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这是"真理",所以,孩子有"病"需家长吃"药"。家长改变了孩子就能改变——这是"硬道理",所以,想要孩子变,家长自己先要改变。但是家长改变远比改变孩子难得多。家长希望孩子优秀,希望解决孩子的问题,要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原则、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爱的哺育。爱是快乐与信任组合产生的复合情绪,爱是施爱者积极主动地"给","给"不是为了"得",但"给"必然会带来"得"。父母爱孩子就要注意孩子需要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点,合理满足孩子需要,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要以身作则,获得孩子的信任,同时,坚定信念,无条件地信任孩子,让孩子具有生活的底气;父母还要积极主动地给予孩子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并使孩子具备"给"的意识、习惯与能力。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网友在论坛发帖称:一些家长一直在讨论要不要给孩子买个窃听器手表,以此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确保孩子的安全。而在上海,某小学有多个孩子佩戴了带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学生还没放学,教师上课说的话就进了家长朋友圈。许多家长给孩子购买这种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保护孩子"。"保护孩子"是一个非常美丽而充满正面效应的理由,许多针对孩子的粗暴介入,都是在这个美丽的理由之下进行的。事实上,孩子也有着自己的隐私,保护孩子也包括了保护孩子的隐私,以上演"窃听风云"的方式保护孩子,反而可能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到教  相似文献   

4.
《母婴世界》2010,(5):33-33
孩子是我们的"润滑剂"孩子是父母的开心果争吵正一触即发,孩子突然插一句:"你们争吵,也要学会文明一点呀。"孩子一边说笑着,一边做着鬼脸,甚至还  相似文献   

5.
正他生于北京,是一个让母亲挠头的"坏"孩子。可父亲却另有他的看法:不怕孩子皮,就怕孩子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太"乖",太乖的孩子往往抵挡不了坏。有时候孩子"坏"一点反而是一件好事,对"坏"孩子只要施以适当的教育,他会变乖的。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电子医学工程系的母亲觉得孩子的父亲说得很有道理,于是配合丈夫对孩子积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家长如何管理好孩子的学习是家庭及学校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爱孩子是人的天性,爱孩子就要"管"孩子,"管"孩子就要"懂"孩子。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组织开展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活动及本人做家长的经历,谈儿点看法。一、学习效率贵在"境"一是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内环境"。要想办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尽最大可能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孩子的学习要防止目标极端化,也  相似文献   

7.
倘若说"玩是孩子的天性",那么"淘气就是孩子的本能"。若不是严重的恶作剧或淘出了事故,淘气可以说是孩子天真、活泼、聪明的代名词。倘若说"玩是孩子的天性",那么"淘气就是孩子的本能"。若不是严重的恶作剧或淘出了事故,淘气可以说是孩子天真、活泼、聪明的代名词。所以,大人对孩子的"淘气"要加以分析,不能一概地反对,更不能横加指责和训斥。孙儿鑫博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但也时不时地冒点"坏水",淘点"小气",对此,我采取了三种对策:欣赏、支持;顺其自然;教育、诱导。  相似文献   

8.
李萍 《考试周刊》2013,(6):188-188
童话是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是点燃孩子思想和语言火花的一团火种。相信童话的孩子是快乐的,在童话世界中成长的孩子是幸福的。实践证明,长期感受"童话氛围"的孩子,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鉴别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模仿能力、动手创造能力均超越极少接触"童话氛围"的同龄孩子。所以在幼儿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孩子成长创造契机,尽可能地在环境中营造"童话氛围",潜移默化地启发熏陶孩子,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9.
<正>1.寄宿制孩子≠半个孤儿院儿童尹建莉老师的一个结论是:"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其实是她偷换了概念,将"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接受教育"与"遗弃孩子"画上了约等于号,也将"寄宿学校"与"孤儿院"归为一类了。这完全是两码事。家长不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以后就永远不管不问,孩子平时在学校可以给父母打电话,周末就可以回家团聚。就算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依然可以感  相似文献   

10.
"哺乳是孩子的‘体外子宫’,母亲的怀抱也是孩子的‘体外子宫’。在哺乳时,母亲在心理上更进一步加强了同孩子的一体感。"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因此造物主有意安排人类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哺乳。事实上,哺乳是孩子的"体外子宫",母亲的怀抱也是孩子的"体外子  相似文献   

11.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在教育中,我们应当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思想,带着平等、真挚、耐心的爱去教育孩子。同时,由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只会接受爱,却不懂得付出爱,所以在"爱的教育"中教育孩子学会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教育中爱孩子、教育孩子学会爱,唯有两点都做到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是孩子心灵停靠的港湾,是孩子形成基本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21世纪,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迫切需要一代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养成"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教育学家斯特娜夫人曾说过:"孩子的心是一块  相似文献   

13.
烫过方知痛     
正有些错误,学生为什么屡教不改?我认为是"趋利避害"这一人之本性在作祟。孩子口渴,需要喝热水。热水很烫,我们会提醒孩子,"这水很烫,现在不能喝。"但是千百次的提醒,倒不如把水的温度调得低一些,不至于烫伤孩子,却足以让孩子体验到"烫"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孩子烫过,方知痛。烫过了,痛过了,下次孩子口渴想喝水时,就会在"解渴"与"烫嘴"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4.
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赏识教育"是每位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是让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教师和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台湾作家张文亮的《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把教育孩子比喻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引导低段孩子学写话,如同牵着"蜗牛"去散步。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牵着"蜗牛"学写话又何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独断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感悟"会长大"的语言魅力,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语言文字中的回响。  相似文献   

16.
惩罚是一门艺术,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的惩罚手段五花八门。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屁股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一个男孩,今年8岁。在处理孩子花钱的问题上,我陷入了困境。孩子上学以来,学校经常收钱,孩子要钱我就给他。后来,孩子居然偷拿家里的钱,并想方设法骗钱,还和同学随便借钱。我们不知如何是好。马志国:"钱的启蒙教育"问题是家庭中很有普遍性的问题。该怎么做呢?一是正确地让"钱"走进孩子的心中。在孩子面前过分渲染钱的作用,有意无意地灌输"金钱至上"的观念;或者,在孩子面前对钱讳  相似文献   

18.
<正>荷兰的家长对待子女与中国的家长对待子女的方式方法截然不同。读了《孩子,我花中国的家长们最重视的莫过于子女的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中国人拼的就是孩子。与此相反,在西方,对待孩子,社会公认的价值理念是"再富不能富孩子"。以我所在的荷兰为例,孩子从小就被普遍穷养。荷兰人对孩子非常"苛刻"和"吝啬"(lìnsè)。很多孩子从小到大穿的都是亲戚朋友的孩子穿小了的衣服,大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相似文献   

20.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形成"我是谁"的自我意识,正处于自尊心极强的阶段,面对一系列的当众屈辱,一般孩子都承受不起这样沉重的打击,更何况他本来就是一个不善表达的孩子。而父母如果仍然像以往一样要求他、批评他,只会起到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负作用,使孩子的问题更趋严重。即使一些孩子眼下不出现异常,也可能成为以后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本案中的李铭从小是一个听话、省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是容易受伤害的孩子,他们往往不善倾诉内心的苦闷。对于这种性格的孩子,父母尤其要关心他们内心的感受。在家庭教育中,建议父母:从小要允许孩子适当顶嘴,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实际上,父母在家里也代表了"权威",孩子跟父母"顶嘴"需要"反抗权威"的勇气,所以,"顶嘴"的孩子也更具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