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文言文中的“者”字句式,是古代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之一,在文中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分清这些句式,有助于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现将“者”字结构的几种句式介绍如下。一、“名词 者”字句式。相当于“……的(人)”,它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1.北山愚公者。《愚公移山》(译文)北山下有一个叫愚公的人。2.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译文)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答应。  相似文献   

2.
现在是两位“智叟”意见相左:一个说愚公应该移山,一个说愚公应该搬家,都振振有词,滔滔不绝,可就是谁都不问问双方共同面对的这位愚公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愚公:是北山愚公,还是南山愚公?是两千年前的老愚公,还是两千年后的新愚公?是单干的个体愚公,还是已经组织起来的集体愚公?换言之,也就是说这二位“智叟”又要做学问、研讨问题,又简直就是成心置时间、地  相似文献   

3.
<正>《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泽东同志在40年代就曾提出我们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种精神.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一部分人把它说成是效率低、不合时宜了,并提出了“愚公应该搬家”的观点.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我认为愚公应该移山,而且愚公移山的精神也应该永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多年来,围绕智叟和愚公之妻对待愚公庞大移山计划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的质疑声,从来没有断过.近日,笔者听课,课堂上学生对此争论气氛活跃,谁也不服谁,最后以老师"愚公之妻不是反对者,而是支持者"盖棺定论.课后上百度搜索"愚公之妻不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共有十多页,其中以湖南岳阳县三中方发贵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11期)上的文章为代表,几乎全都一个调子--"愚公之妻是一位积极关心移山事业、行事谨慎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5.
<正>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对于愚公是愚蠢还是有智慧的讨论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一次旁听一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思维活跃、思想新锐的学生虽知愚公精神值得学习,但还是几乎一致认为愚公的行为实在不可取。理由有三:1.困难太大,投入和收益不相称,不如搬家或修路;2.移山到别处,妨碍了别人的路;3.破坏环境和生态。对此,教师往往会参照这样几种意见来解读愚公: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  相似文献   

6.
(课本剧脚本)“愚公”新传道具:显示牌、头盔、相机等。出场人物:愚公、愚妻、智叟、山神、玉帝、愚公子孙第一幕(愚公、愚妻上)(愚公头系白毛巾,边走边望天)愚公:我们家门前这王屋、太行二山,风景真好。愚妻:好个屁,整日没阳光,衣服晒不干,道路不好走,噫,你发什么呆呀!愚公:(一副深思样,伴咳嗽声)太太,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两座山搬走。愚妻:(摸摸愚公额头)怎么咳嗽,没发烧吧?快请医生看看,该不会染上“非典型肺炎”吧?愚公:我没病,我决定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孩儿们!愚公子孙:(匆匆上)干嘛,老爸?愚公:我决定搬走这两座大山,去省城才方…  相似文献   

7.
年且九十的愚公,坚忍不拔地向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进行令人震撼的挑战行为,最终感动天帝,命天神搬走两座大山.于是,愚公的故事尽人皆知;他本人,也成了众人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有柳宗元<愚溪诗序>一文.文中"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一句,点明了名"溪"为"愚"是受了古代愚公谷故事的启发.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愚公谷"故事的内容,课后设置了一道古文今译的练习,选用的是刘向<说苑·政理>中的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9.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愚公这个战胜自然的英雄形象。关于愚公形象的塑造,教参历来把寡妇之子作为群众支持移山的代表,以示"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侧面烘托愚公形象;一  相似文献   

10.
课改过程中,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语文课堂上出现很多的另类阅读:有认为愚公真愚,破坏了自然环境的;有认为鲁智深残忍无人性,三拳打死人的……学生有这样的观点本不足为奇,问题是这样的"奇读""误读"被当成"多元解读"被教师肯定为创造性理解,我们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相似文献   

11.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愚公这个战胜自然的英雄形象。关于愚公形象的塑造,教参历来把寡妇之子作为群众支持移山的代表,以示“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侧面烘托愚公形象;一线教师一直尊重这一观点。但经推敲《愚》文发现,把寡妇之子看作寡妇讽劝愚公移山的代言人,更利于愚公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你真笨,愚公     
愚公移山这个成语大家一定都知道吧?它讲述的是一个叫愚公的农夫,他家前后各有座大山,拦住了去路。如果愚公要出去,一定要翻山越岭,过了大山才能到。愚公为了方便,就独自一人拿了锄头去挖山,想把山搬走。日子一天天过去,愚公早出晚归去挖山,他花了很长时间,直到快死了,还没能把山移开。很多人认为愚公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相似文献   

13.
愚公一家世世代代居住在山里,门前有王屋、太行两座大山,它们把愚公死死挡在山里,日子难过啊。愚公寻思着:得想法子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给搬了。这天,愚公找到老朋友智叟,告诉了他想移山的事。智叟听后摸着胡子哈哈大笑,坚决反对。智叟不愧是智叟,一会儿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愚公一听,连声称好,就回家准备了。回到家,愚公召开了一次大家庭会议,会上提出了智叟的想法。全家听了都觉得十分妙,第二天他们就开始行动了。原来智叟建议利用这两座山进行资源开发,招商引资。这样,不但节省人力,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怪不得愚公一家人都说好呢!…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愚”说的由来 ,一是与愚公谷的典故有关 ;二是因遭贬受辱 ;三是政治不清明。《愚溪诗序》、《愚溪对》与称愚的内在实质是大智若愚的面纱、愤世嫉俗的激辞、长歌当哭的斗争形式。  相似文献   

15.
时光飞梭,眨眼间已到了21世纪,而愚公却还没能将挡在家门口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移走。虽说愚公身子骨还算硬朗,但这样挖下去也不是办法呀。这时候,愚公只好向智叟请教了。  相似文献   

16.
邻家的孩子在背完《愚公移山》后,问妈妈:"愚公干吗要搬山呀?"妈妈回答:"大山挡在他家的门口,走路得绕很大的弯,搬走了大山,子子孙孙就可以走直路了."孩子奇怪地问:"那他干吗不搬家呀?"妈妈赶紧说:"可别到外面瞎说去,'愚公移山'是伟人号召的."  相似文献   

17.
片段(一)阅读教学《愚公移山》整个教学过程:疏通文意——开展辩论——剧本表演。本课教学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第二个环节。师: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故事,那么对文中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愚智之分,该如何评论呢?请就"愚公愚,智叟智"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展开辩论,畅谈自己的看法。正方,"愚公愚,智叟智";反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开始!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8—9期合刊上发表了季文先生《愚公之妻也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一文(下称《反对》),文章开宗明义:……如果说愚公之妻也是愚公计划的反对者,则大多数人都不能同意此观点。然而笔者经过对课文的仔细爬梳、对愚公之妻话语的反复揣摩后得出结论:愚公之妻确实是“移山计划”的瓦对者。此论新则新矣,然而经不起推敲。季先生得出如上结论的理由有三,下面试逐一讨论。  相似文献   

19.
愚公移山     
小髅图 《顽皮娃娃》2008,(15):22-25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人们叫他“愚公”。 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很高很高的山,一座是太行山,另一座是王屋山。这两座大山正好挡在愚公家门口。他们一家人每天出去干活、办事都要绕很远的路,非常不方便。  相似文献   

20.
古时候,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愚公一家出行非常不便……这两座山太讨厌了,我订的报纸、牛奶根本送不进来,更别提宽带入户啦!所以,孩子们,我决定……明白您的意思,愚公爷爷,我们全家一定同心协力,把山移走!把山移走?开什么玩笑,我是说咱进城买套新房,把家搬走!就这样,愚公一家进城买房去了……静……××小区9800元/平方米您舒适的家子孙们,我们全家同心协力,一定把山铲平!话说有一人叫智叟,他听到愚公挖山的消息……愚公,你太天真了吧!这两座大山,你怎么可能把它们移走呢?哈哈……我移不走还有我儿子,儿子后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