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901年(光绪26年)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新式学堂,但由于当时没有法定的学制,致使兴新学无所依循。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因种种原因,这个学制虽然正式公布,却未付诸实行。1903年清政府又命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相似文献   

2.
杨建玉 《甘肃教育》2007,(10X):36-37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时为农历壬寅年,故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建立的学校教育系统,但并未施行。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相似文献   

3.
1901年1月29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被迫宣布推行新政。“新政”后全国各地大量学堂的创办,以及赴日考察学务的官员和《教育世界》对日本各级各类学校及其规章的介绍,使清政府认为有必要从法律制度上规范全国新式教育的推展。于是,1902年1月,清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并令他拟定各学堂章程,至8月,包括数个学堂章程在内的《钦定学堂章程》拟成,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学校系统,因1902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从法律上对实业教育的地位给予了确立。它规定:在大学堂中设农(…  相似文献   

4.
从清末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开始,中国开始了现代职业教育法制化的进程。1912~1913年,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公布了《学校系统令》及各学校令和规程,又称壬子—癸丑学制,其中包括《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1922年,壬戌学制由民国北京政府颁布,以综合的形式规定了职业教育学制。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戊辰学制,基本上延续了壬戌学制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规定。1932年2月17日,国民政府颁布《职业学校法》,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职业学校规程》和《职业补习学校规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和措施,基本上形成了旧时中国职业教育的法律和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5.
安娜 《教育家》2004,(1):41-42
中国近代学校始创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以科举教育为正统,仅设有同馆、方言馆等若干新学,尚无学校系统可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未及实施,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另颁(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为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学校始设于19世纪60年代,叫做“学堂”。当时仅有若干新学,尚无学校系统。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后,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学制。  相似文献   

7.
壬寅和癸卯两个学制的制定前后相隔仅一年多时间,且后者比前者更完善。一般认为,壬寅学制公布后未及实行,很快被癸卯学制取代,清末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而成于《奏定学堂章程》。然而,从清末蒙学堂和高等学堂的兴办状况观察,尽管壬寅学制是粗糙和不完备的,在实践中也并未完全受到漠视。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历史回顾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转换等,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壬寅学制。1840年鸦片战争后,为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逐渐酝酿形成。1901年1月29日,西太后下达“变法上谕”,要求内外大臣及各省督抚提出教育改革方案。1902年8月,由张百熙奏进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大学堂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及《各学堂系统图》得以批准颁布,总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这年为阴历壬寅年,…  相似文献   

9.
一 1902年清政府以《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颁发全国,1903年修订后称《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04年实行。《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小学堂和中学堂均开设修身和读经二科,其中修身为第一科,并以管理条例的形式对各级学堂的仪节、堂规、舍规予以规范;这是中国用法令形式规定德育课程的开端;《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中国文字(学)、历史、地理诸科中作出德育方面的要求;1904-1911年间,这些规定一直深刻影响着实际学校德育活动;清末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课程设置也大多参照《奏定学堂章程》进行。这个学制中,女子教育毫无地位,课程设置上,按照中学为本,保存国粹的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清政府推出“新政”,实行“改革”。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具体表现在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定学制等方面。至少有三千多年历史但并非独立学科的语文教育,此时成为在全国推行的独立的一门学科。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同时还有《钦定蒙学堂章程》和《钦定小学堂章程》),在“中学堂章程”中,对“课程门目”所包含的各科(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外国文、图画、博物、物理、化学、体操十二科)分学年(四年)列述课程内容,其中“读经”和“词章”属语文课的门目。这个被称为“壬寅学…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新式学校教育制度——《奏定学堂章程》。这个学制包括《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其中“蒙养院章程”对幼儿教育的地位、目的、内容、方法及幼儿的入院年龄均有详细的规定。这样,幼儿教育便成为清末新学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有组织的幼儿教育也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的单独设立,始于1904年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的颁布,至今已有百年之久。纵观百年历程,语文学科前进的步履并不完美.“瘸子现象”呈现颇多。  相似文献   

13.
语学科的单独设立,始于1904年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的颁布,至今已有百年之久。纵观百年历程,语学科前进的步履并不完美,“瘸子现象”呈现颇多。  相似文献   

14.
光绪二十九年 ( 1 90 3 ) ,清末新政进入第三个年头。诸多改革项目之中 ,教育乃重要一项。壬寅学制既已出台 ,制定者张百熙正踌躇满志 ,锐意进取。不料清廷派刑部尚书荣庆协同其管理大学事务。一满一汉 ,难达共识 ,时又值学潮 ,学务改革因此受滞。百般无奈之下 ,清政府选派封疆大吏张之洞会商学务 ,厘定章程。数月之后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 ,清廷明令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即癸丑学制。该学制凝聚了张之洞的智慧与心血 ,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清末学务改革的关键时刻 ,清政府何以会选择张之洞来制定学制 ,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长期封建社会里,是没有设立公共的社会幼儿教育机构的。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在此学制中,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社会幼儿教育机构——蒙养院。自学制公布后,全国各  相似文献   

16.
耿红卫 《教学与管理》2012,(33):104-105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经政府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正规学制,史称"癸卯学制"。该学制在中小学堂中开设有"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从课程开设的规定中,可以看出两课程已经具备了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主体的语文学科的特征,拉开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教育的序幕。从此,语文教育从传统的文史哲不分的"大语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是我国当代学前教育的主要机构。但就我国教育发展而言,学前教育的主要机构曾被称为蒙养院、蒙养园、幼稚园。蒙养院是中国近代正式颁布且实施的第一个学制中所规定的学前教育机构名称。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在这个学制中确立了学前教育的地位,从此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摆脱过去基本上由家庭进行的传统模式,逐步向由社会专门教育机构组织实施的方向发展。蒙养园和幼稚园是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学制所规定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1910年及稍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定并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将蒙养院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小学校开设地理课,是在清朝末年。前期,只在少数教会学校和国人自办的新式学校开设。后期,停科举,废八股,兴学校,学习英国、日本的教育制度。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它是我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学制。从此,地理课即正式列入中小学课程,迄今已八十多年。随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学制、教学计划的变化,中小学校地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1901年,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为求自保,被迫实行“新政”。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1月13日,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时称“癸卯学制”,一直沿用到1911年清朝覆灭为止。  相似文献   

20.
<正>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伴随近代工业生产的出现和新教育运动的兴起,陆续办起了一批实业性质的学堂。1902年至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壬寅学制系统和癸卯学制系统,部分地吸取了新教育运动的成果,规定于普通学堂外另设各级各类实业学堂——职业学校的前身。自此,新兴的实业学堂正式纳入了我国学制系统。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