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给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交际”、“工具性”,表明了语文学科是交往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人文性”表明了语文学科传承人文精神的特点。“交际”、  相似文献   

2.
张玉华 《现代语文》2008,(4):116-117
过去过于单一的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从而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最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感知领悟法”与“理性分析法”是传统语文教学中两条相对立的不同思路。“工具性与人文性辩证统一”的新语文学科本质与课程特性,决定了“感知领悟与理性分析必须相补充”的原则存在与操作依据。  相似文献   

5.
教学必须有效,有效教学是教育科学化的产物,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过分强调“人文性”、“自主式”、“生成化”的倾向,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有效性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正确践行新课改理念,积极创建和谐课堂,让“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科学协调.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相得益彰,以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6.
蒋晓龙 《学语文》2004,(4):54-54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主次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对语文学科给予了新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说这一定性使得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性质纷争告一段落。然而在这一新  相似文献   

7.
辛德才 《内蒙古教育》2006,(5):36-37,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这是当前对语文课程性质最科学的表述,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应该偃旗息鼓了,可事实不是这样的。“工具说”和“人文说”争论还在继续,对此我们不能不引起重视。前些年由于过分强调工具性,课上教师重在讲知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重复的、枯燥的训练,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忽视个性的发展,使人文性丢失,以致学生思想单纯,情感冷漠,悟性差,缺少创新,  相似文献   

8.
苏明松 《中学文科》2009,(7):133-133
多年以来,我国语文界一直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争论不休。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终达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共识。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看待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9.
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在作业设计时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使我对语文作业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有了新的定位,使作业“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承担了“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英语新课程改革应实现以下“五个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知识与情感相结合”“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相结合”“输入和输出相结合”“必修学分与多元化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五个结合”体现了《课标》中所提出的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五个方面的精神,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1.
冯雷激 《教育现代化》2005,(11):110-110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它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同时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同时也给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现在很多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偏低:有的高中生居然连请假条、申请书、通知之类的应用文都不会写;说话、作文言不得体;总之,学生表现出的听、说、读、写能力与就读的年级常常很不相称。究其原因,笔者在听了一些课改公开课、示范课、竞赛课后,感到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在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方面也存在一定偏差。一、过分重“人文”轻“工具”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时下,“人文性”、“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个性”等成了强势语言。很多语文老师在转变观念时发生…  相似文献   

13.
高师续本科教育是与高师普通本科教育并存的一种特殊层次的师范教育,二者虽然培养目标一致,但教育对象各异。现行高师教育课程体系在人文性及师范性方面的缺陷,必然导致高师续本科教育对象人文素质不高和师范性特征不明显。高师续本科教育不仅要避免重蹈覆辙,而且要全力弥补现行高师教育课程体系已造成的人文性及师范性不足,努力将教育对象培养成为“会为人师、会教学育人、会教育科研、会学校管理”的新型中学教师。  相似文献   

14.
赵曦 《四川教育》2003,(1):36-36
新课程引进“人文性”、“人文内涵”这一概念,既是一面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感极强的导引之旗,也是一个具体可感的评价尺子。人文说到底是指人类的文化活动、劳作,创造的感性显现与理性润染。教师在一方黑板前的正音,学生在三尺课桌上的描红,其形神风韵,都是人文理念的导引,人文素养品级的显现。但是与建筑的文化广场,市井的品茶文化,考古的断代文化不同,教育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核心是人类精神文化中的精英文化。新课程精神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无论是语文、数学、地理或是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等等,注意了人类的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构筑成了新语文教学的理想,是“语文味”的核心。因此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体现人与文和谐、师与生和谐、情与理和谐、思与悟和谐的美。那么,怎样创设这样一种语文课堂呢?  相似文献   

16.
从体操学科的特点、体操的健身价值等方面入手,针对现行体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人文性”匮乏的现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调查访问法等,对学校体操教学过程改革中应贯彻“以人为本”,加强“人文性”思考的建议进行探讨。提出了“人文性”体操教学理念的可行性及实现“人文性”体操教学过程的具体措施,从而充分体现体操教学过程本身蕴藏着的丰富人文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前直行的“读经热”过分注重了古代经典与人文教育的人文性,忽视了科学教育的人文性对人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的巨大教育价值。重视科学教育的人文性与人文教育的人文性,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价值和目的,才是人文素养提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那么,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换句话说.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应从“点”“线”“面”“体”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过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的倾向。如: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把“人文性”(文化性)作为语文学科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以人为本”是培养“人文性”的前提条件;广泛自主的阅读实践是培养“人文性”的基本途径;平等的师生观是培养“人文性”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