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克禹 《武当》2004,(3):17-19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研究事物与事物间的区别,就要十分重视研究它的特殊性。研究太极拳也是如此。中国的太极拳主要有陈、杨、吴、武、孙、赵堡六大门派,拳架风格各个门派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陈式太极拳善用缠丝弹抖之劲,爆发力强;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基础  相似文献   

2.
刘振忠 《武当》2012,(8):14-15
第五式立圆滚球功立圆滚球功是我们的身体在胯、膝、踝关节的旋转带动下,沿水平方向在内划"∞"字形的缠丝圈的同时,在身体的带动下双手抱球在身前的横立面左右上下划立圆的功法。动作一:两脚分开,距离略宽于肩,两腿微屈呈高马步站立,其他要求与第一式相同。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在身前抱球。如(图1)。动作二:首先在以左膝左胯为主,右膝右胯为辅的  相似文献   

3.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4.
蒋林 《武当》2008,(9):8-9
多年来一提到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人们看到的主要是均匀缓慢、松静自然、行云流水般的练法,而在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还有运动快捷且发力脆快的一些套路和练法,“杨少侯传小快式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鲜为人知的套路。其练法既不同于常见的108式或85式传统套路,也不同于一般的杨式“太极拳小架”或“快拳”,他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据我师张文炳先生讲,这套小快式只在杨氏子弟和极少数入室弟子中传承。杨少侯先生得传其伯父班侯先生,我师张文炳直接得传于少侯先生。  相似文献   

5.
刘振忠 《武当》2012,(7):18-20
第三式侧立圆"∞"字形滚球功侧立圆"∞"字形滚球功是身体侧身站立,在胯、膝、踝关节的旋转带动下,双手抱球在身体的侧面划立圆"∞"字形的功法,所以叫侧立圆"∞"字形滚球功。动作一:左腿在前,右腿在后呈丁八步(不丁也不八)站立,脸面朝左前,两腿平均承担体重。双手抱球置于身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右手掌心朝上,左手掌心朝下,右手掌与脐同高,离脐约10厘米,两掌相距约20厘米左右。松腰松胯,开胯圆裆,如(图17)。动作二:让我们的身体在以左胯左膝为主,右膝右  相似文献   

6.
一、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太极拳行功时,不仅和一般内功拳相同,要引导内气在肢体中不停顿地收放运转,还要使肢体不停顿地做屈伸进退的螺旋缠绕运动,二者结合,就形成了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换句话说,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以内气的运转为动力,肢体做螺旋屈伸进退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缠丝精论云:“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由此可见,缠丝运动是太极拳的主要运动方式。因为有了这种运动方式,在技击中也就形成了“以弱制强和以小胜大”的独特技法。 一、缠丝运动 太极拳拳谱规定,“运动如抽丝”,“运动如缠丝”。抽丝与缠丝同意,均指的是以螺旋的方式沿弧线而进行的一种螺旋状的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太极拳所独有  相似文献   

8.
关振军 《武当》2007,(1):15-15
武林皆知吴式太极拳由杨班侯小架太极拳演化而来,很少有人知道吴式太极拳中还隐藏着武当内功秘传。要知此秘,还要从吴式太极拳之鼻祖吴全佑讲起。  相似文献   

9.
梁凯明 《武当》2012,(4):23-24
杨式太极拳的最大特征就是体松柔和,舒展大方,外柔内鼓,有掤劲拳术之称。在杨公澄甫遗著《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里的所谓"刚"和"针",指的都是太极拳的内劲。当前有许多人练拳只见软不见刚,把柔理解成软,把柔与软混为一谈。太极拳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求柔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常说的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太极拳之"柔",《拳论》上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掌握柔并不是松软,而是去一份拙力、蛮力,得一份柔劲后的缠丝劲。此为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炼、天长日久,不易轻得。由此可以看出练好太极拳柔刚途径就是学会放松。  相似文献   

10.
窦汉东 《武当》2015,(1):28-29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独特内劲的运用方法。它源之于肾,润于百骸,通达九窍四梢,伸筋壮骨,使内劲收敛而增强。缠丝劲还能促消化,畅气血,稳固根基,平衡阴阳。一、缠丝劲之源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通神达化之道,是区别于其他内家拳的重要特征。习练陈式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落胯;心气下降、呼吸自然、屈膝圆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  相似文献   

11.
《武当》2009,(7):5-5
2009年5月下旬,在香港元朗天水围,由杨式太极拳第五代联谊会和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联合主办了传统杨式太极拳国际论坛。海内外众多太极名家以及专家学者到会,深入研讨太极拳理法。论坛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太极拳的研究、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缠法也。提起太极拳,大家必然联系到缠丝劲,缠丝劲是螺旋劲的一种,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武术大都讲究螺旋发力,然而缠丝劲作为术语首见于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因其符合太极学说原理,也成了太极拳的标志特征。陈鑫(1849-1929年),字品三,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也是中国近代武术史  相似文献   

13.
陈式太极拳的练法和打法不同,可以分为“大架”和“小架”两种形式,“大架”的大走圈练法和“小架”的小走圈练法不同,但是拳理相同,都讲求以意领气、动静结合、快慢相间、虚实转换、旋转及缠绕。在表演形式上,陈氏太极拳舒展大方、刚柔并济、连绵不绝、环环相扣,身形动作大方得体,得到健身爱好者的喜爱和认同。我国社会体育健身人群充分认识到太极拳的养生功能,通过对太极拳的练习,改善身体的呼吸方式和运动方式,从而达到养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歌诀:世传陈式太极功,刚柔兼备妙无穷。圆转自如莫丢顶,巧妙全在一圈中。这首歌诀总结了太极拳的特点,其奥妙全在于一圈中。探明圆转规律是求太极功的所在。太极拳的缠丝,旋转运动是空间的三维性,时间的一维性,在人脑的思维控制下有规律的复杂运动。它符合物理的力学原理,又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它既能消病益寿,又能增强体质,并具有特殊的技击功能。其优点:运动灵活,爆发力大,防御巧妙,合力最佳。  相似文献   

15.
谢千里 《精武》2007,(4):22-22
一、缠丝劲的真意太极拳爱好者对“缠丝劲”并不陌生,尤其是陈式太极拳、洪传陈式太极拳练习者。可是,细细研究起来,我们又难以讲清楚什么是缠丝劲?它的典型形式是什么?训练的要点步骤是什么?具体实作时又是怎么随机应用的?诸如此类问题,困扰了不少太极拳爱好者。  相似文献   

16.
刘伟 《武当》2011,(6):3
2011年4月23日~24日,为期两天的第三届"赵斌杯"太极拳邀请赛在武汉市二中体育馆隆重举行。本次大赛由武汉市老年体协武术专业委员会和武汉市传统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共同主办,由武汉市赵幼斌杨式太极拳咨询中心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45支代表队,516名杨式太极拳选手参加了此次比赛,还有美国、香港等地的239名拳友应邀专程来汉观摩。开幕式上,武汉市老年体协主任吴玉梅女士和武汉市传统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海平  相似文献   

17.
陈瑞华,(又名润华)1963年11月生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村。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二十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现任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小架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著名拳师。安徽省临泉县陈氏小架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被安徽省蚌埠市陈式太极拳小架协会、江苏泗洪县太极拳协会聘为教练。  相似文献   

18.
马原年 《武当》2006,(5):11-13
对于陈氏太极拳的“缠丝法(精、劲)”,太极拳界褒贬不一,褒者称“缠丝法”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太极拳命名的由来”。贬者却认为“缠丝法”是“不科学的说法”,是“故弄玄虚”。对于名人名著,笔者不敢妄言或褒或贬,但笔者精读了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陈图》)后,发现书中有不少疑点。  相似文献   

19.
林俊岸 《武当》2015,(2):28-29
(接上期)二、杨式太极拳之风格与陈式太极拳完全不同,没有传承关系对太极拳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拳架风格、练功内涵及功用技击完全不同,说杨式太极拳传自陈家沟,杨氏门人也都疑虑不解。于是有人便编造说,杨禄禅为了教授王府公子,故将刚猛之陈式太极拳改成轻绵绵的太极拳,此纯属主观臆测。杨禄禅在未去北京教拳时,其拳便被家乡百姓称为"绵拳",何来改拳之说。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公之于世,其传言不攻自破。府内派十套拳,并无一套与陈氏  相似文献   

20.
赵幼斌 《武当》2014,(12):8-8
各太极拳组织、杨式太极拳传人及爱好者:2015年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亲族传人赵斌先师诞辰110周年,也是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成立30周年。为了隆重庆贺这一盛事,弘扬国粹,增进友谊,我会决定举办"2015年西安国际杨式太极拳联谊大会"。本次大会由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主办,并得到中国武术协会、陕西省武术协会、西安市武术协会、西安太极拳总会的支持,得到海内外兄弟太极拳组织和传人的热情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