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教古诗《梅花》时 ,我采用了尝试教学法。在学生学习古诗《江雪》的基础上 ,先指导学生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讨论 ,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 ,最后让学生质疑问难。其核心就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掌握思考方法。布置预习 ,明确目标。 一上课 ,我就揭示课题 ,简介诗人背景后 ,用幻灯提出问题 ,布置预习自读 :这首诗主要描写什么景物 ?描写哪个季节的景物 ?从诗中哪个词可看出来 ?诗中哪些词具体描写这种事物的外形、颜色、气味 ?要求学生围绕这些问题 ,反复朗读课文 ,带着问题思考 ;并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 ,会背诵默写。自读尝试 ,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2.
《绝句》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春天充满生气的意境深远的画面。针对这首诗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想象图画 ,体会意境。学生读诗自学 ,通过自学弄清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都在什么地方 ,对这首诗有个大致的了解。二、通过“画诗” ,理解诗句 ,体会诗情。1 .出示前两行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时我问 :“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然后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柳树和蓝天 ,问 :“你能画出黄鹂和白鹭吗 ?”学生一听 ,纷纷举手。我让…  相似文献   

3.
习作要求古诗因为其言简意赅、宜读宜诵,成为许多学生的启蒙之物。改写古诗可以深化我们对古诗文的理解,丰富个人的文化内蕴。本次训练要求我们在积累古诗的基础上,根据诗中所叙展开合理的想象,挖掘诗中的故事情节,再现当时的情景,将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并注意将内容写得具体鲜活、中心明确。亲爱的同学们,要想将一首几十字的古诗改写成一篇内容具体、描写生动形象、想象丰富合理的记叙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可话又说回来了,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只要掌握方法,什么样的古诗不能改呀。改写古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浓缩”放大,重彩描…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了一定的比例,而在古诗中,写景状物的尤占多数。古诗写景状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寓情。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来了一个“返朴归真”,引导学生将诗中的“画”用口语描绘出来。如教《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日暮苍山远”一句; 师:诗句中描写的“太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是傍晚的太阳。 师:诗句中哪个词告诉我们此时的太阳是傍晚的太阳? 生:诗句中的“暮”字。  相似文献   

5.
一、揭题导读,渗透学法(一)轻松背诗。1.出题背诗。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首古诗词了。我们来个背古诗比赛,好不好?(1)出示诗题《赠汪伦》,学生背诵。(2)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干什么?2.提高难度。师:如果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就能想起来这是哪首诗,那就更厉害了,现在我们就尝试一下。(1)出示《回乡偶书》《夜书所见》的插图。(2)先个别背,再集体诵读。(3)这两首古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二)寻找规律。1.教师出示每首诗的关键句,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2.师: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6.
设计思路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导写过程一、进入诗境,品味诵读1.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古诗文,能吟诵一首你最欣赏的古诗吗?能谈谈你最崇拜的诗人吗?2.有崇拜李白的吗?能吟诵几首他的诗吗?据说李白有一首诗是因…  相似文献   

7.
请把《村居》这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如何将古诗改写好呢?首先,要正确把握诗的内容。因为要改写成记叙文,所以在改写前一定要理出记叙文的四要素。以《村居》为例,诗中所描绘的时间:农历二月的一天下午;地点:乡村;人物:高鼎;事情:高鼎在乡村漫步,看到美好的春光和散学回来的孩子们在放风筝的欢乐场面。理解到这一点,基本将诗的内容把握住了,但如果仅写这些,只是在翻译古诗,还没有达到改写的要求。改写还需要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助想像,丰富诗的意境。如诗的一、二句,诗人描写春天的景物,抓住了“小草”“黄莺”“杨柳”来写,这些景物的特…  相似文献   

8.
一、读一读师:徐老师很小就喜欢背古诗,先背一首给你们听听,喜不喜欢?生:喜欢。(师边背边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能读一读这首诗吗?(生自由读古诗)师:还没有完全读出诗的韵味,看样子对这首诗还不太理解。有哪些问题,可以提一提,问题搞懂了,自然就会把诗读得有韵味了。师:能提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生纷纷举手提出许多问题)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读了《黄鹤楼送别》你就会懂了。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读了后你会学到很多东西。打开书认真地读一读,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师随即指导,尤…  相似文献   

9.
一、揭题明法,自读探究师:这是一首古诗,对于古诗的学习我们并不陌生,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古诗学习有哪些方法?生:读,背,思,悟。师:我们来交流一下怎么读背,怎么思悟。生:读诗、背诗都要体会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要有滋有味地读读背背,这是理解古诗的基础。生:边读边想诗人究竟要表达什么情感,说明什么道理?对于我们有何意义?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和大家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语文教学中首当其冲需要精心设计的环节。好的课题教学可以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还可以引领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课题教学应成为每位语文教师不可小觑的环节。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谈谈有效的课题教学策略。一、质疑课题,深入探究案例: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谁来读读第一首古诗的课题?生:游园不值。师:谁游园不值呢?生:作者,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师:"不值"是表示不值得的意思吗?(生狐疑)师:读读这首古诗想一想,也可以查阅资料来帮助理解。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第八册8课《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课后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图画来。在学习理解诗句以后,老师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画画,而是引导他们展开了讨论——师:同学们,你们学习完这首古诗以后,头脑中一定出现了一幅图画。现在请你们讲一讲,你头脑中的图画上都有些什么?生:有一座房子,房子前用竹竿挑着一面布帘,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  相似文献   

13.
(起立,师生互相问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读诗·写诗·个性作文(板书课题)师:所谓“读诗”,是将我们在初三时学过的一首诗《蒹葭》再重读一下;所谓“写诗”,是在读诗的基础上,把这首四言古诗改写为现代白话新诗;所谓“个性作文”,是指我们每个同学在改写的过程中都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诗的节奏。2.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表达想象的画面。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热闹、祥和的节日氛围,感受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及诗人除旧布新的信心。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让学生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等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  相似文献   

15.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诗题,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写钓鱼的事。  相似文献   

16.
要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也是一个训练作文、开阔思路的好方法。这里以《宿新市徐公店》为例谈谈指导改写的点滴体会。诗人杨万里是南宋诗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他的写景诗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号为“诚斋体”。这首《宿新市徐公店》作于1192年,以诗前两句描写了春夏之交农村明丽的景色,后两旬描写了儿童扑蝶嬉戏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  相似文献   

17.
村居(改写)     
第十二册习作二要求:请根据《村居》这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人高鼎看到了怎样的美景,透过古诗的字里行间,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这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相似文献   

18.
申申 《语文学习》2021,(1):14-16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大家之前也学过不少古诗,有什么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可以分享吗?生:我会先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可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生:我会先把这首诗大声读几遍,读熟。  相似文献   

19.
指导学生改写古诗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它不仅把阅读(理解)与习作(运用)直接联系起来,还可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下面以《塞下曲》为例,谈如何指导学生改写古诗。《塞下曲》是一首叙事古诗。诗中“林暗”点出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草惊风”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引弓”、“寻”写出事情的经过;“没”道出了事情的结局。第一句中的“暗”字写出了天色和树林的幽暗,为藏虎创设了环境。“草惊风”道出了风吹草动的情景,使人联想起“云从龙,风从虎”的传说,渲染了猛虎出现的气氛,也刻画出李广将军的高度警惕性。第二句里一个…  相似文献   

20.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现在开始学习.(师板书课题,并范读全诗)   师: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