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80后文学"特指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文学写作。"80后文学"的先锋人物韩寒,凭借小说《三重门》一炮走红,吹响了80后文学的集结号。随后,郭敬明凭借《幻城》等小说,被誉为"80后"第一偶像,甚至赫然进入福布斯"中国文体名人排行榜;张悦然  相似文献   

2.
时下,人们对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特征的研究,逐渐得出了一些结论,即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存在着某些共性:这些消费者在继承某些传统特征的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特别是"80后"人群正在成为引领消费潮流的主力军。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生于二十世纪80年代、被统称为  相似文献   

3.
佚名 《新闻世界》2007,(7):29-30
80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不知从何时起,80后作为一个符号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他们的所作所为总是被放大并呈现在大众的视线里,对他们的讨论似乎也一直没停过。他们一出生就遇上了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在中国商界、尤其是互联网界,一批“80后”正在悄悄与财富挂钩。眉眼间,稚气未脱,却有着上千万、甚至上亿万财富,手下管理着几十号、几百号人。  相似文献   

4.
"80后作家"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他们的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寒、许佳等.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新人不断涌现,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举办,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写手,使"80后"文学群体愈来愈壮观,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最严格时期出生的"80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渐渐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有人称其为"充满希望的一代""幸福的一代",亦有人称他们为"垮掉的一代" "麻烦的一代".随着他们长大成人或者相继完成学业步入工作岗位, "80后"已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主流,如今正值青壮年的他们,将承担起巨大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6.
80后(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诞生的特殊一代,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长大成人的一代,他们的感情和婚姻"严肃化"的程度降低了,他们也许会觉得白头偕老是一种目标,不过没有白头偕老也不是很严重的事.  相似文献   

7.
"80后"的悲观情绪及其出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80后"并不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群,而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写作群体.他们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寒(代表作<三重门>)、许佳(代表作<我爱阳光>)、郭敬明(代表作<梦里花落知多少>、<幻城>)、张悦然(代表作<樱桃之远>),等等.  相似文献   

8.
即便目前"80后"占据着文坛主流地位,可似乎也不能太"大意",因为大概从2007年开始,"90后"便登场了,打着"‘90后’将把‘80后’给灭下去"的旗号,来势汹汹.《诗选刊》在2007年"中国诗歌年代大展"中推出6位"90后"诗人专辑,2008年4月又推出17位"90后"诗人作品,2011年第4期整期推出"2011·中国90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专号",2012年第8期整期推出"2012·中国90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专号";《中国校园文学》2010年第1期以"90后作家作品专号"的形式推出了20位"90后"作家的新作;《山东文学》2011年第6期,以"90后写作"为主题,发表了4篇相关评论.  相似文献   

9.
"90后",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在"80后"锋芒毕露的时候, "90后"的孩子们还正处在默默无闻的成长期,很少引起关注.今年"五四",最大的"90后"们刚刚举行了成人宣誓,正式宣告自己已18岁成人.当社会中的"保守派"还在把"80后"看作问题扎堆的小孩,为寻找解决他们"自私自利" "缺乏责任感"等毛病的解决方案而头痛时, "90后"的突然登台让他们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10.
马明新 《新闻世界》2012,(8):278-280
“80后”一词开始用于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后来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涵盖了整个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后,如今悄然步入而立之年,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本文就媒体中“80后”怀旧现象做了简单介绍,并对此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这种怀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80后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小时候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他们从小被某种使命感驱使着斗志昂扬,时刻准备为了祖国的建设献出自己宝贵的青春.然而,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传统与现代观念强烈地碰撞,在80后一代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所谓"80后",指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是一个在我国拥有约2亿人的庞大群体.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身处一个相对开放、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很多,与其父兄成长的环境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一、80后的定义及群体研究价值80后,指的就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美国人口学家以世代作为区分,把1977—1999年中出生的人群归为Y一代[1],也大致包括80后一代人。也有唐·泰普斯考特(Don Tapscott)将他们命名为网络一代(Net-Gens),[2]其中的不同在于N世代是以媒体的影响作为区分的。  相似文献   

14.
"80后"这一概念从一出现就被贴上了标签,人们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有一定的偏颇,媒体的报道当然起了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关于"80后"报道的分析来探讨其报道特色,以及报道中是否存在对"80后"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5.
赵冬梅 《青年记者》2008,(13):23-24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一个特殊年龄层的人群,"80后"在人们眼中,除了相对的年轻优势之外,总不免被或多或少地贴上"任性"、"不成熟"、"难当大任"等有色标签,本文无意评判"80后"作为社会人的特质,而只是想在传媒行业这一特定领域探讨"80后"记者面对挑战如何取得职业成功.  相似文献   

16.
出生在80年代的我们,吸吮着改革开放的乳汁、独享着全家人的宠爱长大.和父辈的同期相比,物质生活大大丰富,视野也开阔了许多,同时却缺失了许多人生应有的压力.相对父辈满口"我们"的集体主义,80年代出生的我们往往被定义为褒贬相交的"个人主义"的一代.  相似文献   

17.
正吴晓波,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5月27日的明道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把世界交给80后"的主题演讲,干货很多。他回顾了中国商业社会的历史,总结称,"一代人重要的使命就是把上一代人干掉,只是干掉的方式不一样而已。"而今中国的商业世界在开始发生变化。过去富豪榜上的主力军,即财富最多的人群,"80%是1962-1975年的那波人",而他们将逐渐被80后、90后取代,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已经逐渐成为80后,这些人也正在重塑中国的消费模式、流通模式、创业模式甚至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龚蕊 《新闻世界》2011,(2):138-139
"80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出生到成长都得到广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各种有关"80后"的报道也是络绎不绝,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报道不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本文通过对媒体关于"80后"一些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媒体对"80后"的形象是怎样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19.
薛峰 《出版参考》2010,(10):12-13
进入2010年,1980年出生的“80后”冲进30岁。在这个时候,近六成年满30岁的“80后”悲哀地发现:自己“三十难立”——薪酬不高,工作不满,存款空空,无房无车……  相似文献   

20.
<奋斗>一剧播出后引起了人们对"80后"的关注.<奋斗>因再现"80后"的精神世界而取得了成功,本文以<奋斗>及其他电视剧的叙事为研究对象,解读其对"80后"精神的阐释,并证明这种阐释在当代电视剧中的独有价值. 结构主义认为每个叙事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故事,包括内容或一连串事件(行为、事件),加上被称之为存在的东西(人物、环境);另一个是话语,即表达,使内容得以传达的手段.本文以这种研究视角为基础,分两部分对"80后电视剧"的叙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