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基础与依据,也是人文城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利保障。文章从城市规划的理论视角,对三明市城市规划瓶颈进行相关述评,提出破解三明城市发展瓶颈的三大有效策略:一要树立"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二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打造人文城市;三要加强城市规划的制度化建设,用制度构建确保三明城市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都拘囿于"主体——客体"二分的关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认识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关于个人网店属性认定之争议主要有作为商事主体并由相关商事法律规范予以救济与具有财产属性并由民法的财产制度予以规制两种。对于个人网店的非商事主体地位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个逻辑方面进行反思并予以证成:因与商法制度相龃龉、违背效率性、缺失程序要件等形式原因,个人网店表现形态与商事主体准入规则存有悖逆;从主体与客体之实质区隔反思其商事主体与财产属性之区隔,认定个人网店的非商事主体地位并确立其客体属性具有制度、产业与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在与外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茵 《文教资料》2012,(32):15-17
本文试图以"主体"、"自我"为关键词,将之与"他人"、"主体间性"的关系为索引线延展,将拉康文论中的"镜像说"、"三界说"、欲望理论间建立联系,并结合文学理论中对主体与身份认同的研究,指出拉康将语言学的概念引入到精神分析,并将之运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具有极大的独创性,它集中体现了拉康开启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文论中以主体无意识为内核的哲学本位。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主体—客体"二分基础上的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由于在思维方式上隐含着教育者以类似于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教育对象的倾向,所以易于造成人的本性失落和主体性丧失。当代西方"主体际"哲学由于单方面强调"主体—主体"思维模式,因此无法真正完成对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现代超越的任务和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既唯物又辩证的基础上整合了"主体—客体"思维模式和"主体—主体"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了"主体—中介客体—主体"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实现对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的现代超越开辟了光明之道。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部多声部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展现了多个人物的意识流"对话"和他们之间的"共在"关系。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角度看,这部小说不仅表现了外部的主体间性,而且还刻画了内部的主体间性,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个人主体的独立性和交互性,以及主体内部的多维度的独特看法,反映了伍尔芙超越唯我论的主体间性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对于人们认识"主体"这一概念的影响可谓是颠覆性和开创性的,尤其他的镜像理论影响更是深远。基于想象界的镜像阶段的主体只看到自我虚幻的统一性,将他人误认为自我从而成为一种异化主体;而进入象征界的主体则能够认识到主体与世界的分裂性,承认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他人。昆德拉小说中的无知者与清醒者两种人物形象恰恰是异化自我与认识自我的真实映照。  相似文献   

8.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的前提,"人的需要"是实践主体建设的动力,"人的发展"是实践主体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内涵,依此理论提出选择和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的统一体系包含三个层面:主体—客体—主体、主体—客体、主体—主体。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必须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丰富并且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作者与主人公既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又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其哲学根基在于巴赫金从宗教中上帝与人关系中受到的影响。复调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模式与上帝与人的对话模式之间具有血缘般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厨房》正如其题目一样,文体上无处不展现一种"轻快"。但同时透过这层面纱读者又能感受到作者真实要表达的"沉重"。"轻"与"重"的共存是通过主人公的心理与言行传达给读者的。此文从作品开篇与结尾处主人公的心理、主人公的出场设定、主人公成为孤儿初的行为以及主人公回归现实方式尝试着讨论这部作品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奥康纳的长篇作品和短篇作品通常被认为分剐采用不同的戏剧性意象来表现作者的宗教精神。在她的长篇小说《智血》中人物与上帝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主人公与上帝的积极抗争关系,一种是其他人物与上帝的消极关系,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共存于作者依靠宗教救赎人类灵魂的价值追求之中的。这两种意向的同时存在使现实的怪诞和信仰的终极意义都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4.
从诗歌主旨内涵、诗歌抒情主体和诗歌艺术三个大的方面考察了《卷耳》漫长的接受史,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代评论家关注的重点都有所转移。从最初阐发温柔敦厚的诗教到最终还原诗歌的本来面貌,并对诗歌本体进行深入、细致和全方位的考察,这其中不仅反映了时代思想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更可见出诗歌批评理论的逐渐发展和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5.
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的代表作《草房子》讲述了主人公桑桑成长过程中的契机与考验。作品中桑桑在异性触动下不断完善自我,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成人爱情故事的影响下体会成人世界的无奈和不得已;在经历了死亡考验后拥有了乐观的心态懂得了对生命的珍惜,最终走出了童年的稚嫩与天真,逐步走向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跨越。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 3 0年代 ,由于生活中男性 (胡也频和冯雪峰 )的影响 ,丁玲的男性观发生变化。对瞿秋白有了抛弃感情偏见的重新认识 ,具体体现在她的小说《韦护》中。此后一系列的“革命 +恋爱”小说都是以男性做主角的。在具体写法上 ,丁玲倾向于男性化叙事方式。南京时期 ,她进一步尝试用男性第一人称对男性暴力和男性沉沦生活进行揭露 ,出现了“陈伯祥”这样的“多余人”形象  相似文献   

17.
《远山淡影》与《浮世画家》是当代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两部鸿篇巨作。作者都对主人公所生活的空间进行了大量的着笔,如城市、公园、公寓等。以福柯权利与空间理论为指导,深入探讨主人公所生活的城市空间和居家空间,揭露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所构建的光怪陆离的权力场域,在空间规训系统与分配原则的作用下,将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全景敞视监狱”。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诗歌(尤其是他的隐晦诗)的难解性常常源于诗句中施动者及句法的不确定性。以诗歌说话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为着眼点,本文通过详细解读李商隐的部分诗歌,旨在发现这些诗歌中的确定与不确定因素,以及这种不确定性是如何使对这些诗歌进行多种阐释成为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研究我国城乡一体化实施对村镇规划管理的影响入手,着重分析了城乡一体化的内外动力因素,充分揭示现阶段村镇规划管理所存在的五大问题,最后提出了六点见解和对策来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对城乡一体化思想的贯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