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人墓碑记》中“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之“傫然”一词,解释纷然杂呈,似乎确诂难定。《古文观止》二吴的夹注谓“傫”字的“音义同垒”。——这也许就是一系列误释的根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诠注“傫然”为“相并相集貌”。沈蘅仲编著的《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则依就课本的注释,一气辑录了五种解释。它们是:一,“聚集的样子”;二,“重叠相连的样子”;三,“依次重叠相连貌”;四,“凭高聚立貌”;五,“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之后,作者又胪列了《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三家大型辞典的释例。最后,作者取悦其所辑之第三种解说,曰:“故释为‘依次重叠相连之貌’为宜。”此外,还有释为“堆积的样子”的(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还有释为身体被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教参》上注释为:“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显然《教参》上把“过”释为“经过”。这样理解准确吗?笔者揣摩再三,觉得不妥。  相似文献   

3.
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因其观点鲜明,分析透辟,眼光锐利,切中要害而名垂千古,后代对其注释者甚众。然于“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一句中的“互”字,各家均释为“交互”。义虽近是而未近确,今试为辨正。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册课文《五人墓碑记》(明·张溥)中有这样两个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它们引起了我们师生共同关注,引发了一场争论。第一句: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在翻译这句中“谁为哀者”时,我们的理解出现了分歧。《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古文完全解读》(马德高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5.
“抠门儿”,《汉语大词典》释为“方言,吝啬”,《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方)吝啬”,《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为“【济南】吝啬”。“抠门儿”为什么会有“吝啬”的意思呢?这要从“抠门儿”的“门儿”谈起。  相似文献   

6.
《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句中“皇考”一词,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的随文注释为“皇考,太祖”。笔者认为,将“皇考”释为“太祖”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把《短歌行》中的“去日苦多”译为“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这一译法值得商榷。杜甫《登高》中有“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和《大学语文》(徐中玉、钱谷融主编)都把“苦恨”释为“特别恨”。我们认为“去日苦多”中的“苦”字也是作副词,表程度,“去日苦多”应译为“过去的日子很多”,作者有慨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之意。  相似文献   

8.
《汉书·窦田灌韩传》 :“坐乃起更衣 ,稍稍去。”该句亦见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其中“稍稍”一词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无注释 ,盖为常见之义 ,即“逐渐”也。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 (八 )》“稍”字条认为“‘稍稍’二字叠用等于现代的‘渐渐’” ,并举该句为例。《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将该句释为“座上的客人看见势头不对 ,便起身托言上厕所 ,渐渐地散去了”。王伯祥《史记选》将该句释为“坐客于是托言更衣 ,陆续退去”。《汉语大词典》“稍稍”词条下共有十一个义项 ,其中“随即 ,已而”条下举《史记》该句为例。按…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多年来一直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传统篇目.现行人教社的两种版本都将此名篇编入。《荷塘月色》引用了梁元帝萧绎《采莲赋》的片段,其中有“鹋首徐回,兼传羽杯”等句.两版都将“羽杯”释为酒器.这是正确的。可“羽杯”是一种怎样的酒器呢?  相似文献   

10.
文非 《语文知识》2000,(9):70-71
高中语文第五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有句:“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教材将其中的“继述”释为“继承、讲述”,失之。其实,“继”“述”二字同义,都是继承之意。“述”,《说文》释为“循也”。《汉书·地理志下》:“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流放,作《离  相似文献   

11.
潘宏 《学语文》2007,(2):48-48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句中有“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句。其中“乐乐”的读音值得探讨。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为其注音:“乐乐下字音洛。孰乐亦音洛”。清·焦循《孟子正义》注曰:“独乐乐,上音岳,下音洛。”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  相似文献   

12.
《俎侯夭簋》“易在俎王人□又七生●”一句,“七”后一字当释为“生”,学者或释为“里”,不确。无论从铭文字体、铭文内容、同时期分封铭文的格式与内容,还是西周时期“里”的性质等,皆可得到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3.
《赤壁赋》一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句,在人教版高中《语》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很显然,这里编将“粟”释为“谷粒”。我们若细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该解释有些欠妥:大海中怎么会有谷粒呢?这样翻译不大合乎情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薛艳 《语文天地》2010,(10):22-24
近日翻检《李清照集校注》,品味精妙字句,获益良多。念及《武陵春》一词,其中有千古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觉其似有所本,然又不甚明了。复忆起与宋初郑文宝诗《柳枝词》末句相似,于是笔者又翻找《宋诗选注》,幸得其然。钱锺书先生还于注释中提供出几处“载愁”之例,只周邦彦《尉迟杯》、石孝友《玉楼春》、王实甫《西厢记》、陆娟《送人还颓安》四处,仅列例句,叙述简略。为了弄清“载愁”的来龙去脉,笔者又查找了一些其他诗词,并作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5.
田曦 《铜仁学院学报》2002,4(3):37-37,61
文言词语的注解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据此,笔者对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选编的明清散 文《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祭妹文》的各一注解提出不同算法。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六册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其中一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里的“阿姨”,教材未加注释。有人著文将“阿姨”释为“母亲”,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7.
《五人墓碑记》中的“谁为哀者”一句,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新老课本都没有给单独作注。简单的四个字,似乎很容易解释,其实不然。就笔者目前所见到的新旧《教学参考书》及许多文言翻译资料,没有一种解释能让人信服。现将各种翻译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8.
汤广文 《学语文》2006,(4):44-44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19.
王文化 《学语文》2002,(1):22-22
高语六册课本选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诗中“雨脚如麻未断绝”一句,看似浅显,一般选本和教参都未作解释。教材对句中“雨脚”作了注解:“指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点。”显然,“雨脚”是雨点,之所以释为“像线条似的密集”,是因为句中有“如麻”一语。教材认为“如麻”就是“如麻线”。此解乍看可通,然细嚼全诗,似觉欠妥。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有一句“钉头磷磷”,编者在课本222页注释为:“[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该注的依据,大概是来自刘桢《赠从弟三首》:“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辞海》注:磷磷,水中见石貌。音为阳平(línlín)。课本注者以为是石头突立水面之貌。其实,“水中见石”是言水澄澈,石可见,不是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刘诗亦有所本,《文选》此句李善引《毛诗》曰:“杨之水,白头磷磷。”毛苌传曰:“清澈也。”由此可见,把“磷磷”释为“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似不妥。“磷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