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如影片推广的随意性、观影人群的不稳定、盗版行为的猖獗,这些不仅给电影的生产者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也导致了观众对电影产品的不信任.为了能够实现产品与观众的互动,缩减营销成本,打造电影品牌十分必要.电影品牌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商品为本质属性,以导演、明星和影片类型为可识别性要素.冯小刚贺岁片系列电影品牌的成长,给电影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要尊重电影的商品属性,兼顾产品品牌和个人品牌特点,定位于大众消费群体,打造鲜明的影片类型.如此,随着一个个电影品牌的树立,电影市场也将不断走向成熟和繁荣.  相似文献   

2.
一、“品牌”思维:媒体竞争的必备要素 从商品营销的角度看.品牌代表的是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是在消费者心中的美誉度和可信度,是产品品质优秀、服务优良的一种象征.是对客户的一种保证,也是一种品味的表现。消费者购买一个品牌的商品或接受一个品牌服务项目,他不只是关心商品具有什么功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商品的个性.在消费心理学的原理就是“自我观念理论”。  相似文献   

3.
杨会飞 《视听界》2006,(1):99-100
关于品牌的定义,包含三个要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近年来,随着传媒竞争的日益加剧,电视栏目作为为观众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载体,其经营的好坏决定了电视媒体经营的优劣,电视节目市场间的竞争也由单纯的节目竞争和质量竞争转向以栏目综合实力为基础的品牌竞争。《南京零距离》从创办之初就注重全方位的打造自身品牌,并在运营过程中注重强化品牌,使用品牌,巩固品牌,保护品牌。  相似文献   

4.
品牌,抢占节目生产的制高点。在媒介过剩、信息过剩的时代,品牌概念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因素。电视节目的品牌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知名度;二是有相对独特的风格的特点:三是有相对稳定的质量和标准。可以说.从文化角度上看:电视节目的品牌是电视文化的象征:从市场角度上看:电视节目的品牌是电视产品的拳头产品:从观众角度上看:电视节目的品牌是观众心中值得信赖.能给自己带来较大收益的消费对象。  相似文献   

5.
隐性广告,又称“植入式广告”(Product Placement),它隐藏于载体并和载体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受众所真实感受到或通过幻想所感知到的场景的一部分,以非广告的形式在受众无意识的状态下,将商品或品牌信息不知不觉展露给受众。最初的隐性广告是将产品植入电影场景作背景,使观众能够看到该产品或公司的标志。最早的有据可查的电影隐性广告出现在1951年的《非洲皇后号》上,其中明显出现了戈登杜松子酒的商标。  相似文献   

6.
张玉蓉 《东南传播》2014,(12):64-65
电视节目作为一特殊的产品,要长久地抓住观众,也需要制定一整套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将一切与节目相关的活动一元化,包括节目的品牌打造、广告宣传、微博互动,以及品牌延伸,向观众传递一种"声音",并在建立观众心中相对稳定、统一的印象的过程。本文从媒介本身而言,以《爸爸去哪儿》为例,探讨媒介产品整合营销的媒介策略,从而得出媒介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邵研 《今传媒》2006,(9):60-61
置入式广告是产品置入(productplacement)和品牌置入(brandplacement)的总称,它是一种产品或品牌的市场增进策略。通过一定的商业运作,在电影、电视、游戏、MTV等各种媒体形式中置入现实的商品、服务或品牌,以达到引起注意,加深记忆和促进消费等目的。置入式广告之所以会产生、  相似文献   

8.
吴辉 《现代传播》2007,(2):24-27
本文以莎士比亚电影为例,从三个方面:即改编的可能性与动因、文本作者如何被电影作者置换和改编电影的消费与获利,分析并阐述了改编实际上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策略。它不仅丰富了文化市场,吸引来更多的观众,而且更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旦这种作为文化产品的改编电影充斥整个市场,作为观众的消费者就会变得愚昧麻木,缺乏对文化产品的鉴别和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9.
冯琳 《出版经济》2004,(7):46-47
现代社会里,品牌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而现代企业的营销,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国加入WTO以后,各行业都面对新的挑战,在不断融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产品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塑造品牌"、"品牌化经营"、"品牌战略"是近几年企业界最流行的说法,图书这种特殊商品也不例外.对出版业来说,建立品牌意识、打造自己的黄金品牌无疑十分重要.从品牌图书到图书品牌,进而培养起独立的出版品牌,这并不是简单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报纸是一种蕴涵新闻信息和文化价值的特殊商品。 工业产品需要品牌.而且品牌有大小高下之分。作为新闻文化产品的报纸呢?要不要品牌,品牌如何构成,怎样打造?  相似文献   

11.
朱芳 《新闻爱好者》2010,(2):156-157
如今不少电视台都采取了品牌化经营的策略,打造品牌栏目是建设品牌频道的核心内容,也是频道吸引观众的核心资源。在现代媒介市场中,观众的收视率就意味着媒体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构建电视栏目的品牌正是媒体管理者所首要关注的。  相似文献   

12.
海外视野     
《视听界》2012,(2):10-10
超五成外国观众不进影院看华语电影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针对美、英、法、德、日、韩、印等国35岁之下的电影主流观众的调查显示:超过1/3的外国观众一点不了解中国电影.超过58%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影响一般。除了整体关注不够,外国观众也不怎么进电影院看中国电影,其中55.1%的人是通过录像带、DVD观看的。  相似文献   

13.
打响龙视品牌明确服务核心"相约仲夏,幸福龙江"首届龙视观众节是黑龙江电视台2012年核心品牌活动之一,意在传播龙视声音,打造龙视品牌。观众节筹办伊始就明确了其在龙视推广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举全台之力将龙视观众节打造成黑龙江电视台的明星产品。首先,我们明确了观众  相似文献   

14.
张鑫  肖诗荣  张均 《新闻前哨》2013,(10):63-64
植入式广告又称为“隐性广告”或“嵌入式广告”,是针对“显性广告”而言的。所谤隐性广告,是指广告传播一改往日单纯依靠说教和推销的营销策略,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性符号甚至服务性内容策略性地融入电影、电视剧或其他电视节目及其他传播内容中。使观众在接受传播内容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到商品或品牌信息,继而达到广告主所期望的传播目的。  相似文献   

15.
隐性广告又称为“植入式广告”或“嵌入式广告”,它是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性符号甚至服务性内容策略性地融人电影、电视剧或其他电视节目及其他传播内容中(隐藏于载体并与载体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受众所真实感受到或通过幻想所感知到的信息内容的一部分,使观众在接受传播内容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商品或品牌信息,继而达到广告主所期望的传播目标。它初看起来并不像广告,但它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广告性质:它具有明确的广告主,具有清晰的广告目的,具有具体的广告内容,具有较为明确的广告受众,另外它还需要广告主支付一定费用给传播载体,这些都是构成“广告”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6.
闫全 《视听纵横》2010,(1):54-55
企业产品要获得持久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关键在自主创新,通过创新完善或改变产品的功能,使之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作为媒体打造的品牌活动,也是一样,必须在变中求新,要在常态的活动中,寻求可变因素,使之符合观众的口味,从而赢得市场。只有这样,媒体的活动才会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才会汇集成品牌的影响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为媒体活动的创新,注入更多的“变量”,为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中国电视剧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具有现实题材的都市情感剧,契合观众的心理需求,深受观众的高度关注与认可,一经播出都会带来不错的收视反响。植入广告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广告投放形式的日趋多元化,植入广告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融入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内容中,让观众留下对产品及品牌印象,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尤其是这种营销方式植入到电视艺术作品中的,与情节融为一体,通过隐形的传播方式,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强化受众与品牌的情感联系。而京东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也对电视剧植入营销进行了多方尝试,深刻体现了品牌自身对广告投放模式新的认知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华莱坞电影的营销重点剖析——以市场导向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营销是电影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华人社会的经济发展,华语观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观影习惯的培养,自主意识的崛起以及多种类型的社会媒介传播方式为当下的华莱坞电影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商业环境,营销方式也从初期强调产品自身的信息和特权管理转向逐渐成熟的运作,例如品牌的构建和与客商之间的意识层面沟通等。本文以2013年中国内地院线票房排名领先的影片的营销特色为研究目标,通过依托传播学理论,对相关网络信息数据和文献报道进行研究,讨论这类影片在宣传理念策略的特点,借以总结出现今华语商业电影市场宣传的三个要点:1.依赖目标市场的"舆论"进行传播;2.从单向"导入式"的灌输转型为多向"互动式"的体验;3.延伸"品牌"概念和整合数字技术,将观众与宣传方的目标协同起来。电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辅相成的,了解娱乐文化脉搏,立足于本土,走以市场为导向的制作道路,顺应市场运作的国际化潮流,是华莱坞产业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正解。  相似文献   

19.
杨逸 《视听》2016,(12):45-46
一部《湄公河行动》以主旋律电影的身份在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口碑中获得好评,给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本文以《湄公河行动》为例,结合类型片的特点,探索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王珠银 《视听界》2004,(6):69-71
安德烈.巴赞曾经说过,“电影没有起码数量的直接观众就不能存在”。电影的创作和观众的接受是电影的二重性。因此,电影创作者的编码规则,必须根据观众的接受心理来确定。一部电影只有满足了观众的消费需求,才能使“不仅是产品成为产品,而且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指环王》三部曲正是从名著效应、魔幻世界、“声光秀”三个方面迎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