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已进入以移动传播为主的智媒时代.我国各级气象机构开展的公众气象服务与新媒体时代传播环境及用户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和技术的变化,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新媒体时代公众气象服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新媒体时代公共气象服务挑战发展战略、开展生态圈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气象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还对各行各业的经营以及规划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气象服务信息为视角,从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现状出发,对气象服务信息有效传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将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现状与制约因素相结合,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气象服务信息有效传播能力的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以及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青海省公众气象服务为例,分析电视、广播、手机短信、气象网站、报刊等传统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在气象信息传播服务中的发展变化。新媒体时代,气象服务方式呈现新特征,气象服务产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提供主体更加多元。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融合媒体在气象服务信息传播中的发展现状,针对传统气象服务存在时效性差、覆盖面窄等弊端以及公众对于“天气预报”诉求难以得到满足等问题,提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与融媒体相结合,利用融媒体超时空、超地域特征和显著的双向交互特性,将气象服务信息内容与视频、图文、动画等形式相结合,进而为各种新媒体发布平台和媒体消费群提供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传播迅速、覆盖面更广的可视化气象服务信息。  相似文献   

5.
手机气象短信是-种具有新闻性的通俗化、人性的气象服务产品,它具有传输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点,使气象信息能够更快捷、更及时、更准确、更经济地传递给社会各行各业,能够更多、更广泛、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生活.本文从气象信息传播的效果人手,阐明了气象短信在气象信息传播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当前,气象服务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各行各业的服务效益日益凸显。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借助科技发展的势头,最大限度发挥气象信息作用,服务公众,服务社会,本文结合气象信息传播工作实践,给出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气象宣传工作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时代,基层气象部门要遵循气象工作和新闻传播规律,创新工作机制,优化管理服务,探索更好地搭建弘扬气象精神、传播气象文化的阵地,把气象亮点、信息、文化等融入到新媒体主流宣传中,全方位展现气象部门软实力,为气象事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2016年7月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一次大到暴雨灾害天气的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此次服务工作的特点:预报较准确、提前,预警及时、到位,部门联动效果显著,信息多渠道发布,媒体应对得体。同时结合实际服务经历分析了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决策气象服务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要提高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全球气候异常,每年入汛后要加强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及时发布动态监测报告逐日滚动天气监测;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敏感性和进一步提升决策气象服务水平;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灾害性天气评估工作,根据不同的气象灾害,要关注不同的服务重点,针对性报送服务材料;加强相关单位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开展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多元传播。  相似文献   

9.
高迎新  史天宇 《学会》2014,(4):62-64
公共气象服务在减少由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降低对经济社会不利影响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现,作用日益显著。气象对受众的服务而言,传统的短信、彩信、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服务手段已无法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而微博这种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以活泼、生动、网络化的语言与公众进行信息互动的方式,彰显出强大的网络信息传播功能,正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社会。气象部门为拓展公共服务渠道,更快捷地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到用户手中,开创了与公众"微距离"接触的时代,"气象北京"微博已逐渐成为公共气象服务的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新媒体冲击下气象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面临的危机进行了分析,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气象局为例,思考创新气象影视节目的形式,提出通过节目内容创新、包装方式创新和传播形式创新等方法,将以天气预报为主的传统气象影视节目向综合性气象服务产品转型,为新媒体时代气象影视节目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2021年7月2日—7月7日锡林郭勒盟出现的连续性暴雨天气的气象服务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特征和造成的灾害,归纳了气象服务过程,总结了服务经验和亮点。此次天气过程预报预警准确,产品发布及时有效,在预报预警信息的发送中,利用锡林郭勒盟行署组建的“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群”,全方位传输气象信息,充分发挥部门间联防联动机制,同时加强与媒体的信息传播合作,拓宽了气象服务产品的传输渠道和服务范围,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即时通讯云服务的快速壮大,为健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最大化发挥"三个叫应"服务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提出了遵义市气象信息员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开发主要围绕解决气象信息员管理、气象部门与信息员的互动渠道、气象信息传播与反馈及灾情实时上报等方面等问题进行开展,对提高信息覆盖面和灾害防御的有效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7,(2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不断提升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要求。面临这种情况,公共气象服务要想长远的发展就不得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创新一条新的传播途径,满足大众的需求。利用微博这个途径不仅可以通过多种的渠道还可以通过转发等方式来公布相关的气象信息,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让气象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还可以和大众进行互动,充分发挥了微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融媒体在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和优势特点,针对当前传统气象服务存在时效性差、覆盖面窄、公众对于"天气预报"的诉求难以得到满足等问题,提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与融媒体相结合,利用融媒体显著的超时空、超地域的特征与较强的双向交互性,生动形象地将各类气象信息以视频、图片、动画及文字等相互结合的形式进行传送,进而为公众和广大用户提供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传播迅速、覆盖面更广和可视化程度更大的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浙江省德清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建设及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统计调查,分析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有效覆盖率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提高公众有效覆盖率的具体措施。分析表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有效覆盖率与气象监测能力、预报预警业务水平、信息传播渠道及其传播效率、社会传播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公众有效覆盖率,须从监测、预警、发布、传播等各个领域加以改进,最大可能地提前监测时间,缩短分析研判、预警信息制作、预警发布操作及信息传播时间,为公众赢得更多地应对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6,(15)
通过对花都区农业现状、农业气象服务对象和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拓宽气象信息服务发布途径,制定符合当地的气象服务推广策略,完善气象服务推广保障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气象部门更好地服务"三农"以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做出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气象频道自2006年开播以来,气象新闻作为其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声画并茂、快捷直观以及独有的专业魅力,逐渐被广大观众所关注。新闻报道讲究的是各种同期信息的巧妙应用,以此增强电视气象新闻的可信度和现场感,弥补气象新闻报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增强电视气象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实用性以及增强"三农气象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些与新闻素材的来源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构建新一代气象新闻信息采集网络,成立西藏纵向区、地(县)三级安全可靠的专业气象灾害数据采集团队,对加强气象新闻报道,实现全方位动态跟踪气象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新的气象服务内容是摆在气象人面前的新任务。本文通过对当地几个乡镇蔬菜生产基地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深入浅出地指出了现代农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具体需求,同时通过对当前县级气象服务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当前气象为现代农业服务存在的不足和欠缺。该文在最后明确提出,要想搞好当地气象为现代农业服务工作,必须首先切实了解本地的现代农业生产状况。针对地方种植特色、作物品种、李节性生育等农业生产的不同需求提供气象服务,同时要加强能对农业生产带来损害的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注重平时农业气象知识的科普宣传,加强对农民的指导,为当前气象如何更好地为现代农业服务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5,(24)
微信以其便捷快速的信息接收和传输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气象部门借助微信平台发布、传播气象服务信息,开展气象灾害预警和科普宣传工作,有效发挥了"气象微信"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积极作用,也提升了气象部门的服务能力。阐述了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介绍了平台模块组成,并从如何满足公众需求、公众平台团队的运营、公众平台品牌打造等方面,讨论了关于气象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紧密围绕全面建设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重点工作背景下,气象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支撑,以内蒙古气象科技服务事业发展为研究方向,剖析了目前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了解决措施,以期为内蒙古气象科技服务事业发展谋划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