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徒制是现在我国职业院校进行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现代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学生主要职业岗位都是工程技术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施学徒制是符合现代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对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起到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建筑工程技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人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建筑工程技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解决建议阐述校企工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希望为研究校企工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内江科技》2015,(5):14-15
本文论述高职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现状,探索校企互惠式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研究所具有的实际应用价值,提出校企互惠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为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黄金来 《科教文汇》2013,(12):185+18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然而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传授一个方面,还包括要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人格健全,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当代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开展应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通过建立全新的、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校企远程互动可视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系统实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7,(1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教育的热门话题,既反映出教育决策者对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清醒、敏锐和理性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成效上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从整体上看还缺乏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实际现状及经验,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促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6,(11)
国家高职教育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挥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目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是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我院机电专业为例,对校企合作的专业运行机制下实践"校企双主体、工学双循环"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为地方性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职教学的特点和现状,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院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了"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调研与论证机制;与行业企业合作创建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建构体系;各专业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重点,校企合作创新"三统一、多样化"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精湛技能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7.
现代高职教育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校提前体验到了企业(工厂)里工作、生活气氛,为学生今后真正走向工作岗位作好铺垫。数控专业尤其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于数控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合适的。本文主要探讨了数控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教育中数控教学方式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职业教育的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以我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所构建的"心手相通、学做相融"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和重要切入点,而项目课程则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改革趋向,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和结合点,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扩展点,是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一直是各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全国各高校加深知识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依然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推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我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为完善高职院校的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黄国容  黄慧玲 《科教文汇》2013,(5):119-120,122
通过几年来的校企深度合作,实行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专业+校中厂"专业建设模式。校企共定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组双师团队等措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施"订单培养、做学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如何在"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共育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下,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黄金来 《科教文汇》2013,(36):185-185,18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然而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传授一个方面,还包括要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人格健全,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当代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开展应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通过建立全新的、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校企远程互动可视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系统实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后备应用性人才保障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战线的共识。全国各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进行了的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由于目前企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责、权、利不明确,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也不够完善等造成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本文提出了订单培养与宽口径培养相结合、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招生,共同培养三种基于双赢视角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胡霞露 《大众科技》2009,(12):153-154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企业冠名订单式培养是工学结合的关键。文章论述了校内实训基地模式、校外实习基地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面临着IT人才需求大、大学生就业难这两大问题,因此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是我国高校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笔者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当前存在的一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特点,从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教学方式、考试评价体系三方面提出了高等院校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到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体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标志,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改革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校内外实习(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6,(3)
烹饪职业化专业人才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是从市场配置、政策激励和合作运行等机制入手,以"基于典型岗位核心能力导向、多层次工学交替"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烹饪职业化专业人才,构建"专业基础能力+社会方法能力+专业特色方向"的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从而建立校企协同在专业技能培养、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的长效合作机制,为地方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6,(1)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就必须联合软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整合企业资源,进行专业共建。本文根据目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针对如何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前期大量考察、交流、调研与数据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加以剖析试点,最后总结形成了在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师资整合、实训基地共建、管理形式等几个层面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并对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软件学院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的一批高层次实用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对高素质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软件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软件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与进展、采用的主要合作模式及出现的问题,并结合郑州师范学院软件学院办学实际,创新与实践“校企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特色班建设,在校内建立企业的研发和实践基地,引企入校,积极进行校企合作的探索实践,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