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延安时期是丁玲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丁玲的创作态度是主动的,但也受当时时代要求的约束。本文从丁玲到延安前后的经历、丁玲性格的双重性、丁玲知识分子和党员的双重身份体认三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说明丁玲延安时期创作尴尬的原因,以期对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丁玲延安时期创作转向的原因是复杂的.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丁玲在国破家亡的时刻,将个人的命运和出路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革命实践重新铸造了作家的体魄、人格和精神,同时也解决了作家的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3.
深受"五四"文学传统影响的作家丁玲,经过了左翼文学时期集体主义写作风格的转变,延安时期其创作心态经历了再一次艰难的蜕变,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界,她走过了一段由游离到坚定的心路历程,对其创作心态的探究可以作为一个个案观照延安文学体制的规约性和作家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丁玲延安时期的作品,都是描写残酷的敌我战争的现实主义作品,经历生活的重重变故和苦难,她已经是一位现实主义革命作家。但是,一个作家的经历固然重要,而性格,才是决定作品具有独特的作家自我风格的要素。丁玲就是一个乐观浪漫的人,她延安时期的作品,虽然是描写革命,但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她的浪漫主义情结,尽管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她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性格进行创作,但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都有其浪漫主义性格的渗透。  相似文献   

5.
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始终艰难地徘徊在五四文学传统和战时政治文化规范之间。作家试图寻找出一条既不背离自我艺术个性,又顺乎时代要求的创作之路,其间有可喜的收获,也有苦涩的教训,其创作道路和作品文本呈现出的矛盾性、复杂性与多样性,无论对于作家本人,还是对于解放区文学,都有教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夜》是丁玲延安时期创作的一篇具有独特思想艺术内涵的诗化小说,其中包含了丁玲对革命关系以及革命者的深入思考。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这篇小说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加深对丁玲小说创作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丁玲的文学创作发生了由“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转向,前期她的创作积极干预社会生活,具有浓重的启蒙色彩。经历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王实味事件后,她的创作转入了大众化,取材于大众,服务于大众。丁玲曾是延安《解放日报》文艺栏的主编,她的编辑方针曾一度影响了文艺栏的发展,而文艺栏作为一个载体,它又真实的记录了丁玲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女作家。从闻名文坛起,丁玲的文学创作就与时代、政治等关系密切,文学语言也随之不断变化。尤其是延安时期,丁玲的文学语言风格与其早期的文学创作相比,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差异,欧化句式明显减少。她通过词语的选择、音节的安排、句式的选用、修辞文本的运用,使小说语言呈现出通俗、简练的风格特点。这与丁玲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以及其所处的社会时代、地域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变迁史来看,丁玲延安时期短篇小说语言推动了文学语言的通俗化,为新时期文学语言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陈娟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37-40,67
丁玲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是其小说创作历程发展的反映。从"莎菲女士"时期、"左联"时期、延安时期、"土改"时期四个不同时期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阐述,可以深刻了解丁玲小说塑造的一批具有真正女性内涵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丁玲在延安时期创作的小说《夜》,集中反映了丁玲对于女性、婚姻和政治关系问题的思考。《夜》中几个女性的婚姻结局都不圆满,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似乎昭示了革命不但不能解决婚姻家庭情感和性的欲望,甚或会形成压抑这种趋势的规约性因素和力量。《夜》旨在表现延安革命根据地男性革命者在婚姻家庭情感上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烦扰,进而体现丁玲在女性主义和抗日原则、革命叙事与女性叙事之间寻求某种平衡的创作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上海沦陷区女作家苏青以其独特的创作题材和创作风格书写了沦陷区作家"边缘写作"的新的一页.本文用历史的眼光,从乡土文学、女性文学、通俗文学三种"边缘"文学形态对苏青的边缘写作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解读,并进而探讨其深远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中,较多地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这五种辞格,扩大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语言的背后,是个人经历、创作观念这些深层的内容在发挥作用;与语言并肩的,是小说其他要素,它们共同推进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学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中处在最关键位置上的一个环节,通过观察生活,体验一定的生活获得创作所耍的足够的生活积累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准备。关于作家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重要性一直是文学理论领域争论的问题。本文结合一些历史和现实的文学现象简要论述作家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优秀的文学巨著,其中,为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是一个聪明美丽、个性鲜明的女子:晴雯。她是深受作者欣赏和喜爱的一个角色,她有着超众的才能和伶俐的心性,虽身为奴婢,却"心比天高",没有一丝的奴颜婢膝。然而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却无法容忍这样的"奴婢",她的悲剧命运无可避免。在晴雯这一形象上,集中体现了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5.
《金光大道》和《苍生》是浩然分别在中国社会两个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即“文革”和“改革开放”里的重要创作。不同的时代氛围、不同时代的美学理想以及作家在社会不同时期和个人不同人生时段的创作心态 ,都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作品的生成。通过对比阅读 ,从中把握出二者所分别呈现出的“遮蔽”与“敞开”的鲜明特征 ,并以此感知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自从80年代开始,重庆籍作家谭小乔就开始了她的儿童学创作。她是儿童学领域中一个孜孜不倦的追求,从而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一位有名的儿童学作家。本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谭小乔的儿童学创作:首先,探讨其在幼儿学创作中的得与失;其次,分析其代表作《小船飘摇》;最后,介绍其在新世纪中的两部力作《金色鼠王》和《我是妖怪变的》。  相似文献   

17.
从《小鲍庄》到《纪实与虚构》,王安忆的小说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旨在通过强调理性技术写作来完成和实现她创造个人心灵世界的意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对叙述方式的重视,二,强调故事的构成与使用。王安忆小说意识的变化是非常自觉的,并且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为此,她进行了大量的阐述。但是也要看到,王安忆的理性技术写作,由于过于强烈的理性动机,抽空了作者特有的感性经验,形式过于坚硬,也损害了小说叙事的感性力量。怎样平衡二者关系,则需要小说家从创作实践的不断调整中获得。  相似文献   

18.
在台湾女作家琦君的创作中,涉及女性婚姻爱情的作品数量众多。琦君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敏感表现了旧式婚恋中女性命运的不幸。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作品相比,琦君的表述较为宽容、淡定,以理性节制情感,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独特风格。这与其自身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