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张羽 《青年记者》2008,(7):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2.
采访和写作     
时刻准备着在本文的前两段里,我会谈到党报记者的政策学习和政治修养问题;记者的文化学习和科学知识的修养问题.有了这两方面的修养,再加上刻苦的正确的采访,我们就此较能够容易地担负起党报记者的任务了。从现在开始,我想进入有关采访工作方面问题的探讨.先谈采访的准备工作.在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不打无准备之仗".毛主席这个指示对采访工作也有构大的意义.有人也许会这样说:别的工作能够在事先进行准备,唯独记者工作是很难作准备工作的,因为  相似文献   

3.
正《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采访也不例外。新闻工作者要想取得新闻采访的成功,在双脚迈进新闻发生的现场之前,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新闻界一位老前辈曾这样说:"采访前准备得充分,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因为采访前有了准备,不仅在正式投入采访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问主动,而且还可节省现场采访的时间,减少现场采访不必要提问的几率。如果采访前不做准备,或是准备不充分,有时不仅会给采访工作带来被动,甚至可能造成采访的失败。记者在采访前,需要考虑:事先  相似文献   

4.
一位著名记者曾说过:任何一次成功的采访,不论是被采访事件的大与小,不论我们写作篇幅的长与短,如果没有事前的准备,一般说是难以想象的。一、采访前的准备包括以下内容1.多熟悉专业知识,力争接近采访对象一个优秀的文科毕业生刚到记者岗位,就让他去采访一位生物学界人士,或采访一次地下塌方的突发事件,事先若无任何准备,我想任凭他有再好的文字功底,也不一定写出好的新  相似文献   

5.
我初搞通讯报道工作的时侯,到某单位去采访,或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总是“单打一”地直来直去,事先没准备了解的情况一概不闻不问.如果事先要了解的情况构不成一条新闻,便白跑一趟.后来经过实践,学得聪明了一点,慢慢体会到,基层单位的工作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珍惜采访机会,不能“单打一”,要多问问,多听听,会从中捕捉到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6.
羊宛轩 《青年记者》2021,(19):26-28
党把新闻舆论阵地交给我们,无论我们是记者、编辑,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有一份共同的责任。——刘海陵"不好意思,没给您充分时间做准备。"采访开始前,记者对没有将采访提纲事先给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党委委员、书记、社长刘海陵而表达了歉意。"没关系,我都准备一辈子了。"刘海陵笑着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7.
刊中刊     
《视听界》1996,(5)
7月4日到6日,我有幸参加了淮阴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市、县新闻单位联合采访“百村干户小康路”新闻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就我个人来说,至少有三点收获。1.成功的采访需要有充分的访前准备。7月2日,局领导通知我,将于后天参加“百村干户小康路”采访。我利用采访前两天的宝贵时间,做了三件案头准备工作:①翻阅省、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30日至6月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5月30日晚,温总理在欢迎宴会上发表即席讲话说:"2007年我访日回国后看到一本书,名为<35号投手温家宝>.访日期间,我和日本立命馆大学的学生打了一场棒球.从这本书里面我了解到,校方和学生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9.
新闻现场采访前应扎实准备、心中有数——"心至"要掌握新闻事件背景及相关资料,打"有准备之仗"。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采访活动的成功与否。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确定采访任务和采访对象后,必须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工作,比如: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问题的症结;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状态;理清自己的采访思路及欲达的目的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打"有准备之仗"。  相似文献   

10.
1989年2月的一天,我去红霞公寓采访我国的第一代外交官姚仲明同志。采访的题目是:“中缅边界问题”。姚仲明同志是我国第一任驻缅甸大使,曾担任中缅边界谈判中方首席代表。这是我第一次采访,而且采访的是一位名人。为此,我事先作了一些准备,读了一些有关资料,然后列出了几个采访时要问的问题。我来到红霞公寓,见到了姚仲明同志。这是位和蔼的长者。姚老已经知道我的来意,一见面就热情地开门见山地问我想知道  相似文献   

11.
(续本刊第七期) 六、人物通讯的采访 人物通讯的采访除了遵循一般的新闻采访规律(比如,采访准备、提问技巧、受访者的心理等等)外,还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1、找故事.写新闻讲故事,这是近些年比较热门的话题.我想这也许跟美国资深记者威廉·E·布隆代尔的<<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被翻译到我国有关.这本书在前言中说:"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在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  相似文献   

12.
报社记者要采访作家刘墉,刘会先问:你做什么栏目,打算做多大版面?如果是电视记者采访,刘也会先问:节目打算播多长时间?问完后,他会按照自己把握的时间接受采访,差不多时就会打住,并提醒采访者:我回答的内容已经超过你的需要了,内容已经够用了,可以停止了!有人问他:这样做不怕得罪记者吗?刘墉说,我的时间有限,采访者应该尊重采访对象。记者事先不做"功课",来了以后再慢  相似文献   

13.
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岂止是读书需要"源头活水",在常见的人物专访报道中,记者的采访提问同样也需要"源头活水"。人物专访比常见的新闻报道要详细生动,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记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人物专访中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需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提前制作采访预案,围绕主题设计问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常见的人物专访报道,记者要围绕主题精心设计问题,拟订采访提纲,制作采访预案。对于采访一些知名的公众人物,记者在事先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14.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话的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要有所准备,有了准备方能成功,否则胜算的把握殆尽。采访,从汉字方面考证:"采",手于木上,即用手摘取树上的叶子,它是有目的、有选择的行动。"访",  相似文献   

15.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做一些准备。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同志讲过:“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这是我党在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著名口号。这个口号也可用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中来。要有把握,就要有准备。而且要有充分的准备。”采访是新闻工作中的调查工作,也需要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之所以能写出《中国的西北角》这样的不朽之作,是  相似文献   

16.
一篇成功的典型人物新闻作品,要让受众在感知其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报道对象产生可感、可信、可学的第一印象。因此,典型人物的采访需要技巧,记者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作为一名广播记者,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典型人物采访的技巧谈一些自己的观点。采访前做足准备工作采访前的准备是记者采访活动的关键环节。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确定好采访对象,运用各种手段查找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了解采访对象的相关背景。只有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保证采访思路清晰,报道主题明确。广播采访是一对一的采访,记者要录下采访对象的声音,一般采访时间都比较长,因此需要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根据已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结合自己的采访目的,制作采访提纲,精心设计最切中要害的提问。对于专业性领域典型人  相似文献   

17.
爱我黄河     
孙凯 《青年记者》2001,(4):28-29
有这样的积累和思考做准备,一旦有合适的机遇,是一定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的。每一个省采访几天,采访什么问题,细到×日×时采访什么,线路怎么走,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之间距离多少公里,事先都要有详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2001年 11月11日,美丽的多哈,一声槌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终于签订。我和同事侯振威有幸经历并亲自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还为中国人民带回了两件珍贵的文物。多哈采访归来感触颇深,有喜亦有憾。 境外采访及早动身 第一个强烈的感触就是采访一定要抢前,除了事先要做精心准备之外,在时间上一定要打个提前量,特别是到国外采访,人生地疏,语言不便,更应该尽量提前到达采访地点熟悉情况为日后的采访做准备。去年11月5日远赴卡塔尔首都多哈采访之前,我和同事侯振威就已经做了大量日常准备工作。 WTO第四次部长…  相似文献   

19.
文教记者,免不了要和专家、名人打交道.采访他们的难度较大,写好也不容易.近几年我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甘苦参半,不妨以此就教于有经验的同行.知识:采访的生命用这个标题,并非故作惊人之语;对于我这样一个资历颇浅的青年记者来说,确是采访名家几撞南墙后"撞"出来的一句"警言".名家,自然具有相当的专门知识和专长.而记者则不一定具有专门知识,更谈不上象专家那样"专"和"深".新闻职业有训:"事先对自己的采访对象要有所了解."究竟了解什么呢?开始时认为只是这个人的年龄、职业、专长,而其中更多的还是采访对象的经历与事迹.1978年6月,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当时在北  相似文献   

20.
广播采访是最生动,最可靠的播音形式,在现代广播中广为运用。1.必须准确把握主题无论是采访什么人,都会有想获取或传达的主题,并通过事先与被采访的对象沟通,对主题进行充分的调整,这样才不会使采访的主题分散,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采访中谈到邪教组织"法轮功"的话题时,必须在事先对科学进行深入的学习。虽然"法轮功"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个政治问题,但重点是放在国家的政治性问题上,还是以国际背景、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为主题,必须有准确的把握,才能通过采访提供更为生动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