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茶花女"玛格丽特和"臭水沟里的白莲花"陈白露都是让人又恨又爱的人物形象,她们的悲剧命运让无数人动容。让玛格丽特和陈白露堕入深渊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从自身来说,她们"二重性"的性格是导致人生悲剧的本质原因,爱情悲剧的因素也占有极大的部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她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在那个黑暗丑陋的社会里,作为交际花的玛格丽特和陈白露是逃脱不了悲剧命运的。  相似文献   

2.
鸣凤与四凤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天使”型人物,而她们的结局都十分悲惨。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很多,如社会地位、性格缺陷、思想缺陷等。但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还需要从性别、阶级等级和文化心理角度来探究。  相似文献   

3.
"五四"女作家的创作,真实而又深刻地表达了现代女性复杂的思想状态和生命体验。她们既关注了广大妇女不幸的悲剧命运,也呈现出仍然存在于广大妇女身上的性格弱点,其中主要表现为怯弱性、保守性、自私性等几个方面。她们以清醒的女性自省意识,探讨造成广大妇女不幸命运的各种原因,积极地为广大中国妇女探寻一条争取自由解放的捷径。  相似文献   

4.
《浮生六记》中的女主人公芸和《黛西·米勒》中的黛西给她们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们不幸的结局更让读者扼腕不已.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两者的性格弱点是她们过早走向生命终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姚木兰与斯佳丽分别是林语堂《京华烟云》和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的女主角。她们生长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国家里。她们的家庭和社会背景相似,在对爱情的追求和女性意识上也有相同之处,但是两人性格迥异,前者具有静态美的特征,有自我奉献精神,后者体现动态美,性格中有自我中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特征。本文主要探索姚木兰与斯佳丽性格以及经历的异同点,并进一步从文化差异对主人公影响的角度来诠释造成她们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北京人》中的曾思懿,都不是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美德的形象,她们身上有相似的性格缺陷:强烈的控制欲、世俗化的面目与犀利的语言表达。性格缺陷的不同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处理丈夫外遇的表现、人物情感诉求与人际关系状况。造成她们性格存在缺陷不同的原因有:家族所在的历史时期、《红楼梦》的重要影响以及作者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郎特和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是英美文学史上曾引起世界轰动的"奇"作家.通过比较她们的生活方式、性格、文学创作等方面,发现她们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人生经历不同寻常、个性奇特、爱情观独特执着,而且她们在各自的荒原所创造的作品都非常奇异、带给了世界奇妙的震撼,因此她们堪称"开在荒原上的两朵奇葩".  相似文献   

8.
姚木兰与斯佳丽分别是林语堂《京华烟云》和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的女主角。她们生长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国家里。她们的家庭和社会背景相似,在对爱情的追求和女性意识上也有相同之处,但是两人性格迥异,前者具有静态美的特征,有自我奉献精神,后者体现动态美,性格中有自我中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特征。本文主要探索姚木兰与斯佳丽性格以及经历的异同点,并进一步从文化差异对主人公影响的角度来诠释造成她们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简·爱与林黛玉都是中外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形象,比较她们的异同有利于加深对其形象的理解。文章从她们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爱情观以及不同的结局分析了她们别具特色的反抗性格,赞扬了简·爱永不放弃的反抗精神,揭示了黛玉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在关注长期受压迫的女性话题的小说中,给她们渲染上浓厚的政治色彩,作为战斗的武器,以她们的个人觉醒和周围人形成"独异个人"与"庸众"的紧张,从而更加突现出了他的战斗历程和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1.
自《鹦鹉媒》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剧作家参与了"聊斋戏"的创作。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个人背景和经历都有所不同,他们各自的世界观和审美观也会影响到戏曲的改编,在对"聊斋戏"的改编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他们独特的个性和思想认识。从改编自《西湖主》的两部戏曲作品可以探讨作家因素在"聊斋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的惯例中,我们通常会研究古代作家们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在这些影响下所形成的性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外力影响下会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即便两位作家所写的题材相似,也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本文以贾岛与李商隐的各一诗作为例,通过对比分析来凸显同一题材在不同诗人的审美观照和艺术表现下所富有的非同质美.  相似文献   

13.
在崇高完美的社会理想与黑暗严酷的社会现实之间,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大同理想与桃花源,是两千年来读书人无法释怀的心结。但是,这一人格上的深刻矛盾并未使其走向毁灭,恰恰相反,理性层面以儒释道为主体的知识建构和感性层面以诗乐为核心的情感陶冶,使知识分子的人格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14.
由于作家个人的生活的时代、经历不同,兴趣爱好、气质天赋、性格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创作个性,进而在创作中呈现出艺术语言风格的独特性和个人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潘金莲与西门庆是中国16世纪市阶民层中涌现出来的新异人物,都有极强烈的物欲、情欲、权势欲、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二人活动范围不同,表现形态不同,结局也不同,男尊女稗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因为"制禄太薄",北宋士人经济状况远不如唐,入仕后他们依然生活拮据,不少官员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系。但北宋士人却很少象中唐寒士那样在文章中啼饥号寒,更无凄婉可怜之态。他们批判韩孟文章的世俗气,认为文章"须无穷愁态乃善"。"立德不朽"成为他们的人生目标,预示着中唐至北宋士人人格发生着由英雄向圣贤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依据中国心理学者对中国人人格术语的分类研究成果,探讨了大学生自陈人格的特点与方式以及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词汇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身人格的描述性术语多于评价性术语,对自身人格的情绪特征认知较全面深刻且优于对他人情绪特征的认识,但对自身人格的行为特征描述不充分.他们的传统人格特征多于现代人格特征,常态人格特征多于病态人格特征.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8.
柳永和李清照在创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他们的婉约之作、豪放之风,以及感伤情绪。但是不同的时代和个性也让他们的创作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柳永之悲,李清照之愁,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的时代。倡导和实施语文阅读教学个性,是解决学生缺乏个性的关键之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努力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个性化的批评,养成健康时尚且富有个性化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娴和王琦瑶分别是小说《妇女生活》和《长恨歌》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的经历相似,而两部小说的作者——苏童和王安忆采用了不同的手法塑造和表现人物,因此,她们又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与内心世界。对这两个人物的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两部小说不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