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英语介词起着广泛的联系词语的作用,是英语中异常活跃、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类之一.介词“as”作为引导词构成的“as”介词短语既可用作宾语补语也可用作主语补语,多见于用在动词之后,发挥其在英语句子中的句法功能.然而,众多的语法专著极少有在词法章节中举例论证介词“as”短语用作补语的语法功能,然而,实际教学的英语材料里却频频出现用作句子补语的“as”介词短语,因其“貌似简单”而往往被忽略;为此,针对从实际教学中采集的实例,着重论述和阐明“as”介词短语用作句子中补语的用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前几年,《中学语文教学》曾载文对兼语短语作谓语(原兼语式)与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区别开展了讨论。程观林和盛文澜两同志都先后举了“热烈祝贺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一例进行论证,并以该句的前一动词“祝贺”含有“促成”意义,“取得圆满成功”是前一动词“祝贺”所期望产生的连锁反应为理由,把它鉴别为兼语式。 “热烈祝贺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究竟是兼语短语作谓语还是主谓短语短语作宾语,我们不妨先弄清“祝贺”一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它是大会召开前的预祝呢?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再有”可以是一个具有多层连接功能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句子或语段。连词“再有”是在明清时期由短语“再有”演变而来的。从“再有”衔接的前后成分之闻的语义关系来看,“再有”可以作话语标记,用于引导话题,指示后续话语与前接话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沈开木先生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以下简称“沈文”)一文中说: “当一个短语不是主谓短语的时候,一般地说,“不”字的否定范围在“不”字后面,常常是从“不”字后那个词开始,到动词的宾语为止。即是说管到逻辑宾语为止。 “在‘不’字的否定范围里,存在着一个否定中  相似文献   

5.
对“一杯”、“一次”这样的量词短语用在动词后面时的定位,长期以来在汉语语法学界存在着不同意见,有的将它们处理成宾语,有的将它们处理成补语。对这种“动+量词(数量)短语”结构,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其中量词短语的性质而定。如果是名量短语,就是动词后的宾语;如果是动量短语,则是动词后的补语。  相似文献   

6.
然字词汇释     
然,在古汉语里,常常充当应答词和指示代词的角色。在现代汉语中,它的含义变得越来越虚了,往往只跟在别的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后面,起个“人云亦云”的作用,充当一个不甚显眼然而相对稳定的配角——词尾。也许,正因为它的“虚”,而又善于扮演配角,在语言的海洋里,喜欢跟它组合在一起的词却日见增多,几乎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然氏”家族。在这个意义上讲,称之为“然字短语”也未尝不可,自然为了照顾语言习  相似文献   

7.
“似的”是比况助词,永远轻读,它和别的虚词一样,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或短语之后,构成一个短语,共同充当句子成分.本文主要谈一下“似的”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组合成比况短语以及它们组合之后的句法功能.一、比况短语的构成(一)比况助词“似的”附着于词之后比况助词并不是和所有的实词都能构成比况短语.常见的是比况助词附着于名词之后,其次是附着于动词之后,再次是附着于疑问代词之后构成比况短语.“似的”附着于形容词、数词、量词之后的很少见.1.附着于名词之后(1)这孩子木头似的,真不讨人喜欢.(2)每片荷叶上都留着一粒珍珠似的露球,晶莹透亮.(3)他抓了把牛毛似的烟丝按在烟锅里,猛吸了几口.(4)我军铁桶似的包围了敌人.(5)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火似的沉甸甸的高梁的红穗在风里摇晃.  相似文献   

8.
“通”和“透”在唐以前分别是两个单音节词,到中唐时才作为并列短语“通透”出现在文献中,晚唐趋向成词,宋使用的频率加大,宋以后得到了发展.从短语的粘合到词汇化的过程中有语音、语义上的契机.运用词汇化的理论,历时性考察和梳理“通透”一词的历史演变及词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介词(preposition),词量不多,但作用很大,使用时灵活多变,掌握比较困难,是中学生学习英语时遇到的一个难点。 介词一般只用在名词或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如动名词)、短语、从句)的前面。所以过去把介词称为“前置词”。也就是说,在介词的后面一般要有名词或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从句作为介词的宾语。 介词,按语法功能来说,是一个虚词。但它在英语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语言  相似文献   

10.
英语短语动词的语义纷繁复杂 ,语义之间的关系亦多种多样。有的为动宾关系 ,有的为动状关系 ,有的含比较意义 ,有的意义表原因 ,有的表达方式。从语义的角度来认知短语动词是一种科学的新理念、新方法。由away组成的短语动词含“continuously”(不断地 /连续地 )之义时 ,所含意义为动状关系 ,常用的短语动词有 33个。  相似文献   

11.
宫文胜 《阅读》2011,(9):40
同学们,当我们表示物体的方位时,需要用到介词in,on,under,behind,between等,这样的介词叫方位介词。这些介词后面加上一个名词或代词,可以构成一个介词短语。一、看看介词的意义和介词短语。  相似文献   

12.
【复习要点】1.懂得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认识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能分清句子的“主干”和“枝叶”,能按要求缩句和扩句。2.学习和认识下列几种句式:(1)主谓短语和同位短语作句子成份的句子。(2)连动句和兼语句。(3)三种相关的句式——“把”字句和“被”字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引述和转述。3.能够辨析和正确修改常见病句。  相似文献   

13.
也谈汉语的动词复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职大学报》2004,(1):105-107
本文就汉语中的动词复制结构进行分析,简要概述其他学者的研究,指出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释:汉语复制结构是由“动词-宾词”和“动词-补语”两项构成。本文认为,“动词-宾词”形成结构上的焦点,需要有焦点短语来诠释这个[焦点]特征,而同时汉语中的泛动词“得”“了”需要与动词或形容词结合以及它们不同于英语泛动词的特征,焦点短语和泛动词的共同作用促成这种结构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回纲 《职大学报》2004,(3):65-67
本文针对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听、说、阅读、翻译方面常犯的“否定词”错误,比较系统地归纳并分析了三种“否定词”的误用情况。形式否定的误用—形式否定指“表面上看是否定,而是实际上却是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的误用—双重否定指“句子同时有两个否定词,或一个否定词和一个具有否定意义的词、短语,它们相互抵消否定意义,变成了强势的肯定;完全否定与部分否定的误用,否定转移的误用—否定转移指“否定词所否定的并不是紧随其后的部分,而是后面的某个部分”。  相似文献   

15.
As well as是英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短语,通常叫做并列连词,也有人称它为等立连词、边际连词或准并列连词。意思是“除…之外,也,和”;“既…又…”;“和…一样”。它可以连接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语,是各种考试中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怎样才能正确运用这一短语呢?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美丽的大地上,有一个肥沃、富饶的渔米之乡,这就是人们向来乐于称道的“天府之国”一四川盆地。当人们对这个“天府之国”啧啧称赞的时候,却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四川盆地并不是我国历史上获得这种褒赏的唯一地区。那么,还有什么地方曾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呢?这就是关中平原。探讨这两个“天府之国”的形成,总结历史上儒法斗争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诸方面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是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7.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正在于它不仅仅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还同时描写和歌颂了敢于反抗的许多被压迫者的形象。晴雯,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身为下贱”的晴雯。却“心比天高”。在曹雪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晴雯是一个胸怀坦荡、嫉恶如仇、敢爱敢恨、敢笑敢骂的天真、勇敢的女孩子。她的这种性格特质,经常表现在她的尖刻的讽刺中。生活在大观园这个所谓的“乐园”中,她的眼睛  相似文献   

18.
“绝了”最初是由动词“绝”与动态助词“了”组成的动词短语。随着“绝了”前面的成分由名词扩展为动词,再由动词扩展为形容词,加上语境的类推扩展和重新分析作用,“绝了”不断固化和主观化,最后通过句法外置,演变成为一个话语标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绝了”具有特征鲜明的篇章衔接功能和人际交往功能,这些功能在现代汉语的对话口语中得到发展,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英语里面的分词有两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由分词构成的分词短语功用很多,在本文中我想着重论述一下用作状语成份的分词短语。分词短语作状语时一般是放在句首(但作方式状语和伴随状况时常放句末)。作状语的分词短语通常是以主句的主语为逻辑主语,例如:Sitting at the back,we can’t hear a word.(由于坐在后面,我们什么也听不到。)在这个句中,sitting(坐)这个分词的逻辑主语就是后面主句的we(我们)。  相似文献   

20.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陶盆有好几幅人面象。有在耳旁加两条小鱼的,应依《山海经》之例称为“珥鱼人面”;有的人面虽不加珥鱼、衔鱼,却同鱼纹、鱼网纹共一个陶盆里并存,它们显然有密切关系;最奇特的是“人面与鱼形合体花纹”(图一)。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里也发现类似陶盆,有同样的人面纹,也与鱼纹共栖(图二)。这就更启示我们要着重探索“人面”与“鱼纹”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