怀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构建,以实现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着工具化、边缘化的倾向.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关注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积极开展多层次的思想教育工作,将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远程教育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理念变革相结合的产物.切实重视人文教育,并将其与远程教育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人文精神与高等教育的融合源远流长,当今加强远程人文教育的切入点应该是让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受到尊重进而学会尊重,受到关心进而学会关心.具体措施包括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设网上"人文教室"、完善教学支持服务.总之,张扬远程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理念的根本意旨就是以大学生发展为本,走向主体-发展性的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的高等教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符合人的本性.高等教育走向人文关怀表现为教育方式从灌输转变为对话,从限制的教育转变为解放性的教育.高等教育为培养完满的人格服务,就要从孤立的、片面的强调知识、情感、行为的高等教育转向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合,学习的过程就是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扩展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高等教育应当与人的生命整体融合,与教育整体融合,与大学生的生活融合,人文关怀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史>这一类具有浓厚人文色彩和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应该在完成专业科学教育,使之基本具有其专业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人本主义精神,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探索高等学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完善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体系是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是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点;提高各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核心;完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两翼.长期以来,高校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由此而导致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要改革现状,必须从教学入手,增加"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中国传统文学修养"两门主体课程,以构成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一体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独立学院是新型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其办学特征,独立学院必须要优化人文课程设置,其人文课程设置改革应确立适当的教育理念,遵循重点性、协调性、实效性、探索性的原则,建立有效机制,避免教学资源整合对人文课程设置造成消极影响,利用母体高校学科优势,结合学生特征,设置人文课程,以促进人文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阅读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科学素质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通过近几年的院校合并、专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社科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单靠开设几门人文社科课程来培养人文素质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大学生通过阅读人文社科书籍来培养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博览群书,长期熏陶,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非一年半载急于求成之事.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高等教育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根东 《江苏高教》2003,(2):113-115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有 :教育目标多元性 ,教育对象大众性 ,教育方式民主性 ,教育内容开放性和人文性。这对当代高等教育改革有不少启发 :确立新型的教育理念 ;倡导开放式的课程 ;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目前全国各类高职院校已有1300多所,在校生近800万人,占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高等教育质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体育人文校本课程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展高校办学特色,使学生和谐发展的课程.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体育人文素质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开发体育人文校本课程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本质规定性是科学化,科学与人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文化主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存在三种典型的文化心态:偏激、折中与功利心态.科学与人文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斗争轨迹为:课程由经史大一统到西方近代科技为主;力量对比由落后到先进;科学教育由弱到强,由传统到近代;斗争图式由分立到并立到融合.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为了防止后现代社会条件下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技能而呈现出的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教育倾向,立足于全面发展,坚持独立、真理、正义与自由精神培养的和谐教育.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三方面内容,在课程设置时,课程内容要少,要体现学科精髓,有独立的价值系统,文理交融.  相似文献   

15.
王艳华 《文教资料》2009,(11):218-219
人文科技课作为学生获得人文知识与素养的实施途径,其在拓展学生专业素质与个性品格的培养上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所占比分与课程设置、课时总量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及如何与学科课程相融合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呈现出与当今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对称、不协调.如何在完善人文科技素质课课程的设置,构建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谈正确处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宏奎 《教育探索》2007,(10):104-105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关系,对加强和改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文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具有广泛深厚的人文内涵,承载着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的任务,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每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精神塑造的最佳蓝本,语文教学应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充分体验生命的快乐,展示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学生构筑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音乐学科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特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要求,挖掘思想教育内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系统、全面、高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人文关怀在关注个体精神、倡导渗透关爱,构建社会和谐中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并成为引领世界高等教育追求人性化发展趋势的重要力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普及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在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方面人文关怀缺失现象比较普遍.文章就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文关怀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因此思想品德课应该抛弃那种为了应付考试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做法,应该通过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教学等渠道彰显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