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公案题材的作品在中国历代作品中都有所涉及,但直到宋代公案才作为小说的一个门类被正式命名.就从宋代开始,详述宋元、明、清三代最具代表性的公案小说文体和作品:宋元公案话本及文言公案小说;明代公案小说集及拟话本公案小说;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及<聊斋志异>.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展现了公案小说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时代特征,将公案小说...  相似文献   

2.
小说《聊斋志异》当中的公案篇目,代表了清代文言笔记体公案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其中,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黑暗的深刻揭露与愤怒抨击,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意识与法律思想。此外,较以前的各类公案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公案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及小说体制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书名是书籍的符号,从中可以探求其与其他书籍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此种文体的特点和兴衰发展的密切联系。公案小说尤能说明这一特点。以“记”、“传”、“胆”、“公案”、“侠”、“义”等命名的公案故事和公案小说呈现出不同时期公案小说的形式、内容和特点,清晰地展现了公案小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文言小说和小说评点的分别界定,对文言小说评点定义如下:文言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批评的主要样式,它的评点对象是我国古代以文言创作的、与白话小说相对而吉的小说,其形式主要序跋类、评注类和符号类三大类,功能是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侠义公案小说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小说题材,其创作者非常重视故事情节的编撰和布局.但在阅读这类小说的某些情节关目时总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以《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为代表的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就有大量的雷同化情节.本文借助叙事学、主题学中“母题”这一概念,对这类小说中的“比武斗智”母题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求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对这类小说的情节结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文言小说经过长期的孕育、发展和演变,至唐代产生了传奇小说,从而使文言小说发生了质的飞跃和根本性的变化。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一)小说观念和创作宗旨的更新:(二)描写对象和题材内容的转变;(三)小说艺术的继承、拓展与突破。这些飞跃和变化说明,以传奇为代表的唐代文言小说已基本上具备了现代文体意义的小说特征,文言小说在唐代进入了成熟和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据此也说明,前人对唐代传奇小说的高度评价是中肯的。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我国文言小说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文言小说发生了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的转变,本文从叙事演变的角度出发,结合宋代文言小说的实际,对宋代文言小说的叙事演变进行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8.
作为外国小说与古代小说在外在而不是内在结合的产物,近代侦探小说无疑带上了浓厚的过渡性特征.在翻译上,近代侦探小说多使用章回体的形式和文白夹杂的语言,并反映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思想观念;而在创作上,或者把传统公案小说修改成侦探小说,或者径直把公案小说称作侦探小说,或者在侦探小说中掺杂公案小说的成分,都可见出传统公案小说的影子.我们讨论公案小说如何促进侦探小说向民族化和现代化的过渡,对于研究近现代中国文学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文言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在方式上是相通的,故“采”对于文言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文言小说创作实际状况,发现文言小说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成为文言小说的一个“观念”,采录也成为文言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以上方面,决定了文言小说内容上的“博”、“杂”,在结构上的“小”及作家非正统心态三个本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林公案》是记叙林则徐的晚清小说。此书虽名为“公案”,也常与其他公案小说合集出版,但其写法独特,与当时流行的侠义公案文学有很大区别。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作品众多,以塑造侠客义士为重点,情节多离奇曲折。《林公案》则颠覆了这种写作模式,林则徐不是线索人物,而是实际主人公,书中没有塑造众多的侠客形象,也不以侠客义士为中心展开情节,而是真实描写了林则徐的为官事迹,特别是他在水利、漕务和禁烟上的贡献,表现了林则徐的民本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林公案》的创新写法和纪实性使其成为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一种变体,应归类为历史演义小说。  相似文献   

11.
"诗文小说"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出现的一些羼入大量韵的言小说被孙楷第先生命名为“诗小说”。“诗小说”这种形式的出现与言小说的内部发展有关,也与一定的审美接受心理有关。小说中夹杂作为“第二语言”的韵来抒情、言志而不是写景状物的传统,可追溯到史传学和唐前小说中,才子佳人题咏、唱酬的模式受《莺莺传》以至《西厢记》、《娇红记》的影响甚大。这些小说中的韵的水平虽然低下,但它们仍是迎合了这样一种心理:既辑录了才子佳人的诗词与其本事,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雅的心理需求;又因写风月之事,具有相当的传奇性,而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论唐代文言小说繁荣与科举制度盛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言小说在初兴期蓄势的基础上,繁荣期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者蔚起,名篇如林,呈现出堪与诗歌媲美的繁荣景象。唐代文言小说的繁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尤与科举制度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直接有关。这一时期进士科、制举以及吏部科目选等取士非常盛行,不仅选拔了一大批才学之士,而且营造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文化氛围。唐代科举制度盛行给文言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而科举士子假文言小说叙写科举环境下的现实人生,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则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繁荣。  相似文献   

13.
黄世仲享有“革命派小说大家”之誉,他的成名作历史小说《洪秀全演义》,其一,以史料记载为依据,以历史人物为“原型”,以“合情理”为基础,以“感觉力之宏大”为宗旨,具有小说的“演事”特性,其二,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史诗”型叙事文本,在叙事方式上,既继承了中国典型小说“讲史”之长,也表现了“写人”的性格发展和传奇色彩,运用了多人并进的“集束式”艺术结构,其三,在人物塑造上,采取了虚实相间,即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方法,作者“写人”有两个特点:改变传统小说的“脸谱化”倾向;写出了人物性格变化发展的轨迹,这是与许多晚清小说的最大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4.
曹艳春 《天中学刊》2003,18(3):72-74
佛教对中国古典小说影响深远。佛教典籍在文体形式、叙事模式、审美情趣等三个方面都与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正是这些相似性为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小说与古代日本汉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汉小说是日本小说中一个独特的类型。它们是日本小说作家以汉字为叙述语言,描述日本本民族故事、反映日本人民民族感情的一种独特创作。多年来,由于这种小说形式上的“汉化”和内容上的不相一致,致使它们同时被排斥在中国和日本小说的研究视野之外.其面貌不为人所知。事实上,它们虽然从学疆域划分的角度上属于日本,但无论其语言风格、体形式,还是小说旨趣等等,它们又的确深受中国小说的深刻影响,甚至是自觉模仿。这一切,显示了处于化强势地位的中国小说对域外小说强大的影响力,及其在学交流中不可取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从宋代文言小说作者籍贯与作品数量两方面着手考述,可以归纳出宋代志怪小说的地域分布特征。其次,结合地域文化分析了这一特色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浓郁的巫术鬼神及术数信仰,他们认为无论个体还是时代的盛衰治乱,都被鬼神所决定,都可用术数以预知,故而常常用它们来指导自我人生乃至社会事务,这直接为志怪小说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其次,离不开这些地方的自上而下的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的对志怪小说的喜好和提倡。  相似文献   

17.
浦安迪在批判胡适、鲁迅等前辈学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奇书文体"说。以明清六大小说为代表的"奇书文体"继承了史传文学的叙事传统,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叙事模型和主题表达方式。"奇书文体"说重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叙事传统,把明清长篇小说最终定性为文人小说。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教科书里的日本二战小说在历史认识上所存在的偏差和作为教材所起到的负面作用值得注意。在日本,它们对青年一代二战史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中国别导致对日本二战小说的误读,影响了从历史层面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9.
许多中国现代作家往往以西方小说理念,对中国古典小说采取简单的批判和否定态度,林语堂则多有肯定、赞赏甚至迷醉,并直言他所受的中国古典小说的深刻影响。林语堂在神秘主义、悲剧的喜剧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叙事艺术上,都与中国古典小说有着直接的因缘。当然,除了《红楼梦》,林语堂对其他中国古典小说尚缺乏深入研究,即使对于《红楼梦》也有模仿过重和创新意识较弱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小说艺术美创造的历史,也是小说语言美创造的历史。中国古典小说的作者们,奉献给人们的小说语言的美感魅力是多姿多彩的。撷其大要,有如下几方面:各尽其妙的语体运用产生的美感魅力,各呈异采的风格创造产生的美感魅力,各具情态的人物塑造产生的美感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