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龙源期刊网近1600种期刊的年度网络传播数据,我们于2006年12月正式发布"2006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榜(国内海外双榜)"(简称"2006期刊双百排行榜").数据始于2005年11月1日,截止于2006年10月31日.这是龙源期刊网自2005年首度发布"中文期刊网络阅读亚洲排行前100名"和"中文期刊网络阅读欧美排行前100名"之后,第二度将传统期刊网络传播的数据与排名公布于众.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2012,(1):17-19
自2005年起,龙源期刊网联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向社会发布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和相关数据,并且为刊社提供其个性化的数据分析报告,由此开启了数字时代期刊市场调研的新路径。每到岁末,龙源期刊网的"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发布"就成为业界的一个期待。截至目前,龙源期刊网与3000多家期刊社实现了正版授权合作,开展期刊的数字化发行。期刊在网络环境下的品牌重塑,正悄然改变着期刊产业的生态格局。在这种情况下,TOP100排行的发布更具有现实意义。本刊特以专题形式刊发"2011中文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及龙源期刊网总编辑穆广菊撰写的《2011中文期刊网络传播TOP100综合分析》,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3.
龙源期刊网自2005年起,连续8年发布中文期刊海内外网络传播TOP100排行榜单,以及3000种主要期刊海内外在线传播的TOP100栏目、TOP100文章、海内外访客地区分布等专业项目。2012年还特别增加了与三大运营商合作的龙源期刊移动阅读TOP100期刊、APP应用商店龙源期刊TOP100、龙源手机网移动阅读TOP100期刊等三个新设项目数据的发布。认真分析这些专业数据,寻找期刊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和受众数字化阅读的基本特点,把握大众阅读方式的演变态势和期刊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趋向,对于我国期刊产业的内容生产、编辑业务的改进,期刊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提升,以及期刊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等,都  相似文献   

4.
《传媒》2008,(12):58-59
分析2008年期刊国内、海外阅读TOP100榜单,期刊网络传播的大趋势并没有显著变化,期刊网络传播的发展仍然在我们设置的议题之中发酵。比如,在纸质期刊市场持续低迷的环境下,期刊网络阅读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期刊网络传播重构了纸质期刊的话语权分配;某些期刊细分市场由于特定因素而在某年度的榜单上突然“发威”等等。综合来看,2008期刊网络传播国内海外TOP100表现出以下四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期刊对纸质期刊的可替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期刊"又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1]"纸质期刊"就是以纸为印刷媒介的期刊.而"网络期刊"则包括"纯网络期刊和一般网络电子期刊,前者指从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订购和阅读乃至读者意见反馈的全过程都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期刊;后者指与印刷型期刊同时出版并提供网上服务的数字化期刊."[2]网络期刊以信息数字化为依托,具备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量大、检索力强、互动性好、多媒体呈现等优点,因而给纸质期刊带来了真正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使科技期刊在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出现了磁盘期刊、光盘期刊,进而发展为网络期刊,使科技期刊信息量加大,传播速度加快,传播途径由单一传播转变为立体传播,发行量增大。科技期刊编辑应尽快提高素质,适应知识经济对科技期刊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敏 《出版参考》2012,(6):12-13
期刊网络传播总量巨大,增长迅速2011年度龙源期刊网所发布的网上传播数据显示,期刊网络传播总量巨大,仅TOP100期刊付费阅读量就高达1806.53万次,由此看来,当前期刊网络阅读已经颇具规模,期刊读者经由网络渠道获取知识、信息渐成习惯。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提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即精心打造期刊的数字传播平台,树立期刊品牌的网络形象;多元化传播,跨媒体融合营销,扩大期刊品牌的传播路径;加强专刊和品牌栏目的策划,彰显期刊品牌的个性特色;借鉴国际经验,开展国际化合作,提升期刊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转变传统的工作思维,掌握"全媒体"综合技能,构建期刊品牌的关键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前网络成为很多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而互联网也在从传统媒体中获取信息,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之间的互动,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扩大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同时也加强了信息传播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深度。在数字时代,大众期刊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要考虑到传播信息对读者的影响,还要全面考虑其可能引起的对网络社会及现实社会的后续影响。建立"事实核查"制度,维护期刊的真实性在网络已经成为大众媒体新闻源之一的今天,传统媒体的记者越来越依赖网络新闻源,并且由于追求时效性,而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多媒体网络电子期刊的发展,现已查询到科学技术类多媒体网络电子期刊8大类约200种。论述了多媒体网络电子期刊的优势,即免费全文与易获取优势、多媒体优势、互动交流优势、低成本和发行优势、资金支持优势、广告传播优势。介绍了多媒体网络电子期刊的下载和利用,如在线阅读利用、离线阅读利用、复合阅读利用及多媒体网络电子期刊的阅读使用。  相似文献   

11.
龙源期刊网将于2011年12月8日对外公布2011年度的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龙源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是龙源期刊网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期刊网络传播阅读排行,是中国出版业和互联网内容行业的品牌活动。  相似文献   

12.
11月7目,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故事期刊协会、全球中文电子期刊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龙源2008中国期刊数字化市场高峰论坛暨期刊网络传播排行发布盛典”在京举行。作为延续四年的期刊网络传播TOP排行发布盛典,龙源2008期刊网络传播TOP排行发布内容不仅包括TOP期刊、TOP类别、TOP文章的发布,还新增了TOP栏目和TOP括跃用户的发布项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增强,除了个人用户,很多企业也入驻微信平台,期刊也不例外。文章从微信功能的角度出发,对期刊利用微信传播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提出期刊利用微信发展的应对策略,促使期刊利用微信传播来占领日益增加的网络读者市场。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期刊与网络的整合模式——期刊网站调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230个期刊网站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期刊与网络整合呈现出六种基本模式;针对上网比例小和整合层次浅的现状,应该着力加强相同领域期刊的联合,强化网络的编辑力度,并从理论上关注网络传播条件下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6月28日,龙源期刊网宣布,自其网站(qikan.com)在2009年9月15日改版发布以来,访问量持续上升,如今注册用户已超过500万人,成为目前国内数字期刊付费阅读平台中当之无愧的注册用户最多的网络期刊平台。"500万的注册用户标志着中国期刊的数字阅读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的产业。对于数字期刊来说,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历史节点,标志着国内的数字期刊阅读市场进入新一波的爆发期。"龙源期刊网总裁汤潮称。  相似文献   

16.
赛树奇 《传媒》2015,(2):38-39
期刊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期刊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途径把期刊内容传播出去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具有管理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产品数字化和传播网络化等特点.随着网络领域的拓展和应用,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电子终端的不断发展,逐渐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方式,纸质媒介的阅读率持续下滑,传统期刊赖以生存的根基开始动摇.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2月2日,龙源期刊网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媒体变局中的期刊蓝海战略高峰论坛暨2006龙源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行发布会”。本次论坛发布了“龙源期刊网2006网络传播国内外排行TOP100期刊名单”.并为上榜期刊社颁发证牌。  相似文献   

18.
期刊的网络传播量巨大,对纸版发行的替代性日益增强,有必要将其计入期刊有效发行量之中,完善发行量认证制度。某些类别刊物应结合网络发行量才能真正体现其内容影响力。网络发行相对独立于纸版发行,因而不应被忽视或替代,以科学的网络发行量认证确认期刊的实际价值,将有助于期刊“双效”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现代期刊备战数字化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颖振 《传媒》2009,(3):48-49
随着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数字化转型成为未来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大量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并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更新,期刊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占,传统期刊被“逼”到尴尬的境地,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与此同时,期刊数字化以其高速、便捷、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成为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给现代期刊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和发展空间。然而,现代期刊数字化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其实现路径究竟有哪些?期刊社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报与专业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数字化出版特点及网络传播规律的分析,认为:无论是高校学报还是专业期刊,在网络世界里科技期刊的汇编权被肢解,学术信息以微内容的形式存在和传播,平等地供使用者搜索;因此,长期困扰高校学报发展的综合性劣势在淡化,为高校学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获取部分高校学报和专业期刊2010年的发文量,以及在相同发表时间内的网络下载次数,并计算出每种期刊篇均下载次数。结果表明,与专业期刊相比,高校学报网络传播效果略占优势,影响传播的主要因素是科技期刊的内容和品牌效应而不是综合性或专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