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国网络舆论的另类表达,即"群氓喧哗"的狂欢:扭曲形塑政治人物的漫画,散布隐射政治的民谣,肆意、愤激的网评等多种新闻生产模式。其实质乃是网络新闻生产颠覆官方公共领域。"中华女"事件看似毫末之端,却折射出网民压抑已久的愤激情绪。以传播学视角透视"强国论坛"的舆论生产,反观民间话语自由度与官方公共领域的对抗。  相似文献   

2.
崔曜 《新闻世界》2014,(4):33-34
本文以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案例,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分析电视问政作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如何建构新的公共领域。本文将围绕公共领域三大要素——“公众”、“公共舆论”、“公共媒介”,探析公众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问政中公共舆论如何形成的,媒体如何作为"公共舆论的载体"提供政府与人民交换意见的场所。  相似文献   

3.
李漫 《青年记者》2009,(15):11-13
网络舆论既是具有批判反思能力的网民表达理性诉求的“公共领域”,同时也是具有盲目冲动特征的“乌合之众”言语倾泄和狂欢的舞台。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既是网民表达理性诉求的"公共领域",同时也是以盲动性为特征的"乌合之众"群氓狂欢的舞台。现代社会网络舆论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加强规制。在此时代背景下,考察网络舆论规制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二重性"特征。这里仅从网络舆论规制的价值取向、网络舆论规制的方式、网络舆论规制的实效三个维度对网络舆论规制的"二重性"问题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公共舆论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的梳理,认为伴随着公共领域的转型,公共舆论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一定层面上,被社会所感知的舆论实际上是媒介舆论。作为一种自为意见的表达体系,媒介舆论上是国家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媒介和公众利益搏弈、平衡的结果,表现出现实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张军 《今传媒》2010,18(9):146-147
随着媒介化时代的来临,党委和政府的公共形象塑造应当提到议事日程。本文围绕党政公共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从新时期舆论宣传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入手,提出了"新闻执政能力建设"、"党政机关公共形象塑造"、"领导干部媒体素养教育"等新观点、新理念,并围绕如何利用突发事件提高新闻执政能力和塑造党政府公共形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XX门"在西方主要针对政治丑闻,是相对重大的政治事件。汉语从"水门事件"发生的那一年起,相继借入一些"gate"新词,也就形成了由"水门事件"引领的"门"系列词,但是从泛意或延伸意上来使用的。"XX门"事件都可以称谓舆论事件,具备舆论的特质。各种"XX门"的新提法大多来自于民间、民众,特别是网民而非官方媒体,体现的是一种草根的话语。"XX门"所关涉的事件越来越与政治无关,越来越走向世俗化。"XX门"所涉及的问题必定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与反常性,总是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状况和社会问题。"XX门"的流行还与一定话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的社会里,新闻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永恒背景,新闻更是公共生活和政治辩论的中心,是公共舆论的原材料,是公共领域话语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概述 1.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 (1)公共领域的主体——公众 公共领域的第一个构成要素是由超脱于个人或集团(利益集团)私利之上、亦不受国家或其他政治权力约束或为其服务的私人,自愿组成的、拥有一定规模的“公众”. (2)公共领域的形成——公众舆论 公共领域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以批判意识为核心、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批评与监督、控制为主要特征和目标的“公共意见”或“公众舆论”.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背景下,类似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对社会乃至整个国家产生深远影响。通过阐述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内涵、特点,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探讨公共危机事件下谣言、暴戾、非理性等舆论危机,并从官方舆论场、草根舆论场、媒体舆论场三个方面,提出引导舆论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吴兵  张杰 《军事记者》2013,(6):57-58
在世界各国,国家领导人往往都是新闻传媒关注的重点之一,我国也不例外。这类新闻往往放在媒体的"头条"或者得以优先播出,甚至还有着固定的报道模式。随着新媒体的日益普及,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官方微博发布国家领导人的新闻悄然兴起,与此同时,民间微博也涉入到以往由官方把持的领域。官方与民间舆论场,共同促进着时政新闻的发展并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12.
民谣的公共舆论使命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1961年的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沉寂近30年后,于1989年推出英文本,逐渐引起了新闻和传播学界的讨论与关注。哈氏“公共领域“的概念指的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能够使公民针对政治进行讨论、交往、形成公共舆论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社团、集会,也可以是报  相似文献   

13.
在今天的社会里,新闻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永恒背景,新闻更是公共生活和政治辩论的中心,是公共舆论的原材料,是公共领域话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孟建  卞清 《新闻传播》2011,(2):6-8,10
当下中国舆论生态发生了新的极为重大的变化,公共话语空间中的话语权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实现了再分配,话语秩序已全然改变.新的舆论环境需要新的舆论引导思路,本文对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互动和博弈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不妨改变以往单一考虑官方话语传播的思路,转向在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动、博弈的动态关系中去考虑如何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公民社会视角下中国微博舆情的发展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微博在中国的发展仅仅是这两年的事,但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公民以微博为渠道参与的公共事件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重要因素,促进了中国公民自身话语方式和与官方对话方式的形成,让"草根"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也更有价值。本文从分析微博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入手,引出对微博舆论情况的讨论,并以"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引发的博友的关注为例,说明微博上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生成机制等。最后论述微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俄罗斯有官方背景的主流女性杂志以及市场化的消费类女性杂志,旨在揭示其对"女性价值观"这一主题的呈现与表达状况:在女性人才观领域内贯穿着浓厚的国家主导的社会性别价值观,其报道对象层次丰富多元、报道涉及的题材兼顾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相似文献   

17.
随着媒介化社会程度的逐渐加深,媒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媒介传播中的突发公共事件比以往受到更多的关注、引起更大的重视、激起更广的讨论。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用户拥有便捷的发声渠道,诉诸情感进行“狂欢式”表达成为舆论现象。众声喧哗之下使得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场更加复杂甚至频频出现舆论失焦现象,不仅影响了正常的舆论环境,还加剧社会治理的难度。分析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并提出相应对策是避免风险衍生、矛盾扩大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狂欢化与公共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自春晚开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以广场式的狂欢化娱乐释缓了中国观众背负的政治、传统道德压力,以娱乐的方式完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社会个体、公众的建构.当下具有后现代特征、有广泛参与性的综艺节目构造了一个有民主性质的文化公共空间,但在消费主义挟持下,娱乐受众到民主公众、娱乐中的公共文化空间到公共领域的过渡并非必然.这种过...  相似文献   

19.
微博为官民舆论场创造了良好的互动空间.本文以美国大选热门微博为分析对象,从生活政治的视角考察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如何就具体政治议题在微博中呈现内容,如何进行互动以及型塑二者关系.研究表明,官方舆论场牢牢把握住核心议题和价值立场,而民间则起到提供多元信息、对政治议题进行生活化解读的作用,两者处于互相补充、互相交融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刘薇洁 《新闻实践》2009,(12):42-43
专家,即指能够在某一特定领域成功占有外行所不具备的具体技能或专门知识的人,而新闻报道中引用的"专家说"顾名思义就是专家的言论。本文所涉及的专家言论,仅是针对出现在媒体新闻报道中的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专家解读。因此,此类专家言论也可以看做是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内发表的看法,从媒介本身讲即是媒体借助专家的科学专长来进行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